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健康和教学效果,也不利于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此通过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困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中的增能理论关注外在环境压力及隐性社会评价对高校教师的负面影响,相信教师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张赋予教师以教学政策制订及决策的权力。借助"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增强高校教师个人权能,克服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建构高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是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改革与完善,在给教师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职称评定,学生评教、科研压力过大、高校教师推行聘任制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严重地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发展。鉴于此,本调研课题就天津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方式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缓解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鸣 《南方论刊》2009,(8):68-70
坚持现代职业发展观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存在认识误区、职业发展通道拥塞、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组织缺乏职业发展辅助制度等问题,优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几个对策:树立职业发展的科学理念,兼顾教师内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构建教师间多元化交流平台,完善教师职业发展的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对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分别从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激励理论的视角,对职业倦怠的结构、影响要素等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以下观点:需求层次较低的员工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社交需要、受尊重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员工易产生职业倦怠;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相比,对员工职业倦怠的影响作用更大;由于一些因素造成工作目标难以实现,员工易产生职业倦怠;公平感和激励强化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以激励因素为主、兼顾保健因素、合理设置工作目标、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等降低员工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职业倦怠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成因,提出了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22-227
工作激情可以通过工作满意度、冲突等某些心理体验间接影响职业倦怠,以帮助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个体及组织获得积极效益。工作满意度及冲突在工作激情对职业倦怠影响中的作用机制表明:强迫激情引发工作冲突,导致职业倦怠;而和谐激情积极促进工作满意度,防止冲突,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造成馆员职业倦怠的最大诱因是成就危机。消除职业倦怠要从激励馆员的成就动机入手,图书馆和管理者要为馆员创造一个公平、开放、自由的竞争平台。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了解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和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时降低科技人员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采用摩斯腊克工作疲倦量表(MBI)对70名科技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5.9%的科技人员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呈现高度倦怠.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主要受到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和资源、信息和控制感、公平感、职业特征和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科技人员管理部门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措施,着重从心理干预方面入手,降低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减轻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充分发挥其潜力.  相似文献   

10.
职业倦怠是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职业倦怠的危害表现为对个体生理、心理形成负性影响,对工作则表现为削减个体的积极性和投入。民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工作、生活、个体和社会因素。对民警职业倦怠的干预主要是引导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他们的压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警察这一职业持合理期望;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日益增大.随之而生的工作倦怠感逐渐成为影响员工工作与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工作倦怠理论入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现状进行分析,建议降低和消除组织中的工作压力源;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员工工作压力和应对能力。实施工作倦怠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职业倦怠是现代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面临的严重心理疾患,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危害。职业倦怠的产生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的问题。预防和矫治职业倦怠也应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以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成果为起点,实现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本土化。在此基础上,走精细化拓展之路,但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系统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是一种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心理状态。为了解重点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笔者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教师的身心健康现状进行了研究。数据表明:该校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大,幸福指数低,面临着一定的身心健康问题。造成重点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包括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  相似文献   

15.
角色冲突是造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在此主要探讨大学生的违纪行为和原因及大学生违纪过程中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提出了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16.
韩芳 《阴山学刊》2012,(2):123-128
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也逐渐成为学报同仁关注的焦点。2011年,学报同仁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学报编辑的发展进行论述和研讨,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编辑的职业发展和改革、编辑的素质与意识;编辑的职责与职能、编辑心理与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校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学习倦怠,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中行为不当最为严重,这也说明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不恰当行为;学生男、女生的学习倦怠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女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要好于男生;学生在英语读写课与听说课程的学习倦怠程度有显著性差异,读写课的学习倦怠情况相对要好于听说课;学生学习倦怠呈现年级越高学习倦怠越为严重的趋势。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倦怠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是传播媒体,与学术关系紧密,对于学术承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是学术成果传播的平台,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学术期刊编辑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术期刊的性质,要求其编辑坚守学术理想,具备明确文化传承意识。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面对的对象是学术成果,往来的主要是学者,期刊编辑的身份介于学术界和传播界。学术期刊要求编辑学者化、有职业理想和稳定正确的“三观”,有助于编辑抵制学术腐败,提高刊物质量。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保持旺盛工作热情,信仰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克服职业倦怠,坚守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操守,才能不向钱和关系妥协。不盲从、不依附、不恭维,选出真正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才能办出对社会发展有真正推动力的学术期刊。同时,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建立个人学术圈子等策略,引导个人对科学研究的持续性追求.确保学术理想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