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中世纪,欧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且活跃的社会救济体系,当中包括了真挚友爱之情流露的个人善举,缘于上帝仁爱的教会救济以及传统互助互爱的社会团体慈善活动。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之前,这些社会救济组织在欧洲中世纪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救助功能,而当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真挚朴素的友爱互助精神,以及社会普遍的人文关怀正是当今社会所应提倡与弘扬的。  相似文献   

2.
宪法权利及救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宪法权力为视角,首先对宪法权力的内涵进行了梳理,继而在分析了宪法权力救济的因由及西方救济宪法权利救济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宪法权利的近期路径和远期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国社会救济立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社会救济逐渐走上法制化轨道,一系列社会救济法律、法令颁布实施;救济对象的界定脱却了传统的道德标准,趋向于公正、公平;救济内容以积极救济为主;救济经费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救济的顺利进行;救济方法多样,既重事后补救,尤重事前预防;国民政府设立专职社会行政机构,管理社会救济事务.在肯定民国社会法制建设取得进步同时,毋庸讳言,民国社会仍是一个非法治化的社会,人治现象相当普遍,统治者基本不受法律制约,法律具有很大虚置性,许多法律的实际效能极低.结果是法令虽多,但"法外侵扰"也多,说明法律在许多时候行同虚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者主要围绕1949年前后两个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探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社会救济史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以及研究数量的不断增长。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研究水平不高,研究内容流于表面,研究形式处于封闭状态等。亟盼今后的多元研究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研究主题与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深化,资料建设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救济存在价值性缺失、体制性障碍和资金性不足的三大问题,这是由于我国社会救济制度正处于发展转型期,是社会救济领域的“政府失灵”与非政府组织的“发育不全”所致。因此,要改革当前我国社会救济,首先是建立健全社会救济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解决现实与观念的问题,完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济工作中的科学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社会救济的科学发展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转型问题,要改革现行的社会救济制度;二是市场化问题,非政府组织应参与慈善市场竞争;三是公信问题,应该改革非政府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四是人力资源问题,要致力于培养志愿精神等。  相似文献   

7.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勃兴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清代两淮盐政中的社会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详实的史料,论述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清代两淮盐政中的社会救济,而稳定淮盐生产、保证盐课收入是清代两淮盐政中实行社会救济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朝廷政策性救济和民间互助性救济是清代两淮盐政中社会救济的形式,两淮大大小小盐官们是实际操作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僧伽护国的集中表现是在抗战期间.抗日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国佛教界的爱国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参与社会救济的能力与效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方面许多高僧大德通过募捐提供大量的物质援助;另一方面僧侣们纷纷组织救护队深入抗战第一线.佛教界的社会救济获得各界的好评,但是佛教界自身却陷入僧侣杀敌护国是否破戒的争论.僧众从救护伤员到战场杀敌,存在巨大的思想变迁,这是由于爱国主义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古时期,佛教盛行,不仅佛教造像刻经发达,也产生了重要的佛教救济事业。佛教传入中国社会,不仅为中土提供了超验的神学体系和独特的宇宙解释系统,而且其完整精致、充满同情的伦理价值体系对于中国社会以儒学为主的伦理道德也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在现实层面,佛教则为民众主动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新的序列,高职生是构建和谐社会新的生力军。而高职生又被视为大学生群体中问题较多的群体,如何塑造人格健康的高职生,是高等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运营16年以来,海航一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认真践行企业公民责任,融入社会、回馈社会,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机遇,实现跨越。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和解决和谐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区别发展动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性和系统性,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发现物质动力具有间歇性、从属性,精神动力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存在着理想信念化减速过程、信念化加速过程。指出精神合力决定和谐社会建构与发展的方向,其理论价值在于设立了模型,提出和谐社会的精神系统与物质系统互动三个解释环节,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归纳和评介当前有关和谐校园概念的三种观点,对和谐校园进行定性分析,指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公正民主、关系融洽、个体认可和适切社会应是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并就和谐校园指标体系的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其精神支撑;要不断激发创造活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必须保障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的基本准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仍存在诸多不公平的社会问题,其主要解决的途径是社会公正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府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历史任务。而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重要的动力和途径。本文认为和谐社会背景下要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必须使全体社会成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社会工作的发展纳入和谐社会视野,既可以从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中找到依据,又缘于二者本质内涵、价值和功能的一致性。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传承机制和服务体系,而和谐社会建设无疑也给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号角中推进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和实务发展是亟待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了和谐思维的本质特征、构建原则和构建路径。分析表明,和谐思维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提升和思维致向,具有系统和生性、求同存异性、动态平衡性和主次层级性等本质特征。在和谐思维建构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人本性、实践性、系统性和超前性等基本原则,同时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基础,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和谐思维建构,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和谐社会涵义的基础上重点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和具体方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地研究了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