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孙大浩同志在他的文章中主张,工龄应作为按劳分配中“劳”的一个因素。我认为按劳分配不必考虑劳动者的工龄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认为按劳分配要考虑劳动者工龄的根本依据和核心理由是:工龄是劳动者的劳动历史,工龄越长,劳动的积累就越多。现在很多财富就是由过去的劳动创造出来、积累起来的。因此,按劳分配应该考虑劳动者的工龄。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份作为“社会扣除”;一部份用于个人消费。马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随着包干到户这种责任制的发展,农村中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即:有的户收入多,成了富裕户或冒尖户;有的户收入少,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这是在生产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户与户间出现的一种富裕程度不同的差别。有人认为,这种差别已经超出了按劳分配的范围,我认为这应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理论上怎样认识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能否坚持和正确贯彻按劳分配。李运福同志的《怎样理解按劳分配的弊病》(以下简称《弊病》)一文,对这个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表现了理论工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我对于文章的主要论点,感到难于同意,现在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李运福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4.
把社会主义经济中资产阶级权利作新社会中的旧社会痕迹,学术界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但对此怎样理解,则还是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不少同志以往在谈到它是旧社会的痕迹时一般总认为它有消极的一面:按劳分配也是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一种弊端应加以限制。这些看法一方面把资产阶级权利这个旧社会的痕迹与消极因素相等同;另一方面把新社会中按劳分配导致人们经济生活中富裕程度的不同也看作一种弊端,甚至说它是产生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与社会主义本性不相协调的东西。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正> 按劳分配问题,在过去“左”的错误盛行的一段时间里,曾经把它作为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弊病,被划进了应当批判和破除的行列。理论的错误导致实践的错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也采取了某些不适当的办法,结果使平均主义泛滥,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经济工作缺乏活力和效率的真正的弊病,对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很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清算“左”的影响,解放思想,打破束缚,我们有可能对按劳分配问题重新进行科学的探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按劳分配“是整个国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中的“劳”,人们一般都认为是指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因而按劳分配就被说成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这样,不仅劳动的数量,而且劳动的质量也是按劳分配的依据了。按劳分配中的“劳”究竟是指什么?依我看,它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在数量上能够相互比较,从而使劳动者付出的不同劳动具有可比性,这就能看出究竟谁的劳动贡献大。二是可以计算出数量的多少,即劳动者实际支付的劳动量。显然,劳动质量并不具备上述特点。把“劳”理解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全面,其实,并不那么妥当。 “质量”概念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及人们的一般用法看,质量一词,其内容确有相似的地方,但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意思毕竟不完全相同,有时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质量”作为哲学上的名词,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是由内部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事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假说》)一文认为"按劳分配理论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所作的科学假说,是理论上的论证和逻辑上的推导",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假说所赖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便不具备了,所以"按劳分配永远不能实现".那么,按劳分配真的只是一种假说吗?真的不能实现吗?我们认为,一种理论只要被实践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它就是被证实的理论,而不能被视为假说,更不能说它永远不能实现.尽管现实社会的许多领域存在非按劳分配的现象,但只要在某一个领域内  相似文献   

8.
承认不承认任何阶级斗争都是围绕着一定的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分歧之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为什么唯心主义历史观不承认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呢?这除了因为这种历史观的虚伪性以外,还因为在大工业出现以前,旧的生产方式的狭小天地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不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人类历史。只有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9.
怎样估价工人自动取消计件工资在过去一个时期,许多人曾经认为计件工资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或最好的形式,只看到计件工资的优点,不看它的缺点。在去年的大跃进中,许多工厂取消了计件工资,又有许多人只看到计件工资的缺点,不看它的优点,对计件工资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经过一个时期的讨论,现在对计件工资采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人,是没有或很少的了,但是大家的看法还是很不一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都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工资形式,这种形式的区别并不表示工资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但是这两种工资形式各有特点,它们在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方面也各有优点和缺点。我们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中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活发展规律是贫困化。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发展规律是怎样的呢?本人就此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发展规律是富裕化。 什么是富裕化呢?我们认为:富裕化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的劳动者物  相似文献   

11.
一、任何人都有局限性,在历史转变时期更是如此关于局限性问题,应当说不是新问题,因为这是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大量现象,不能不为人们所承认。古人就说过:“井(?)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就是:不能和井底的蛙谈海,是因为它受到居地的限制;不能和夏天的小虫谈冰,是因为它受到季节的限制。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都很可以用来说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然而,这毕竟是指由于时间、空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包干到户的广泛推广,农村分配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分配形式是否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呢?有人说否,有人说是,认识很不一致。持否定意见的同志认为,生产资料是决定产量的因素之一,包干到户由于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异引起了产量的差别,从而引起了收入的差别,因而没有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持肯定意见的同志则认为,包干到户对生产资料的分配大体是均等的,因而这种分配形式仍然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我赞成后者的结论,但他们的论证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大体均等分配的基础上,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3.
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工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提出按劳分配原则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必须在新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共同认识。另外,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必须经过迂回曲折的途径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这一点也已为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应当怎样发展,则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两级按劳分配”。先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然后是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对企业的按劳分配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为尺度。在这里,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而另一派则坚持按劳分配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不因存在商品经济而改变。他们既不同意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按劳分配关系,也不同意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我认为两大派学术观点的分歧,首先来自方法论的不同。主张“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只强调按劳分配规律在社会主义分配领域的决定作用,只用这一条规律来分析当前曲折复杂的分配过程。而不赞成“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认为支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并不只是按劳分配一条规  相似文献   

14.
现在通行的观点对按劳分配的解释存在重大理论误区 ,主要是 :只认为公有制企业才是按劳分配 ,其他劳动收入都不属于这个范畴 ;没能反映无产阶级的阶级纲领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社会主义原则 ;形而上学地看待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以这种理论作指导 ,必将使劳动分配的实践出现混乱 ,因而必须科学定义按劳分配并进行理论新建。科学的定义可以是 :付出劳动 ,实现价值 ,获得相应的收入。据此 ,应承认我国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范畴。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分配性质上,认识还不尽一致,现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同志们。一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对这个一般前提,有的同志认为是生产资料,还有的认为是联合劳动,这都是不确切的。如果说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必然导致按劳分配,那么,早在原始公社制度下就可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了。事则那时人类的生产力极低,除了维持生存以外,没有任何剩余产品,只能大体平均,按需分配。联合劳动能不能作为按劳分配的前提呢?也不能。秦筑长城、隋修运河,都是成千上万人的联合劳动,但历史告诉我们,那时在  相似文献   

16.
劳动定额是对生产一定的产品或完成一定的工作所规定的必要劳动消耗量。有了它,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量,才可以准确清楚地计算出来。因此说劳动定额是按劳分配的基础。(一)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通过一定的劳动报酬形式实现的。我国国营企业现阶段的劳动报酬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要以劳动定额为基础。没有劳动定额,就衡量不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任何一种劳动报酬形式都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形式上是按劳分配实际上还是平均分配。以计时工资来说,它是我国当前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是根据工人的技术熟练  相似文献   

17.
孙大浩同志在《按劳分配中劳动者的工龄问题》一文中认为,对于按劳分配的“劳”,不论从哪个方面说,都应把工龄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愿求教于孙大浩同志。首先,孙文引用马克思的两段话并不能作为他如下观点的理论依据,即:按劳分配的“劳”,指的是劳动者劳动历史时间的总和。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孙文引用了马克思的两段话:“劳动时间也始终是财富的创造实体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的尺度。”  相似文献   

18.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们树立奋不顾身、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工作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在现阶段,宣传按劳分配的理论,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否会妨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些同志觉得:按劳分配原则之所以必须坚持,是因为它能够从个人物质利益方面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至于在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按劳分配似乎就没有什么积极作用了。有的同志甚至认为按劳分配会对劳动者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我国,还存在某些社会弊病,这是事实。那么,产生社会弊病的根源在哪里呢?有一种影响很大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我认为,关键不在此,而在于不合理的体制。例如,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直接源于一些不合理的干部体制、领导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另外还和不合理的经济体制互相联系、互为因果。譬如,“铁饭碗”和“按酬付劳”的思想,存在的基础就在于“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体制和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及歪曲反映按劳分配原则的固定工资制。再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直接源于不合理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抓住按劳分配的不平等,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旗号,荒谬地把按劳分配上存在的差别同阶级剥削混为一谈,为他们炮制的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的谬论提出所谓经济上的论据。对“四人帮”在按劳分配上的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并揭露他们的反革命政治阴谋。一“四人帮”把按劳分配的不平等说成是“资产阶级不平等”,把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说成是旧社会的资产阶级权利。这就抹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