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宋一代,各级地方官员的任命权始终被中央牢牢掌握.地方官员的升迁荣辱,甚至生杀大权都在中央的管理掌控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足上供"、顺从中央.成为处理地方官府与中央关系最主要的宗旨.上好下甚,在这一关系的作用下,中央一些错误政令,在地方达到了变本加厉的程度.由于利益的左右,宋代地方对中央也有奉行不虔甚至欺瞒,这造成了中央政令在地方的不畅通.此外,少数有节气的地方官,为了正义和公理,也会违抗中央的错误指令,但往往会为此付出代价.地方与中央复杂多变的关系,成为地方政府行政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
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以来是困扰我国法治进程的重大课题。近30年以来,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以"放权"为基本特征,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中央权力高度集权的关系格局,却依然无法有效应对实践中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在现有体制框架内,从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实现中央与地方权责的科学定位,完善程序制度建设等途径来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颎是关乎隋朝兴数.但特定的历史条件所构成的政治环境,造就了高颎必然成为那个时代悲剧人物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过程。指出清廷的主观意图是通过行政机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但从实际后果看,这一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使中央与地方矛盾进一步扩大。文章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来自中央与地方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清政府实际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来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因此无法借助新的社会力量未制约既得利益者,只能在各方既得利益的左右下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从而使调整除了回复到旧路上去外,别无他法。   相似文献   

5.
隋朝史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朝国运短促 ,但史学成就并非乏善可陈。隋朝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较以前诸朝进一步增强。隋朝史家既重视修前朝史 ,也重视修国史。隋朝史学对后世史学的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在武昌起义之前,章炳麟提出了分镇思想,希望借有力的地方来维护国家利益.他还曾企图依靠督抚的力量,来达到其救国的目的.但在现实碰壁和认识到督抚革命的弊端后,他放弃了督抚革命的思想.中华民国建立后,出于对建立统一共和政府的向往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他强调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体现在他组建政团、出版报刊的政治实践中.但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击碎了章炳麟的设想.联省自治运动中,章炳麟积极参与联省自治的政治活动,与各省势力和军阀函电往来,并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章炳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前后变化大,存在缺乏系统深入的缺陷,一些分析也存在错误,但始终以爱国主义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7.
作者提出: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现代化是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目标与途径。首先,阐述了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现代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接着,对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现代化的现实意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我国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最后又强调指出,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现代化应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不能从理想出发或照搬外国模式。  相似文献   

8.
隋朝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但是它也曾是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甲兵强锐的王朝。其仓廪充实、仓储库存量之大是我国古代任何封建王朝所无法比拟的,以致唐朝建立后,隋西京府的粮食仍为唐朝所用,至贞观时仍未尽。然而隋末的百姓却普遍陷入了饥饿的深渊之中,这就是隋朝不合理的仓储制度所致。隋统治者惜仓库而不怜百姓,致使百姓饥饿、贫困,无奈之下举起了反隋大旗。辉煌一度的隋帝国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政权瓦解,最终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条件下,既保证中央权威的相对集中,又能扩大地方自主权,必须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明确二者的职能范围,为此,要改革行政区域的划分,转变政府职能;要实现事权划分法制化;要加强中央的权威性,同时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使二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良性互动,以确保我国长期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宪政的建设过程中,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探讨和正确处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和谐关系对我国的宪政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的快速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从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和谐关系的内涵出发,通过对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权力和谐关系、党政和谐关系、民族和谐关系、组织和人事和谐关系、制度和谐关系以及行政和谐关系的研究,阐释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和谐关系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试论隋与高句丽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丽战争的性质并非传统所说的是隋对高句丽的侵略 ,而是隋统一战争的最后一环 ;隋丽战争的同时尚需应付各自民族内部的战争。战争导致了隋的灭亡和东北亚局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通守是隋末设置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官职 ,为其他朝代所无 ,主要镇压隋末农民起义。通守的设置 ,既是大业末年政局形势所迫 ,也是隋代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郡守功能的结果。通守尽管为郡级佐官 ,但其实际功能已经取代甚或超越了太守。  相似文献   

13.
隋朝对待西北民族的谋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交近攻"是先秦以来中原各政权惯用的一种方略,隋朝政治家长孙晟承接这一方略,又提出"离强合弱"一策,整合成完整的政治谋略思想,将其提供给隋文帝,在瓦解突厥侵扰势力,安定西北边疆民族地区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这一策略思想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并指出其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隋代后期,在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和国防建设的同时,隋政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把实现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与融合作为隋政权获得稳固政治统治的基础;把兴办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主要手段。隋代后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隋炀帝超越北方文化局限,以融通南北而创造统一文化的历史精神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促使士族逐渐出现了官僚化和中央化的倾向。然而士族在官僚化和中央化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个地方化的过程。对隋唐时期有关居于乡里的赵郡李氏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考察,可以发现隋唐时期士族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主导权,而这正是造成唐代河北地区与中央之间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令”是现存隋法的基本形式,也是林业法制的基本形式。“弛山泽之禁”、“均田”、厚偿运河植树等规定,皆以“令”的形式表达。唐法律、令、格、式、格后敕并行,不少条文涉及林业,但与田制配套的植树规定则因田制变化在唐前期与唐后期显著不同。五代十国基本沿袭中晚唐的林业法制,但有其值得重视的特点,如后周、南唐、北汉视林业为生存发展之所需,一些规定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7.
清人严可均编纂的《全隋文》,被誉为研究隋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和一人之力的局限,《全隋文》的编纂也存在着严重的缺漏和诸多失误。为了纠正此书所见失误,为研读者提供更为科学之文本,运用内、外证相结合的方法,据以文献、史籍和新出土石刻,共辑得札记23条。其中既有对录文重出互见的厘正、文字讹夺衍倒的校勘,又有文章系年的考订、补充和纠正。需要说明的是,所用《全隋文》为商务印书馆1999版,各则札记先列卷页(商务版卷数用汉字,页码用阿拉伯数字,仍依其旧),次列作者及篇名,再陈鄙见,以便检核。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重新评价隋炀帝上 ,史学界经历了探索、认可、发展等三个阶段。隋炀帝研究实际上是求异思维、创新价值和领先精神在教学科研中的运用 ,既更新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又扩大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和范围 ;既使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又促进了海峡两岸和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及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央政府在对西藏地方的财政投入和财务监管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构成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又一方面重要内容,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本文以档案资料为据,就清廷对西藏的财政支出政策、项目、数量和特点,以及驻藏大臣对西藏地方的财务核查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