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文学工作是党通过民间文学工作者在民间文学领域里执行“推陈出新”方针的工作;它的基本内容是领导群众,改旧编新,引导民间文学为社会主义服务,沿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因此,我曾说“不去领导群众的改旧编新的所谓民间文学工作就不成其为民间文学工作,不去领导群众改旧编新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也就不成其为民间文学工作者。这就是我们关  相似文献   

2.
在民间文学界开展的“关于改旧编新问题的讨论”中,贾芝向志在《民间文学》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发表《关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状和方向》(以下简称《方向》)一文中说:改旧编新“这种观点是‘文化大革命’延续下来的极‘左’思潮的一种反映。”四个月后,他在该刊同年第七期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间文学工作的方针问题——兼评张弘同志的  相似文献   

3.
民间故事的语言风格与科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语言艺术,确切地说,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口传文学。因此,民间文学的语言就必然反映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独特的地方风格。研究口头语言的风格与科学价值,是民间文学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着重论述散文体民间文学的语言问题。 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实践看,韵文体和俗语体的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格言等,因其语言定型化的特征很强,在记录、整理中很难随意改变的。比如河北丰润民谣《大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象天女散花,到处都是。我们要了解民间文学的全貌,就必须进行深入、广泛的搜集。作为民间文学工作者,应该有无花不采、无事不记的思想,只有在大量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提炼、酿造工作。列宁曾说,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这在民间文学中更为突出。如《布伯》这个故事,在壮族民间广泛流传,人们把布伯作为一个英雄,把理想、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是,这个故事一到了封建道头们的手里,编成了“师公”唱本,便为宣传宗教迷信服务。他们把布伯说成是一个有万样“符法”,能登天下地的“神灵”,要是到三月三不祭他,那可就要大难临头。而唱“师公”的人,便说布伯就是自己的师傅,依此类推,他们就是布伯的化身,“神”的代表。这样《布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摧残和破坏,民间丈学这块园地寒霜凝结,百花雕零,元气大损,已经濒临绝境。当前,摆在民间文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要任务是什么?便成为发展民间文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二九七八年第二期上  相似文献   

6.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今天,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顾颉刚、钟敬文等前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民间文学》和其它一些杂志已开始刊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一九八○年四月间召开的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开展民俗学研究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的问题;九月间召开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又提出  相似文献   

7.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今天,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顾颉刚等前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民间文学》和其它一些杂志已开始刊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一九八○年四月间召开的江苏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开展民俗学研究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的问题;九月间召开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又提出了举办民俗  相似文献   

8.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席周扬同志曾对今后民间文学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他着重提出要加强我国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工作。会上还分发了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坤、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等七位同志的《建立民俗学及其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指出“民俗学不但是我们必须建立的一种人文科学,而且我们也具备了建立它的一定条件。”(见《民间文学》1979年第12期)这些都说明了民俗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再论宋代民间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宋代民间词散见于宋人笔记杂书、词话、类书和词选集,搜集整理比较困难,遂为历来词论家所忽略;所以中国文学史、民间文学史和俗文学史都只谈到唐代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敦煌民间词。五十年代初,俞平伯先生始提出关于整理和研究民间词的意见。他认为:“严格说来,我们所讲说评论的,只是文人的词,不是‘词’。真的词论必须能诠明词的流行的实在情形,即包括民间的词,不经著录的作品。”他希望“若能够用上新观点来研究自然可以有更多的发见,给词史以一个新生的面貌”。八十年代初,笔者在《宋代民间词论略》中,通过对现存作品的初步分析,尝试探讨了宋代民间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特点,粗略地描述了它的历史概貌。这篇文章曾引起词界的注意,而且几年之后还有一定的影响。但现在看来,文中某些论点已显得有些片面,尤其是从市民文学和民间文学的角度来审视,就觉更有必要作一些理想与材料方面的补充了。兹就宋代民间词的都市性特点、它的民间文学特征及宋代统治阶级和文人对民间词的态度等问题,再申论之。  相似文献   

10.
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是位重要人物,他在民间文学领域的贡献,更多的是在思想层面.他对于民间文学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民间文学领域"整理和改编"、"民间文学和新文学"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与他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开始的特殊时段--延安时期以及他本人的文学优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对于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纪念遵义会议60周年—…………………………·本刊编籽部(1.2)毛泽东防止和平演变思想的历史评价及其继承发展……何莲女姚康乐 艾凯林(1.10)邓小平关于农民问题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兼论农民问题与中国的改革、发晨和稳定………………………熊宗仁(1.17)学习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顾水隆(2.2)弘扬儒学精神 培养“四有”素质……………………………… 周溯源(4.30)抡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创和继续推进一’“”“”’·”””……‘··’………·…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的民间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种属、立身文学世界的基本根据,也是它未来发展的文化维度,离开民间性,网络文学也就丧失了网络空间赋予的宝贵的实践空间;如果网络文学的民间立场、姿态、话语和精神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就会成为虚伪的民间写作。自我生存的纯真表达,是网络文学继承民间文学精神传统使自己成为网络时代“新”民间文学的核心语词,“新”只表现为它书写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它从来都是旧的,因为它始终生活在民间并表达民间。  相似文献   

13.
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都与民间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不同,前者为氏族全体成员服务,没有欺骗作用,后者为统治阶级服务,从产生起就有欺骗作用。两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也不同,后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要复杂一些。弄清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分清精华与糟粕,批判地继承民间文学遗产,把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推广推进一步。在左的文艺思想影响下,我们常常把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或者把宗教与民间文学对立起来,或者把民间文学反映的宗教问题一律当成糟粕,原因是不能历史地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宗教与民间文学的复杂关系。本文试以人为宗教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为重点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50年代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工作由于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目的,普遍以当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原有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重新编码,改变了它们的原始风貌,使保存在其中的有关这些民族的文化、生活和历史的大量信息被改写。这场整理活动破坏了一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原始文本,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正>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被广泛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词语诠释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现仅就其中的五个问题作一些讨论。“焉”可作“之”用《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代词”一章关于“焉”字有这样的论述:“焉字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点和‘之’正相反,‘之’的主要作用就是放在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古代汉语里只有‘知之’‘杀之’,没有‘知焉’‘杀焉’。同一个动词,加‘之’和加‘焉’,意义也不同。”作为常识,这一论述,有悖于语言实际。是的,  相似文献   

16.
吴晓 《兰州学刊》2004,(5):245-246
作为志怪小说的《搜神记》记录保存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 ,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性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特性。首先它是深受重视记录民俗传统的影响而产生 ,是干宝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个人叙述文本 ;其次该书是运用类似于现代田野作业的方法加以编撰而成的 ,在资料搜集方法上具有民间文学性 ;第三是该书中确实记录保存了大量流传于当时的口头作品 ;第四是学界对它的评价 ,充分肯定了其民间文学的文献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间文学这古老的、永不干涸的河流,从遥远的年代流到了今天——一个正在变革的、飞腾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民间文学的变异和走向等一系列新问题。从建国以来我们所进行的工作,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民问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工作,即以严格的利学态度来抢救、保存和整理民间口头文学,并对它进行研究,这是民间文学的第一条轨道。民间文学还存在第二条轨道,那就是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运用文字来直接进行创作,或者利用民间文学的原型来进行加工、再创作的作品,以及对这类作品进行理论探索。这就是我对民间文学双轨发展的初步划分。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柯尔克孜人民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曾有“奇妙之口”的美称。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在劳动之余,或逢年过节,或在各种喜庆,都要弹奏“库姆孜”(一种弹奏乐器),唱着优美的民歌,跳起活泼的舞蹈,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这已成为柯尔克孜族的一种主要的民族特色。民歌,柯尔克孜语叫“伊尔”。它产生于民间,由“伊尔奇”(民间歌手)、“库姆孜奇”(库姆孜演奏者)、“阿肯”(民间说唱诗人)和“玛纳斯奇”(玛纳斯歌手)等搜集、整理、艺术加工后,通过他们的演唱,又流传到民间。另外,还有一类民歌源于歌手和青年男女的即兴歌唱。这类民歌既无定谱又无定词,可以任意发挥,即景生情,即情成歌。  相似文献   

19.
<正> 闻名中外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古代藏族人民奉献给祖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最宏伟的文学巨著。它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而且在民间还是一部“活着的”最长的说唱史诗。它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民歌、谚语、民俗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生根在广大人民的心上,反映了藏族人民群众的美好思想和艺术情趣,而且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吸取并集中了藏族民间文学的精华,广泛运用藏族民间文学的传统形式,技巧和创作方法。正如段宝林同志所说的:“民族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的作品象一条条  相似文献   

20.
自群众文化在原始社会诞生以来,民间文学即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民间文学以其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集体修改、加工的特征,在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种作用在单一的“小文化”中不必说很显著,即使在“大文化”中也应清醒地看到。因为从民间文学的内部和外部属性,以及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群众文化的发展史,都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一、民间文学的内部属性民间文学的内容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初民时期,民间文学主要反映初民们与自然斗争并征服自然的愿望。第二阶段是进入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