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担当,只有中华各民族广泛动员,拧成一股绳,汇聚起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才能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理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努力,奋力争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从回族的地理分布、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政治认同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深入总结回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意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使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助于回族和各民族一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内在一致性,其经济、文化和教育功能,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应重点从健全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动模式以及红色文化的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三方面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根铸魂作用,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央高层不断强调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我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探索新理论,发展新方法,发现新路径。本文从三元符号理论及其相关思想,探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认知,指出物感物觉、物物相指、象征意义三元交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皮尔士符号三元交融论不同于索绪尔的符号二元对立论,在兼容物感物觉的同时,更强调物感物觉、物物相指、象征意义三元互相渗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一体。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形”“气”“神”缺一不可的观点,也在思想层面上与前涉符号三元观兼和,暗藏异曲同工之妙。张岱年提出“大化三极”,贯穿“兼和通全”“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的对立统一观,也可以归入本文的三元符号观。本文作者认为,利用这样的活态三元论认知和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条可行性较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全国各地经实践得出大量成功经验。但由于地理、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没有微观层面关于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本文以贵州阿妹戚托小镇为案例,分析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村落)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炼这一类型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普遍模式,以期为其他社区(村落)提供参考。阿妹戚托小镇是贵州省第一个实现整乡搬迁的易地扶贫社区,又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同时还是国家级旅游景区,这三重属性几乎能包含所有社区(村落)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经验和实践逻辑: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政治基础;二是转变救济式扶贫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物质条件;三是坚持实现空间互嵌到情感互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6.
代俊  袁晓艳  周雪  代芮 《民族学刊》2023,14(4):19-28, 136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回溯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从多个方面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了铺垫。政治层面,通过实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制建设,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经济层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跨越式的“共同发展”快速提高了民族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平等交往和交流,增强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文化层面,多种途径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教育层面,平等、优惠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内容同质化等,培育了青少年一代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际传递和持续铸牢。在口述史视域之下,通过西南民族地区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回忆,讲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变化历程,挖掘三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历史经验,为新时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寅  冯旭  银兴 《民族学刊》2022,13(11):41-48, 14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之基础、加强民族团结之根本、提振民族精神之灵魂。厘清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生成过程,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统筹规划和认识河西走廊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有助于在新时代战略框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切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深化爱国统一战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完善民族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文化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且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实现文化交融、文化输出的必要前提,更是体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讲好中国故事、营造大国文化氛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边境安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边境各族人民的中国认同、祖国情怀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然表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基础;自古以来边境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投入是一个直接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两部地区创新投入中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创新投入运行机制上的高度计划性;二是运行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性;三是创新投入渠道的单一性。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创新投入机制和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而建立起适合西部地区的创新投入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周超  刘虹 《民族学刊》2021,12(1):19-25, 8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共生"的理念,以责任、族际、文化、利益、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世界民族》2003,(2):80-80
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的组织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已经展开 ,提名专家的聘请书已经发出。评选结果可望于 2 0 0 3年 1 1月 5日胡绳逝世纪念日前揭晓。“胡绳青年学术奖励基金”于 1 997年设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胡绳先生捐款设立这一旨在鼓励青年社会科学人才成长、支持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奖项 ,得到香港朋友及社会贤达李福善、查济民、周孝先等先生的热情响应和赞助。基金设立当年举行了第一届评奖。 2 0 0 0年胡绳先生临终前从电视中高兴地看到第二届颁奖仪式 ,十天之后他在上海溘然长逝。坚持办好“胡绳青…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与人死皆不可违背。生死两界在艺术遗产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生命话题。中国的丧葬文化遵循"死事若生事"的主旨,形成了独特的墓葬艺术的表现形制,树碑立传既是活人对逝者的盖棺论定,也是文化传承之垂范,而这些无不在地下得到保存和反映。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我国地上的遗存大半被毁,地下反而相对完整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难得的艺术遗产,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马力 《民族论坛》2002,(3):47-48
我由吉首去凤凰。武陵山色皆作一片深翠,百里长路从中穿过。峰峦不高而如绿云飘浮。坡岭上,黄泥墙、黑瓦顶的农舍极多。夏初,油菜刚刚割下,望万花飞黄已经迟了。有一些农妇坐在成堆菜花秆前敲打菜子。如果从油坊前过去,空气中会飘着很浓的菜油的香味。过吉信镇,是个赶集的日子。四近村寨的人沿街摆满粉条、青菜、豆腐、鲜肉。新姜极丰,篓背担挑,堆在那里,黏着湿湿的泥土,真叫鲜!湘地亦和川黔诸邻近省分同样,喜以嫩姜切片腌酸,放入辣椒,吃起来,非常爽口。入目风景颇撩我的心,使我不知不觉就想到沈从文在数十年前描摹沅水两岸…  相似文献   

16.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论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缺失,分析了社区支持在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与心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支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有: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二是丰富好社团组织建设;三是培训校园文化活动骨干;四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五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品位;六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七是加强"小群体"文化建设;八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廖杨  杨志群  张木明 《民族学刊》2021,12(1):73-82, 92
2019年至2020年初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在这场"大灾大难"面前和持久的防疫、抗疫、战疫实践中,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得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的作用下辐射汇聚,形成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向心力、聚合力、凝聚力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在这场防疫、抗疫、战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健康和美世界的实践中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强音,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特征赋予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目前青海高校英语专业的现状 ,文章就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结合青海的实际、青海高校英语专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英语人才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最后就如何培养出具有自己特色、受民族地区欢迎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教育师资队伍面临诸多危机,而民族院校在培养民族教育师资方面有许多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师范教育的职能,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实施师范教育,大力培养民族教育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