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杨女人》是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生产的蒙古族题材电视剧。该剧得以在央视1套和8套连续4次反复播出,与其在创作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不无关联,尤其突出表现为剧作的商品消费性特征明显,即注重讲故事、民俗文化参与叙事、自然景观的奇异化。该剧的成功为文化产业化时代蒙古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2.
林凌 《社会科学》2008,(5):137-143
在军旅电视剧极度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价值取向隐忧和审美隐忧.这些电视剧充其量是商业包装下的文化泡沫,充满了对军人、战争及其军旅文化的误读.放大军旅生活中的娱乐元素,娱乐军队历史,娱乐军人情感.制造了一顿大众文化盛宴.过分渲染和肯定军人的农民意识,把现代军人的精神臣服性当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人天职加以肯定,通过强调爱情生活中对女性的征服及其强势地位,满足潜意识里的皇权欲望.走出军旅电视剧创作疲态,要防止军旅电视剧自我模仿、自我克隆,防止军旅电视剧的粗俗和庸俗.  相似文献   

3.
重庆电视剧的创作、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重庆电视剧创作与传播为观察和分析起点,以2010年重庆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现状为研究典型,以“三网融合”背景下本土电视剧发展对策探讨为研究目的,对重庆电视剧的创作、传播、发展等方面作了实证分析和思考。研究结果认为,重庆市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本土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电视剧的产业化整合,完善电视剧产业链的市场化形态,特别是要改变电视传播的生态环境。充分发展“三网融合”,加快传播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视听新媒体,使视听渠道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从产销关系看我国电视剧产业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使文化产业得以迅猛发展。虽然电视剧市场被认为是中国在21世纪最后的一个暴利行业,但从电视连续剧的生产、消费及产销关系来看,国产电视剧的产业化程度仍然很低。整合创作资源、建立收费电视制度是促进国产电视剧产业化进程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作为电视文化的主要形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格局下,如何进行艺术定位,以确保自身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着眼于电视剧艺术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的时代要求,从双向互动关系和辩证思维角度出发,把电视剧的艺术定位定在适应与引导、规范与创新的关系上,才  相似文献   

6.
陈旸 《北方论丛》2010,(2):47-49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是一件令人瞩目的现代性事件.对于中国电视剧艺术来说,新时期的时代生活不仅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和更为鲜活的人物传奇,而且使中国成为了电视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电视剧不可避免地成为普通百姓最喜爱的虚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7.
说电视剧《渴望》牵动了亿万电视剧观众的心,并非溢美之辞,它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反响在新时期的影视创作中确实是罕见的。但广大观众对这部电视剧(主要是对剧中人物)又评价不一,不仅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在从专业文艺评论家到普通观众写的许多评论中表现得  相似文献   

8.
时下电视剧的“红色经典改编”为媚俗而褒渎名作、玷污了革命精神和革命伦理。撇此不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应忠实于改编者对经典作品灵魂和精神的正确理解(这种理解是在科学的历史观、美学观指引下与时俱进的);忠实于电视剧创作独特的审美规律(所以必须成功实现原作的文学思维或电影思维向电视剧思维的转换);忠实于寻求原作在审美风格、审美个性上与改编者在审美风格、审美个性上的相通契合点(并在这契合点上进行审美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视剧观念变迁与媒介的发展紧密相关,考察电视媒介从直播、录播到网络的传播等媒介的进步与电视剧观念的内在关系,不仅可以发掘电视的媒介属性,同时也可以发掘电视剧的本体属性。电视媒介使电视剧获得了不同于文学、戏剧和电影等其他叙事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使得电视剧在艺术创作、传播和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因而电视剧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电视技术之上的媒介艺术。确立电视剧的媒介本性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电视剧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了解与面对其建立在传播链条之上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创作与收视的小"高潮",其"乡土现实"题材有"农民进城"、"乡村女性"、"乡村日常生活"、"村官"、"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三支一扶"、"土地问题"和"乡土生态与环保"等八个叙事"热点"。每个叙事"热点"都是对中国农村变革现实的叙事应答。由于"电视剧作者"的有机构成、创作成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国家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同,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叙事就有不同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由此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貌,也存在诸多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态,根本基础在于其具有的独有特性.本文确立了家庭日常收视的传受特性是电视剧所有特性的发生学基础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的传播特性、内容特性、艺术特性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电视剧的传播特性构成了其内容特性和艺术特性的前提,电视剧内容上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通俗性叙事、以"话"为主的声画关系、弱作者性等特点,都受制于其传播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知电视剧自身的艺术特性,同时也为电视剧艺术生产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能否称得上好的电视剧,衡量的标准很多,其中情节如何,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任何形式的“剧”,都不能没有情节,而任何一种样式的情节不能不是写作和创作主体对写作客体的建构的结果,电视剧的情节也是建构的结果.电视剧情节应当如何建构,已有文章论及,本文专就情节建构的样式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记忆的证明>作为一部力图正视历史、警醒现实的民族性反思"课本",可贵地兼容了引发思考的精英文化和大众传播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文化,也融合了主旋律传达的国家意识形态和艺术家创新探索的先锋艺术创作.作品第一集释放出的"问离效果"的光芒,无疑是大胆而新鲜的电视剧艺术的尝试,对今后的电视剧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巍 《云梦学刊》2014,(3):149-152
伴随着电视剧批评的发展,批评家需要加强对于媒介伦理的关注.在媒介商业化背景下坚守创新并实现对人的关怀,是中国电视剧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电视剧应该引领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电视剧批评也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5.
审美活动是独特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能让人的情感自由释放。电视美学批评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为出发点,即揭示电视艺术文本中所承载的信息及审美意蕴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和丰富的审美需求,这是电视美学批评发挥审美导向作用的核心。西部电视剧创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全面、系统的美学批评的理论引导作用,也就是要强化关于西部电视剧的美学理论研究,全面提升西部电视剧的批评理论水准,揭示西部电视剧别具一格的美学意蕴,关注西部电视剧对西部人生存理想的艺术表达,并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引导西部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使其更好地担当起电视剧艺术陶冶品格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理想境界的美学责任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从现实主义到傻乐主义——论赵本山乡村叙事的去政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将赵本山品牌的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探讨不同时期赵本山电视剧创作意识和历史功能的不同形态,从而凸显赵本山所创造的以俗为雅、以丑为美、以傻乐为娱乐的反智主义市侩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视剧产业主要依靠政策管理.探讨电视剧产业政策需要考察媒介生态环境.来自外部环境的政治压力、经济需求与文化选择的诱导和反诱导构成了电视剧产业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电视剧产业成长主要表现为与这一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匹配互动的过程.我国电视剧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均与不同阶段媒介生态环境变迁遥相呼应.当前政策仍有局限,根据三网融合媒介技术因子变化趋势对外部媒介生态环境作出预判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政策,方能为我国电视剧产业在信息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热播的东北题材电视剧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和历史题材电视剧。相对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来说,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在对题材和人物群像的把握上,更具有历史的质感和文化穿透力。文章从地域孕育的东北人的性格、东北的绿林文化、电视剧的题材三个方面,论述了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成因。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的符号三元动力机制角度观察,当下中国电视剧剧情人物正呈现大规模异项翻转局面,即:文化三元的中项向异项偏移,电视剧剧情人物正、异项地位置换。本文尝试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以军人剧、家庭剧以及历史剧三大最具典范意义的中国电视剧类为分析样本,力图揭示中国电视剧人物的标出性历史翻转样态,并一探其背后文化的深层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城与乡的文化冲突——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城乡对立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