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亚和北非是全世界阿拉伯人口的主要聚居区。这里共有19个阿拉伯国家。它们是巴林、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和西撒哈拉。这些国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人口的绝大部分为阿拉伯族,信奉伊斯兰教,并有深厚的伊斯兰文化传统。50年代以前,阿拉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落后,70年代中期起由于石油价格猛涨,使阿拉伯产油国(如沙特、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外迅速流动,已从各方面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城镇就业的冲击已经震撼了中国就业体制,并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就业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困境80年代初开始,...  相似文献   

3.
一、劳动力市场与流动人口管理自设立厦门经济特区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厦门市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逐年上升.近两王年升势尤为迅猛,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是“经济型”的出卖劳动者,他们自白求职谋生和各用人单位自主招工的双向选择活动,自然地形成了市场型的劳动力供求关系,较早地突破了传统的国家统配劳动力的计划配置机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政府开始全面深化劳动领域各项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厦门市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一项主要的内容就是加强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演化脉络与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士德 《人口学刊》2013,35(5):71-80
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所经历的劳动力流动,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现象,也是一种转轨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劳动力流动本身以及相关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作用的微妙性突显了其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的差异化特征。文章区分了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微观干预措施,侧重探究19782012年劳动力流动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演化脉络及其在每一个阶段给劳动力流动与宏观经济带来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偏重城市与发达地区而弱化农村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导向。在这一政策导向下,其作用于劳动力流动应有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并不显著,从这一视角来看,甚至是延缓了城乡间与地区间差距的缩小进程以及外流劳动者微观主体福利的提升进度。  相似文献   

5.
彭连清 《西北人口》2008,29(4):77-80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的农业部门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非农部门,同步实现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和产业转移,这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结果,也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日益活跃,劳动力就业结构效应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呈加强趋势。消除限制区际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进一步增强我国区域问劳动力流动性,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应时之举。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部注入资金的倾斜以及内部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劳动力跨地区的空前大流动,导致要素投入的倾斜,各地经济发展出现了较明显的不平衡,使得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东西部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决策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8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分析,探讨人力资本在区域间转移以及对地区经济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相应政策措施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贡献分析——基于期权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杜金岷  奚宾 《南方人口》2010,25(4):52-58
劳动力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方式,促进流入地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价值具有期权特征,劳动力流人地相当于持有一份买人看涨期权。本文以广东为例.对劳动力流动的期权价值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该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力期权价值逐年增长,说明流动人口为该地区所创造的价值不断提高,其对流动人口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用工荒问题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存.使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陆铭 《中国人口科学》2005,112(6):90-9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目前中国超过3个月的农村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1.23亿,而这个数字似乎还在不断增长。如此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对于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意义如何评价?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为什么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没有缩小?为什么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并没有改变城市化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局面?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进一步发展将怎样影响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就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对于理解中国这样一个转型和发展中的经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理解人们所关心的“三农”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现象。本文在评述了人口流动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成因和特征。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看,两个原因导致流动人口产生,一是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庞大的外来劳动力市场,二是城乡差异形成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巨大推力。因此,需要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次上制定合理措施,有序地疏导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湖北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趋势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以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湖北劳动力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城乡间“双向流动”已经形成,南下东进的“民工潮”一年高过一年,众多人才“东南飞”;大量从业人员从公有制单位流向非公有制单位;从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湖北传统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文章最后还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顺应未来劳动力流动的大趋势,将劳动力流动提高到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支以来,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气愤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正以其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日益膨胀。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约为8,000万,其中5,OOO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他们当中又有3,00O万属于跨省流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估计还会有更多的农民告别乡野,汇入流动人口的洪流。这支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其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极为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  相似文献   

12.
日本劳动力移民政策走向及非法移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日本非法劳动力移民产生的原因日本在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是通过农业劳动力转移来实现的。然而,8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农业劳动力比重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无法继续向第二、三产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  相似文献   

13.
上海嘉定外来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90年代初开展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以来,上海市嘉定区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区、镇(街道)、村(居)委三级管理网络,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外来流动人员计生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  相似文献   

14.
杨雪 《人口学刊》2005,(6):38-42
欧盟自实施共同就业政策以来,就业状况不断改善。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显示,欧盟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的就业增长明显高于80年代,但是问题在于就业状况的改变是否是实质性的,结构性失业的减少是否说明就业的增加,经济周期中就业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是否更多依赖于经济增长,对就业率和失业率变化、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参与程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欧盟共同就业政策的作用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伊始,中国城乡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跨区域迁移流动的现象。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已数以亿计。目前的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流动,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流人人口均已达数百万。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不断聚集和迅速增长,既对加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众多尖锐矛盾和复杂问题,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之相应,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外来人口"现象的分析,也成为目前中国人口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学术界近期对…  相似文献   

16.
吴鹏 《西北人口》2015,(2):6-12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放宽对劳动力流动的管制,劳动力的流动量不断增加,而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制度和政策因素。本文利用1978年到2012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动态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成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将日益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而制度和政策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7.
在"次贷危机"影响下,日本经济增长和集聚程度下降明显,以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主的中心地区衰退迹象出现较早且遭受冲击严重,而以内向型发展模式为特征的外围地区所受影响相对较小或衰退迹象尚未完全显现。区域内长期从业流动劳动力及其净流入对经济增长和集聚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后者作用突出,表现为中心和外围地区较大、次中心地区较小的"哑铃型"态势。区域内临时季节性从业流动劳动力及其净流入对经济增长和集聚具有阻碍作用,后者作用也很突出。相比长期从业流动劳动力,临时季节性从业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形势和就业预期变化的反应缺乏弹性,其变化主要在次经济中心和外围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以此为鉴,我国应积极消除阻碍劳动力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以发挥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短短十年内,人口出生率就由70年代初的30‰以上下降到了20‰左右.进入80年代,中国人口出生率及妇女生育水平出现了徘徊波动的趋势,年平均净增人口达到了近1600万.由于中国人口多,基数大,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已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9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人口发展势态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着重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对1982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情况的剖析,分析90年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形势,并对当前的人口控制对策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被先后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管理制度、农业户口和地方粮票等手段,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上。70年代末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大量过剩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来,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从农村扩展到都市、城镇,特别是特区和开放城市进入到大发展大建设阶段。农民在农村有了推力和城镇有了拉力,并在同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逐渐从封闭状态进入流动状态。由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上供求规律调节的,包括外出农民在内的各种人才和劳动的自由流动,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得以运行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目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这股浪潮波及我国各个地区。人口流入可为流入地区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加剧市场竞争,使经济成本保持在相对有效的状态,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人口通常向经济发展更好的发达地区流动。吉林省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经济发展较慢。因此,近年存在着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2000年吉林省净迁出人口为3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