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理论中的可译性是指双语转换中原语的可译程度。可译性问题的实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是否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完全确切地再现出来,而非能否可译的问题。本文拟从语言在语义三角形中的关系出发,对可译性问题所涉及的可译性根据、可译性限度、以及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辩证关系等三个方面作一番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指出人体隐喻词在外观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母语中使用的频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等都会影响其可译性。对中美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体词的外观相似性与可译性成正相关。外观相似性对可译性的影响比功能相似性大。在隐喻的使用频率和可译性的关系上,对美国学生的研究表明母语中隐喻使用的频率与可译性成正相关,而对中国学生而言,不管目标语是哪种语言,隐喻的使用频率与可译性无关。  相似文献   

3.
虽然英汉语在文化倾向、心理特征及语用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文化的地域性又造成了文化的不可译性,文化的可译性却可在两个前提下进行。本文通过习语文化可译性举隅,笔者认为文化的不可译性可向可译性方向转换,但应避免误译。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向量位函数的H~p空间的几何性质,包括凸性、光滑性、范数可微性、可补性及对偶性,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再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设计理论图形来阐述可译性、不可译性、可译度等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探索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所以存在的理论依据——同构及其相对性原理,并揭示该原理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体现,从而证明可译度的提高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可行。  相似文献   

6.
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可译性与否受到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以及翻译方法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从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分析洪堡特语言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问题。分析洪堡特的观点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可译性(或不可译性)这一翻译观的理解。于是在把对语言的认识与对翻译观(可译或不可译的观点)的理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例证,本文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可译性或是不可译性,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未来前景三方面对新学科可拓学作了较全面介绍。由发散性、共轭性、相关性、蕴含性、可扩性诸角度剖析物元的可拓性及其对处理矛盾问题的意义。通过比较分析经典集合、模糊集合和可拓集合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根基上阐明可拓学的独创性。根据可拓方法的三大特色:物元模型化的抽象方式、定性与定量的紧密结合、思维过程的非封闭性前瞻了学科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8.
幸福感是人类的普遍意识形态。民众对生活期待、追求和满足的幸福感受与国家所能提供的物质消费资料之比,即幸福指数,它具有可教育性、可培养性、可诱导性和可调控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和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积极参与幸福指数的引导与调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可仲裁性一般是指关于一个争议是否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可仲裁性,作为仲裁协议有效的先决条件,是在仲裁过程中所必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公共政策原则、一国内的敏感领域及各国法律对于可仲裁性的影响,论证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可仲裁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争论的历史伴随着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文章认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事实上是可译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换言之,不同语际间的转换是可能的但同时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理解关国科学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内涵和要求,结合经典判例与成文法规定,对美国科学证据可采性规则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分析认为:可采性标准从Frye标准之机械的“普遍接受”原则,历经《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和Daubert规则,逐渐发展成为法官依据法律原则对可采性进行自由裁量;法官以科学的经验性为哲学基础进行自由裁量,是判别科学证据可靠性与科学性的发展趋势;借鉴美国的历史经验,中国的鉴定意见可采性制度可以从可采性判断的程序设置、深入实质进行审查判断、加强司法领域与各领域联系3个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之一,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可理解性”这一质量特征的阐述却不尽相同,其原因在于可理解性受到会计信息的固有特征、信息使用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以及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几乎所有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中都包括可理解性,FASB和IASB制定的联合概念框架也强调“可理解性”的重要性.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下,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逐渐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提供简化年度报告,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对于各国来说都是积极而务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档案与史志关系刍议杨玉安档案作为信息载体之一类,既具有一般信息的可分享性、可扩散性、可传输性等,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即: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和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所透出的原始性、历史性,或说本源性与回溯性。档案这种信息...  相似文献   

14.
结合二元实函数和复变函数的概念以及性质,分别从连续性、可导性、可微性、解析性方面讨论了二者的联系,并举例说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 可理解性概念是萨特辩证法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辩证理性批判”中,社会历史过程的可理解性问题占有主导的地位。萨特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寻找认识历史的工具”,他在这部著作中的全部努力都在于企图证明,由于历史是人创造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历史应当是原则上可以理解的。什么是可理解性?按照萨特的理解,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e)指的是易懂性、明晰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学前辈们多次论述了文化的可译性,提出翻译可以做到等值,否认文化的翻译存在限度,站在可译性一极.做为译学后进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存在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性.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问候语和称谓语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又认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在基于语言是可译的这个前提之下,借助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在理论上作了一个较为充分的论述与总结,从而揭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决定了自身的可雇佣程度。把农民工可雇佣性分为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胜任能力,其中人际交往对农民工的可雇佣性影响更大。农民工可雇佣性在企业是否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性别与受教育程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及提高受教育程度能显著增强农民工可雇佣程度,女性农民工的可雇佣性要低于男性。政府应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  相似文献   

19.
依照传统的看法,习语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是不可分析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习语是可分析、可活用的。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就英语习语的语义的可分析性、比喻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性是心处其中并发挥影响变量的动态、整体的人性,荀子的心处于"可道"与"不可道"的十字路口。所谓恶之性可养、可化,所谓善之心可恶、可伪,此心与性的状态使荀子政治哲学具有了教化的指向。"性伪合而天下治",是荀子政治哲学在心、性基础上的总体架构和思想追求,荀子提出了养欲、师法、化性等政治哲学主张。荀子政治哲学虽然归结和落实于德性修养,但心、性的无根状态终使其政治哲学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