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8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速度减慢,投融资规模大幅下降,2020年Gartner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也显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关键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滑向低谷阶段,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冷静期".但得益于近年来大量投入和试错,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机理不断明晰,为下一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数据、算法、算力三个关键要素上已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和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制造业、医疗、交通等重点行业探索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行业发展路径,加快实现产业智能化转型.在政策制定上,要通过加快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分行业制定数据标准,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创新示范试点等举措,培育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能够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智能+"发展,全面提高经济的增长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变革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催生新经济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实体经济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变革机遇。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对改造传统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催生新商业模式以及增强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协同有重要带动效应,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持。在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中要推进两者融合的战略规划,构建深度融合的支持体系。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全球都在争先进行战略部署。以两者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型,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人工智能在工业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完善资本市场支撑环境,优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航空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促进了航空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加大了相关安全风险,使得现行航空法面临新的挑战。波音737MAX系列事故发生后,人工智能系统给航空安全带来的威胁备受关注。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应当在《航空器适航性》当中制定有关人工智能系统的适航标准,还要从航空器适航管理角度加以重视,以便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航空产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航空安全。  相似文献   

4.
基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布局、产业规模与技术进步5个维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数据,创新性地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多指标测度体系及技术创新综合发展指数;根据技术创新综合发展指数,拟合绘制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周期S演化曲线,较为准确定位了中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所处位置;由5个维度在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权重分布动态,比较出中美新技术之间的创新发展差距,分析影响中国人工智能新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已步入创新成熟期,中国正处于创新成长期后期,技术创新十分活跃;借助于后发优势,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逐年综合发展指数已超过美国,展现出非常强劲的增长态势。为赢得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竞争的胜利,中国应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制和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确保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长期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法律规制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学界对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研究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梳理近年学术界研究成果,对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研究方法仍有进一步丰富完善拓展的空间,需要针对不同的视角、内容选用更为契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改进与结合上发力,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为人工智能有序规范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以来,在江苏陆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的背景下,江苏海洋产业的转型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问题.2000年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影响江苏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包括:陆海统筹机制与体制不完善、海洋科技产业化程度低、涉海企业竞争能力弱、缺乏海陆联接枢纽等.海洋产业规模化聚集、强化陆海统筹以陆带海、扶持和建立高端海洋产业示范基地等方面是解决江苏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从人工智能的科学属性和产业属性,论述了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群与专业群一体化建设,学科群与产业群融合发展,建立"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贯通的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一是要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四个方面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三是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学科群与产业群深度融合,在提升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同时,推动地方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种子法》和“种子工程”的实施,我国种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农业丰收、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当前我国种子产业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品种选育科技含量低,种子生产加工环节滞后等问题。种子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改革和完善种子管理行政体制,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发挥企业主导作用,而对种业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则是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作为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本文从新要素供给、改善传统要素质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促进分工多样化等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理论逻辑。结合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特征,从基础理论研究、产业发展环境、平台支撑和人才基础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从加强基础研究引领创新周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新产业成长等角度提出了以人工智能培育我国经济新动能的战略路径,并从人力资本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支撑体系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目标明确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内容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构建安全保障体系、评估法律风险、重视就业替代、开展教育培训等,并通过强化政府政策支持、推动企业技术布局、构建交流合作平台等方式,加快人工智能发展及应用。中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及做法,在政府作用、产业政策、数据生态、人才培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政策,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革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给人的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人的生存社会化,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性;有利于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有助于消除异化劳动,促进社会关系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它将在人的劳动权利、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的伦理等方面构成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需从社会层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失业问题、思维异化问题以及技术伦理问题,以使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将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基于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内涵、态势的分析,阐明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功能区的内在逻辑和分类方式,结合成都的基础条件,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功能区进行了分类,并借鉴国内先进经验,从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供给、分类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增强基础设施支撑、打造产业融合生态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的学科多样性及其融合发展趋势,对认识学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特征、发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规律并指导相关学科领域更广泛地数字产业化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利用Loet Leydesdorff等提出的学科多样化测评指标体系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融合发展态势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领域的融合。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在近10年随时间加速扩展;而且在254个WOS的学科分类当中,有106个学科分类与人工智能领域有交叉,其中有近1/3的学科方向与生物医药相关。通过进一步分析和专家访谈发现,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数据分析预测、药物研发与个性化医疗、医学影像分析、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健康管理和预防等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LED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上游研发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政府要确立相对完善的引导机制,从政府补贴、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角度带动江苏省LED产业发展,抢占国内乃至国际LED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长期培育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为主要发展动力,作为新工具、新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了政府公共行政效率,并潜移默化地改善了现有生活方式,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工智能由"主体"人创造,人对技术的发现遵循着自然律,但是日益进步的技术导致人主体理性膨胀,出现了现代性困境,人对技术依赖度越强,越受技术奴役,形成"人与机器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人类应理性使用新工具,运用哲学的思维规范AI伦理、拥有AI思维。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回答如何从人力资本角度发挥人工智能对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促进,减少可能的就业替代。在就业实现和高质量就业的基础上,实证研究验证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会被机器人取代,而是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储备。研究结果还表明,从劳动力市场出发,现代服务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很大需求空间;从个体出发,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实现提供人力资本保障;从高校出发,国际化学习和赛事平台等支持环境能够帮助毕业生增强社会适应性以及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水平。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进一步遵循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外部发展规律,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在现代服务业就业实现的基础上助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等问题的讨论。研究基于知识技术、制度和伦理三个层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所面临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形成机制强调过程性与建构性,表现形式凸显意向性与道德性,维持机制强化情感性与利益性,发展状态呈现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要成为精神引导者,学会与人工智能协作分工,构建以“人机协作教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基础;要成为教学行动者,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德性教学;要成为道德示范者,坚持立德树人,提升“道德示范力”。  相似文献   

18.
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是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研发并推出的一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大型语言模型,该应用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掀起一场广泛且深刻的大讨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向有感情和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迈出了一大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被认为正在重塑着人和人类社会,人类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地表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人的异化,重塑人的交往、人的思维和人的劳动。信息时代人的异化问题的研究,需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分析人的异化现象,并为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危机寻找突破口。人的本质具有三重内涵,即交往、思维和劳动,交往是人的本质的独特体现,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随着认知技术与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独特的模拟能力,表现出对马克思所描述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确证,即人的创造物威胁着人的主体性发展。包括:人-机交往、数据化交往、数字化生存引发的人的交往异化;人机结合、依赖智能、机器生产带来"超越"的人、"弱化"的人、"虚无"的人;人与物、人自身的劳动异化等。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人的异化危机,亟须价值理性在智能时代的回归与复兴,亟须正确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与限度,亟须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因此深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人的异化的反思,一是要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即认识到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类的"新工具"、认识到"新工具"的与众不同、用好人工智能这个"新工具";二是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与限度,即必须回归人类自我价值审视、实现人工智能自我价值塑造、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限度;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应然归旨,即构建可控的、安全的、可靠的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展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在赋能人类达致美好生活方面充满光明的前景,但是也潜藏不少可能抵消其赋能功效的风险。不同于早期人们偏重于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想象,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风险话语逐渐显现并扩散乃至走向失序。类型化是解决人工智能风险话语失序问题的有效尝试。基于主体维度和时限维度可以将人工智能风险划分为四大类型:国家主体在短期时限内面临的失业风险、国家主体在长期时限内面临的消权风险、社会主体在短期时限内面临的隐私风险、社会主体在长期时限内面临的意义风险。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是否舍理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趋势,在经济增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快苏北地区发展必须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对苏北、鲁南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分析了苏北、鲁南地区各自工业化内部各产业变化趋势、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第三产业状况,探讨并提出了以经济带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势地位;以高新技术为动力,自主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政府有效作为为手段,优化产业升级的外部环境等一系列苏北地区产业优化与升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