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农业产业化林清华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重要方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比进程,实行...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保证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因素。邓小平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看成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提高到中国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的高度,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呢?邓小平于1982年10月14日同国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和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明确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对于加速我国农业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越来越成为我国今后1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角度谈谈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及对策李林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上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  相似文献   

5.
“九五”时期通胀潜在因素分析及调控对策曹洪军全面分析“九五”时期物价上涨潜在因素,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的关系,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又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是实现“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是由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构成的有机整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5页)。农业正是提供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部门。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页)。  相似文献   

7.
1996年我国的农业生产形势文/黄秉信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农业生产形势如何,为社会所关注。从总体上看今年农业生产形势是好的,粮食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作物种植结构有较大调整,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全年粮...  相似文献   

8.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艾云航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保证市场有效供应,抑制通货膨胀,改善人民生活,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提供...  相似文献   

9.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化。”“九五”以来,云南省坚持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於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得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农”工作呈“三超”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非典、干旱、地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呈现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业增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的“两明显”、“三增加”的特点,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相似文献   

10.
李富春付总理在向全国“羣英会”的报告中强调指出:“在促进国民经济继续跃进中,我们必须首先保证农业的跃进。……我们强调首先保证农业的继续跃进,是因为有了农业的跃进,就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跃进。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促进轻工业的发展,而且促进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经济事业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只有稳妥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农业转化,充分发展农业的基础作用,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有长期稳定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度规模经营已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它适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1996~2007年辽宁省14个市农业生产效率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辽宁省“九五”以来1996~2007年14个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特征与辽宁农业的发展阶段特征大致吻合;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农业技术效率趋于稳定,而技术进步是促进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忽视可持续发展是“九五”时期和“十五”初期辽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增强辽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正> 农业,乃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它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是一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丰衣足食,稳定人心,稳定社会.所以“无农不稳”是一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基本规律,对温饱未决的老少边穷山区而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不仅是治穷脱贫的迫切需要,而且对实现民族经济的长期繁荣、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山区特点的现代化农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为东部沿海地区实现初步腾飞及进一步迈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扩大国内有效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调整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 ;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实现民族间的共同富裕 ,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促进边防省区的发展 ,增强其综合实力 ,提高国防安全程度 ;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实现 2 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山东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与2005年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山东省的情况看,无论是粮食生产、农民收入,还是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年来没有的好形势。2005年,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两个趋向”的正确论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和领导力度,山东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良好势头就可能得到保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永州农业发展特点与问题的初步分析,提出了21世纪永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一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二是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生态、社会、经济及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几大体系,来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兼顾”,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科技的差距、潜力与对策艾云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九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 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求。但也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十多年中,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波动状况,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实现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新特点改变着社会的旧面貌,在人民内部出现了新的思想矛盾、利益矛盾、干群矛盾和心态矛盾。用民主、法制、经济等办法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将极大地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尚中”观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 ,影响和渗透至传统文化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尚中”引导的中和协调、优化选择思想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实践充分体现了“尚中”的观念 ,在宏观上表现为自然环境 (天地 )、农作物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调和平衡 ,即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 ;具体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则注重农业生态关系的利用、选择及优化 ,即以人的生产实践实现各种生态因子 (非生物环境因子和生物环境因子 )的优化组合。“尚中”观决定了传统农业的生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