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鄂伦春族》《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韩有峰先生撰写的一部专著。《黑龙江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民族历史与文化丛书”中的一部,是全面研究和介绍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一本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其最具象征意义的就是本民族舞蹈——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原生态舞蹈的初探,粗略地向大家介绍鄂伦春族舞蹈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文章前部分介绍了鄂伦春族原始舞蹈文化艺术形态,具体描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古老性以及鄂伦春族人对歌舞的重视,后半部分讲述了鄂伦春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及就现在情形来看如何发展和传承鄂伦春族舞蹈.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民国初年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化后,指出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具有自我选择性的与时俱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同时,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对鄂伦春族聚居的黑龙江省白银纳、十八站两个民族乡为研究区域,梳理了两地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并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设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有悠久的历史。鞣皮和制作皮制品的工艺极为原始,兽皮制品种类繁多,其上的纹样古朴美观,别具风采。研究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不但可以揭示东方少数民族兽皮制作工艺,也可以揭示出远古时代游猎民族的生活习俗。基于上述思想,笔者对鄂伦春族的兽皮文化试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鄂伦春族素以精于狩猎、能征善战而闻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狩猎文化。然而,在民国初年鄂伦春族也曾出现一股弃猎务农,变革生产生活习俗的浪潮,产生一批倡导定居务农、移风易俗的弄潮儿,在鄂伦春民族文化发展史的画卷上涂抹一笔亮丽的色彩。来忠就是这批勇于变革旧的生产习俗、积极倡导农业文化的首倡者,他在民国初年就积极率领库玛尔路镶白旗二位的鄂伦春猎民定居建屯,垦荒务农,开创了鄂伦春族大规模弃猎归农的先河。来忠,姓伍查罕,号善亭,生于1861年,①卒于何年不详,精通满文,善骑…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和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都永浩先生撰著的《鄂伦春族游猎·定居·发展》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单个民族实体从形成到发展全过程的专著,特别是在鄂伦春族文化系统转换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对鄂伦春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鄂伦春族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民族,鄂伦春族民歌在鄂伦春族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针对鄂伦春族音乐体裁赞达温其中三首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研究,对比其在曲式、调性及旋律方面的异同,以映射到赞达温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也是鄂伦春族的民族标识之一."密塔哈"是鄂伦春族妇女给猎手制作的狍头帽子,本文将通过对"密塔哈"特征描述,剖析到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以及"密塔哈"的文化价值以及它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影像志作为人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文化书写方式,对记录、展示和传播鄂伦春族文化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对鄂伦春族影像志进行梳理,从中发现,关于鄂伦春族早期的纪实影像是他者视域下的媒介建构,新世纪以来虽出现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但建构的权力依然还在拍摄者的一方。其次,论文从分享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纪录片要通过鄂伦春人的本位视角,记录其发展变迁和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 经省政府批准,由省民委召开的这次全省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教育经验交流会,经过参观活动、经验交流和汇报发言,各地全面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鄂伦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很受启发。从大家谈的情况来看,我省鄂伦春族工作得到了各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鄂伦春族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大家可以回想,召开全省规模的、单一民族的工作会议,在全省民族工作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也是党风好转的体现,必将进一步密切党  相似文献   

14.
异族通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之间的互动,并常常由结婚对象个体之间的关系,引入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异族通婚的频率和比例,离不开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底色.因此,异族通婚成为洞察民族关系和文化接触状况的有效视角,也是测度和判断社会和谐水平,展望民族关系未来远景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尽可能利用其他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历史以来鄂伦春族异族通婚线索,侧重当代,主要凭借作者在鄂伦春族聚居地区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探讨异族通婚与文化接触的关系问题.此个案初步说明,就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互动引起的异族通婚而言,尽管不排除一定的文化剥夺和屈辱,但是总体上呈现文化之间互补、共生的"非零和"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追溯了鄂伦春族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鄂伦春族为例,探讨了民族教育与民族发展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民族科纪片《鄂伦春族》的民族学特色满都尔图1962年夏,由民族学工作者和民族影视工作者共同筹划,于1963年摄制完成的民族科纪片《鄂伦春族》,是从1957年至1963年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摄制的近10部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风貌和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一个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对于鄂伦春族的研究,许多学者都从它的残存古迹和口碑材料中去探讨这个民族的远古面貌,这种方法无疑对研究鄂伦春族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如何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自1953年下山定居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经历14年的改革之后,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是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是鄂伦春族地区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以及各部门、各兄弟民族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鄂伦春族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努力的结果。回顾历史,我们在肯定鄂伦春族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的时候,也应看到,鄂伦春族在黑龙江省还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民族。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薄弱,主产业不稳固,科技文化落后,商品意识淡薄,群众患病率高,部分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生活仍比较困难。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鄂伦春族仍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以狩猎为生.鄂伦春族传统饮食习俗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创造形成了一套独立的饮食习俗体系.1953年定居后,鄂伦春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饮食习惯,为研究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提供了依据.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族是桦树皮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桦树皮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用品制作.目前,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法律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桦树皮制作技艺后继乏人及"文化贬低"现象等.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法律保护措施的完善主要包括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应纳入国务院的立法规划,鄂伦春族聚居地的地方立法亟待加强,促进鄂伦春人对桦树皮制作的参与,加大各级政府的资助扶持力度,保障鄂伦春族的环境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