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波的景观生产批判伦理是后现代符号消费的必然逻辑。他采用生动、形象的后现代叙述方法,将景观生产的异化现象和内在机制呈现出来。在描述景观生产的分离图景之时,也流露出他对真实生活的执着追求。他声称,景观生产是资本增殖的必然逻辑,也是科技理性的进一步强化。景观作为后现代工业社会生产主导模式,不仅生产了政治经济秩序,还生产了思想文化体系。面对景观生产,德波号召人们认清自己所处的异化情境,构建自己真正需要的日常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
日本历史教科书修订与国家主义思潮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外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修订问题的总体研究状况和与之相伴随的国家主义思潮兴衰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着重归纳了国外学界在日本历史教科书研究领域一些重大问题上业已形成的基本看法。此外,还介绍了该领域内的两种代表性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史观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由来已久,它是长期困扰日本社会的政治和外交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产生,在于日本社会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这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思想基础,就是“自由主义史观”。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者以历史教科书为突破口,企图推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争罪行的定论,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宣扬“皇国史观”,为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乃至军事大国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4.
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过程、根源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升祥  杜鸿林  李志 《理论界》2005,(10):181-183
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初,日本右翼势力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其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主要社会根源是:日本政界的严重右倾化,日本社会和媒体的保守化,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影响的扩大化。其修改教科书的实质是:宣扬新国家主义,为右翼势力张目;推行历史修正主义,向国民灌输皇国史现,为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5.
清季,伴随新学制、新学堂的建立,各类教科书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科书也不例外。较之中国悠久的传统史学著述,历史教科书这一具有新体裁、新功能的历史撰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中线性历史观的凸显,就是特色之一。线性历史观在当时历史教科书中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如历史分期中的线性时间观、直线发展的进化史观、单线的历史因果论、民族国家叙事的历史目的论,等等。探讨线性历史观何以呈现于教科书,固然离不开其时西学笼罩的整体学术氛围,离不开日本学者所编教科书之历史观念的影响和中国新史学运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对中国史学传统中固有的线性历史观因素的考索。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著武  汤城 《河北学刊》2005,25(5):139-143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大量出版面世,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了学制的因素之外,与新史学思潮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史学为历史教科书提供了思想资源、史学观念,促进了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体现了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新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双方体现了一种互动的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7.
吴越 《江汉论坛》2002,2(9):11-16
议论德法两治及二者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时,应以有关历史理念为参照,防止在基本概念上模糊与空洞,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本文以儒法两家和启蒙思想家有关学说为底本,着重论述德治与法治是治国方略或治国主张,同道德与法律不可等同;现代中国实行德法两治和二者相结合治国方略,应明确其当代含义与执治主体,避免在理论上出现深层的重大矛盾。  相似文献   

8.
"专制政治"是民国时期知识精英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概念,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也是历史教科书书写中公认的权威知识。民国时期该观念通过小学历史教科书广泛传播,逐渐从精英群体延伸到普通大众,遂成为普通大众认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视角和不证自明的知识预设。这种诠释不仅深深影响了民国民众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建构与认知,也影响了时下国人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9.
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迁 《东南学术》2007,(4):147-15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正值中国社会新旧更替的年代,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痕.历史教科书不仅成为晚清各派势力表述政治信念的特殊场域,而且也是新旧史学派系阐述史学观念的媒介,尤其西方政治概念如"国家"、"国民"、"社会"引入到历史领域,对推动旧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促进了历史叙事方式的更新,章节体或课本体逐渐取代传统编年体或纪传体,成为历史书写的主要体裁.  相似文献   

10.
张国荣 《人文杂志》2012,(3):133-139
把秦至清之间的政治体制称为“专制政治”是民国至今许多知识精英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重要观念,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民国成立后,该观念作为合法、权威历史知识嵌入到历史教科书的文本中,并被广泛学习与传播,逐渐成为普通大众认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视角和不证自明的知识预设.这种自民国以来建构的观念,不但深深影响了民国民众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认识,也影响了时下国人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评价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1.
哈曼的伦敦之行及其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卫东 《河北学刊》2005,25(2):90-96
哈曼是最早对启蒙运动提出系统批判和深刻质疑的思想家之一,在德国思想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1757-1759年的伦敦之行是哈曼思想历程中的转折点,由此,他离开了德国主流的启蒙路线,转而皈依基督教,试 图开辟一条全新但却另类的启蒙路线。作为思想史事件,哈曼的伦敦之行对德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古代音乐与以规制礼俗秩序的法律一脉相承 ,理解音乐的发展史有助于理解法律的发展史 ,音乐的审美结构和技术发展型塑了法律的语言结构和节韵 ,法律成为保护音乐著作者权利的理性护身符 ,中西音乐的不同特性为我们正确对待西学东渐的法律 ,审慎建构中国法治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山西历史上孔子回车故事中的核心角色孔子和晋国大夫窦鸣犊,在金元时期分别在晋东南和太原地区被重塑,孔子回车庙在此一时期晋东南的文化复兴过程中被努力弘扬,而窦大夫则在宋金以降太原地区的深度开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水神角色,说明这一时期在区域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性。金元以至明代,晋南及晋东南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明清之际,由于蒙古的敌对形势逐渐得到缓和,以太原为核心的晋中地区得以快速发展,由帝国管控力量较强向民间社会力量活跃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4.
德国"经济奇迹"深层根源探究及其对中国改革之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溃败,但仍能复兴,并创造"经济奇迹",根源在于教育改革为其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政治改革为其创造了前提条件,弗莱堡学派、本土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经济伦理学派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形成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型为其理论向导,对外开放是其经济腾飞的外部因素.德国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教育兴国,依法治国,理论强国和开放富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经济史上,农民家庭始终是一个足够理智的经济个体.尽管中国经济史上曾多次出现过诱发农民走出农业、农村,迈入工商业和城市的历史机遇,但在外在生态条件和多重制度约束下农户出于个体理性算计的结果,仍然选择以农为主、工商为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不像资本主义企业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也不像雇佣劳工那样追求工资收入最大化,而是追求产量最大化和家庭的全员就业,这种多重约束下的有限理性乃是导致中国未能及时发生工业革命并迈入现代增长阶段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是一个认识论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历史学范畴.党90年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告诉我们:彻底坚持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仅要求有主观认知能力作保障,更要求有独立自主的组织保障、解放思想的主观认知保障、民主的制度保障和无私无畏的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