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总体上来探讨回族诗人木斧诗歌创作的诗学特征,是比较复杂而颇有难度的。木斧属于七月诗派,也深受七月诗派前辈诗风的深刻影响。木斧结合时代和个体体验,以及对其他流派诗艺的汲取,乃至鲁迅文学思想的传承,创造了属于他独特的诗歌世界。作为获得"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的持续写作诗人,木斧诗歌体现出独特的诗学特征,也即铸造"力"的诗学、情绪和意象的契合、戏剧化的表达策略等几个方面。这是木斧诗歌与其他七月派诗人诗歌风格不同之处,也是我们论题阐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郑丽娜 《回族研究》2007,(4):129-133
马德俊是当代著名的回族诗人、批评家,他为人平易朴素,淡泊名利,坚毅质朴;他以丰饶的诗歌书写,回报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和人民,并以独到的文学研究,为当代回族文学史乃至整个当代文学添彩增光。应该说,马德俊是当代回族文学不可回避的存在,他对整个当代文学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3.
丁澎是清初诗坛上著名的回族诗人,少时为杭州"西泠十子"之一,通籍北上后为"燕台七子"之一,名重一时。丁澎诗文词均擅长,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不仅为清代文学的繁荣贡献出了一己之力,更影响了很多时人和后来者。为了准确客观地总结丁澎的杰出文学成就,了解其生平显然是很必要的。笔者《<中国回族文学史>中清初诗人丁澎生平考辨》一文,对是书中有关丁澎家世生平方面的讹误叙述一一考辨,但限于篇幅及由于论题的限制,仍未能对其作出全面深入仔细的研究,本文试对其生平事迹作认真、细致的补考。  相似文献   

4.
马冬雅 《回族研究》2012,(2):127-132
本文旨在对回族音乐中存在的文化融合与本色坚持现象进行分析,这不仅可窥见回族音乐本身的文化形态,也为探讨宏观的回族文化内涵提供具体、有力的例证。文内对回族音乐中的文化融合与本色坚持的概念进行阐释;对回族音乐中体现出的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跨文化交融的文化自觉,以及回族与他民族跨族交流的文化互动两个方面形成的文化融合进行分析;对伊斯兰教统摄下的本色坚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回族音乐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于文化融合与本色坚持的并存型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禹虹 《民族学刊》2017,8(1):50-52
油香在回族人的生命中不仅仅是物质载体,而且被回族人注入复杂含义,在家庭、社会、宗教活动中充当特有意义的象征,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油香以其“先入为主”的姿态,游走于回族人的重大节日及任何一个人生礼仪,油香在每个回族人的生命中有了“迎来送往”和“生死与共”的意义。本文以人类学传统的田野方式为基点,结合文学与学术的叙述方法,描述了中国回族饮食文化中颇为重要的一种食物———油香,并阐述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回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以期为饮食人类学在饮食文化研究中提供一些线索及思考。  相似文献   

6.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回族诗人丁鹤年的诗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一定影响。丁鹤年与道士唱和酬答的诗文 ,反映他与道士保持着友好关系。丁鹤年充溢道家情趣的诗篇 ,说明他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典故传说较为熟悉 ,对道教的内丹修炼、养生法术颇有兴趣。本文通过丁鹤年的涉道诗篇 ,考察了道教思想对丁鹤年的影响 ,揭示出回族文化人受道教影响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在历史上经过多民族成分内外交融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文化是二元一体结构的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是开放特征突出的文化,是包容性较强的文化,是适应性很强的文化,是积极进取的文化;回族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清洁意识比较突出;回族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 三、人类学诗及诗学 诗与诗学一直是文学或文艺学的一项研究领域.但亚里士多德概念中的诗却具有一般的意义,即艺术.因此诗学实际上包含了诗论,也包含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与美学原理.作为其重要研究领域的比较诗学,则是以文学理论为核心,涵盖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显然,这与人类学所擅长的文化比较研究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作家和作品数量的增加上,更表现在文学与文化结构的扩展和增添。回族作家和学者不但促进了中国文学文体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人类另一重要的文明成果——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及文学,从而对中国文学起到了有力的丰富、补充和拓展作用。回族作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他们始终将民族与国家、民族性与人类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试析回族对联的文化贡献与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04,(4):95-102
回族对联是反映回族清真寺职能、回族宗教思想、民族历史及人物、风俗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回族文学形式。回族对联涉及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文学、回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回族对联的学术价值与文化贡献 ,有利于对回族对联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空间是抽象的 ,只有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表象 ,才能将抽象还原成具体。无论在纳西族民俗中 ,还是在其他民族的民俗中 ,色彩常常成为对空间方位进行表象的具体手段之一。由色彩所表象的空间不仅决定着民俗活动的性质 ,也规范着民俗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本文从前空间、原空间等方面对纳西族民俗中空间的色彩表象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与闻一多分别是我国神话学发展史上两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 ,两人都对我国神话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比较学的角度从学术研究的起因、旨趣、对象及理论与方法四个方面分析了茅盾、闻一多两位学者在神话学研究上的不同 ,并指出这两种不同的学术风格对我们今天民俗学研究所具有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秀梅 《回族研究》2004,(2):106-112
研究穆斯林民众风俗习惯的伊斯兰民俗学 ,其研究客体涵盖的一切民俗事项 ,都离不开伊斯兰教的两大经典———《古兰经》和《圣训》。穆斯林社会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渊源都是伊斯兰精神的映衬。有些特殊的行为方式也是伊斯兰教的时代性、地方性演变 ,哪怕是那些远离经典的反常习俗 ,也是由于对经典崇尚的流变和盲目信仰所致。只要是穆斯林社会整体的、系统化的、传承的、扩布的、稳定的和变异的穆斯林民俗文化 ,则属于伊斯兰经典规范化的伊斯兰民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4.
说起收继婚,更多的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奇风异俗,似乎仅仅是历史上的一种“另类”。而本文试图用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论述匈奴风俗中的“收继婚”,使读者摆脱这种态度,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收继婚的存在发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Rutgers大学的高级讲师、女人类学家路易莎 (LouisaSchein)可算是研究中国苗族的洋专家。 2 0世纪 80— 90年代她曾经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进修 ,并且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凯里和西江苗区做过田野调查。 1 993年 ,她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流行文化与差异的生产》(“PopularCultureandtheProductionofDifference :TheMiaoandChina .”Ph .D .diss.,UniversityofCalifornia ,Berkeley)。 2 0 0 0年杜克大学出版了她的专著《少数民族准则 :中国文化政治里的苗族和女性》(MinorityRules:TheMiaoandtheFeminineinChina’sCulturalPolitics,Durham :DukeUniversityPress ,2 0 0 0 )。该书是以作者在贵州西江苗寨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撰写的一部人类学作品。正好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人类学家王富文 (NicholasTapp)也是一位研究苗族的学者 ,他对路易莎的书有一个评论 ,为我们中国研究人员提供了有趣的文本和独特的视角。现在征得王先生同意 ,将他的这一书评翻译出来 ,使读者对此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人口数据的分析,论证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公民在跨国领养实践上的发展与变化.这一变化与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点与二战后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事件相吻合.国际领养现象背后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动因.另一方面,跨国领养所引起的人口迁徙不仅增加了美国族裔多样性的色彩,而且间接地推动了建设多元文化社会的运动及不同族裔间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民俗学运动从发起到开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俗学工作者,而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娄子匡是其中的五大核心领袖人物。(详见拙著《中国民俗研究史》,2003年;《20世纪中国民俗学的五员主将》,2001年11月《民俗学刊》)娄子匡,1905年7月20日生,浙江绍兴人,又名适翁,回族。娄子匡青少年时代即爱上了民俗学。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从事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民俗学的研究。从浙江的宁波勤县到杭州、重庆、台北,他从未间断过对民俗学事业的追求,著作颇丰,成绩显赫。他极富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宁波成立了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法制、法治、人治的含义,法制与法治的关系及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指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哲学相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主要体现为两个转换:“场地转换”和“主体转换”。前者是指从思辩哲学转向历史科学;后者是指从绝对精神转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