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青与凡高,一个诗人,一个画家,共同的苦难命运造就了他们深刻的苦难意识,他们将这种苦难意识渗透到创作中,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都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相互转译,实现了诗画的通灵。  相似文献   

2.
受难与献祭:艾青诗的宗教精神汪亚明1与现代其它作家相比,艾青既无许地山、丰子恺等人的宗教活动经历,也不象鲁迅、周作人那样潜心研究过宗教哲理。然而,艾青一生所受的苦难一点也不会比他们少,正是在受难这一基点上引发出艾青的宗教感悟,这种感悟融铸于诗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艾青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诗人,在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途径。细读他的诗篇,处处都能看出他直面苦难的勇气和反抗绝望的意志。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本文通过阐述他苦难意象产生的背景———艾青个人的苦难经历以及异域文化对他的影响,分析艾青诗歌的苦难意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4.
艾青与基督教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青与基督教文化精神张林杰艾青为诗,体现了与儒道互补的中国旧文人传统绝然不同的生命意识。这是一种直面现实而心系理想,身处苦难而担当苦难的态度,是特定的苦难时代中诗人的个人体验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融合的结晶,同时,其中也交织着西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  相似文献   

5.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七月诗人是20世纪40年代,是艾青时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人群。他们从燃烧自己开始来燃烧世界的诗歌创作,为雄强的生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是艾青时代“一座崇高的山”。  相似文献   

7.
忧患乃坚韧之母! ——莎士比亚 一位意大利学者写过《杜甫与艾青》的学术论文。文章我没见过,题目倒觉新鲜。据说国内有些艾青研究专家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杜甫的情感特征是沉郁,而艾青怎么也不能说是沉郁。意图是在为艾青辩护。在我看来,早期艾青虽不等于杜甫,但也不是没有某些相通之处。他们同样是身处动荡不安的年代,同样是目睹国家民族的灾难,同样是个人的颠沛流离,同样具有积极进取,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样写下了那么多感时愤世,催人泪下的诗篇。当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诗时代”、“艺术时代”来审视和描述新诗艺术的自身发展,无疑比重在史述社会发展的“三个十年”论更有诗学意义。现代新诗起步于胡适时代,中经郭沫若时代的创制和戴望舒时代的整合,至艾青时代趋于成熟。新诗艺术发展的时代链中,胡适时代是放足与求真的写实时代,郭沫若时代是创制与求美的浪漫时代,戴望舒时代是纯粹诗歌的现代时代,艾青时代是在苦难中成熟的综合时代。四个艺术时代的嬗递演进,成就了现代新诗及其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艾青一生创作并发表的481首诗歌中,240多首包含色彩词汇。这些色彩词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色彩鲜明、情感丰富的诗人的视觉世界。大体上,艾青诗歌中的黑色多表现痛苦、贫困与忧郁,白色象征希望和虚弱,红色则是激情和危险的代名词,金色在艾青的世界里永远是希望与美好的象征,黄色、灰色、褐色系列则多用于表现忧郁、苦难和衰颓,绿色、蓝色、青色在艾青的构图中似乎于明媚中带着忧伤,而紫色是使艾青有别于其他运用色彩作诗的诗人的独特的色彩元素。  相似文献   

10.
艾青早期的狱中诗歌创作多采用"回忆与怀念"的抒情模式,并且喜用长句抒发和挖掘内心感悟与想象,既充满对西方都市文明的怀念与批判,又贯穿着对青少年流浪生活的回忆与无奈,这种矛盾情感的相互纠缠构成了艾青早期狱中诗歌的情感主调。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着对个人身份命运的思考,对艺术选择的探索,并且在迎战苦难的征途中寻求多种方式反抗以求得到精神解脱,这些探索成为支撑艾青意志的力量,也为他日后能够承受更大的苦难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1.
深沉的忧虑 缤纷的意象──浅论艾青诗歌的主要特色杨静华忧虑,孕育了政治家、改革家和开拓者;忧虑,也带出了许多著名作家和艺术精品。屈原遭谗被妒,放逐江南,仍念念不忘楚国的安危,人民的苦难,写下了悲天沧地的《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意有所郁结,则“退论书策...  相似文献   

12.
艾青,作为中国当代诗坛的泰斗已走过了五十余年的创作道路,从他放下画笔拿起诗笔创作第一首新诗《会合》开始,就以澎湃的诗情为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争取光明的斗争而热烈歌唱,他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出了各具其态的艺术形象,为中国现代和当代诗坛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拟就其早期诗作与建国初期诗作,做一探讨。人民苦难与追求光明的歌者  相似文献   

13.
艾青诗歌中的“粗俗”,还很少为论者指出。本文从“不入诗”的事物入诗、现代诗歌发展与“粗俗”、苦难比幸福更美三个方面,对艾青诗歌中的“粗俗”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描写民族苦难以及重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困厄和艰辛,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大多数中国作家和犹太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取了中国作家郁达夫和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品进行分析,主要关注了他们对苦难的表述和言说的方式、角度,以及对超越苦难所做的不同尝试。郁达夫着力表达的是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青年人的苦闷,马拉默德关注的是作为生命之常态的苦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中国近现代大多数作家都抄“救亡图强”的近道去解生之苦难时,反观同时代的犹太作家们对苦难的表达,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新的图式和角度。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视听失衡”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究其他感官因素,其中听觉研究首当其冲。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对于文本声音的再现有着比其他文学作品更高的需求。以往对艾青诗歌的研究,鲜少立足于听觉视角来分析其叙事功能和意义。在此背景下,采用挖掘艾青诗歌中的声音景观书写类型、归纳文本声音的再现方式、总结声音景观构建的意义,以期最大化还原诗人在文学创作中拟建的听觉空间,让艾青诗歌更立体更多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6.
在艾青80诞辰将要来临之际,他的处女作《游痕》诗被发现了。1988年11月11日,当我们将登有他最早诗作考订的《浙江师大学报》面呈艾青夫妇审定时,他们就像见到失散多年的孩子,喜不自禁。艾青频频点头说:“60年了,终于找到了!”《游痕》诗湮没人间60年,而今如同“和氏璧”出土,它不仅有着自身的价值,而且对艾青诗歌发展的全过程和艾青创作生涯研究都有着一定的意义。一、诗画交辉情景融《游痕》诗共两首:第一首《湖心》;  相似文献   

17.
疾风知劲草,苦难显坚强。犹太民族在离散与动荡中经风历雨一步步走到现在,也正是这些难以想象的苦难,锻铸了他们卓越的品性。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形成的根本,他们对人对己的方式和秉承的传统道德成为犹太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他们选择了上帝,上帝也选择了他们,他们跟随着上帝的脚步来建设自己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论“艾青体”叙事诗张林杰一茅盾曾说,在长诗中,他对“艾青体”比较中意①。“艾青体”这一称谓,暗示了艾青长诗(当然包括了他的许多叙事诗)与众不同的格调。但并不是艾青所有的叙事诗都具有这种格调。实际上,真正具备“艾青体”叙事诗特征的诗歌,总是那一部分元气...  相似文献   

19.
比较是一种鉴別。曾有人以戴望舒等人的创作为例,断言,远离时代、潜心于自我感受的诗人对诗歌艺术贡献最大。但是,如果比较戴望舒和与他几乎同时的艾青的创作,就可以看出,刘现实审美把握的深浅与艺术独创性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一个诗人创作的美学价值又与这种独创性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我们恰好选中了艾青与戴望舒呢?因为在这两位诗人之间,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微妙的对应和相似,这种对应和相似既是他们互相联系的契机,又是我们观察他们之间差异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艾青诗歌形象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追求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心理功能,赋予意象、主题以相应的色调,把色彩这一视觉艺术要素成功地运用到诗歌艺术中,使艾青的诗歌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