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今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期间,西藏自治区主席列确建议我们采访报道拉萨市的市长洛桑江村,说他是民主改革后党培养起来的新一代藏族干部中的优秀代表,年轻有为。于是,五月我们在拉萨进行了十来天的采访,接触了不少干部和市民,便有了这篇文章。谨以此文献给正迎来民主...  相似文献   

2.
关于天葬     
天葬是我国藏区民众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丧葬方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藏族天葬和古代西亚流行的天葬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或动植物体器官、组织构造的科学。藏族古代解剖尸体,是从天葬开始的。天葬是我国藏族聚居区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殡葬方法。它既不同于现代美国开始实行的“天葬”,即通过火箭将死者骨灰盒送入天空;也不同于芬兰的拉斯丁人将死者遗体装在大木笼内,  相似文献   

4.
大事记     
中央领导同志会见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藏族毕业班学员 6月12日上午,胡耀邦、万里同志在中南海会见上海戏剧学院第三届藏族毕业班学员。胡耀邦同志说,在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西藏大有希望走到前头去。他还说,你们的心向着北京,我们的心向着你们拉萨。中央希望西藏的党、政、军、干部和人民更好地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团结的、富裕的、民主的、文明的西藏而努力奋斗。6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国家民委负责同志平杰三、张执一、童小鹏、李贵、萨空了、程浩、江平等同志会见藏族毕业班赴京演  相似文献   

5.
天葬,是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又具有独特性的丧葬仪式。本文主要讲述甘南藏区殡尸习俗、出殡、葬后习俗等一系列天葬习俗。  相似文献   

6.
天葬,是藏族地区流传至今的一种较为普遍且又具有独特性的丧葬仪式.本文主要讲述甘南藏区殡尸习俗、出殡、葬后习俗等一系列天葬习俗.  相似文献   

7.
今年九月,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党组书记兼局长丹增同志,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仲秋时节,我们在拉萨访问了他。丹增今年三十九岁,是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的民族干部。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藏族牧民家中,八岁起即在比如县的贡萨寺里当佣人,小小的年纪饱尝酸辛。1959年底,人民解放军把他解救出来,并送他到陕西咸阳西藏公  相似文献   

8.
我是援藏干部,能在拉萨认识老汤也是我和他的一种缘分,老汤叫汤己生,原在西藏日报社工作,安徽黄山人,30多岁参加援藏工作,一呆就是26年。他摄影、书法、绘画样样在行,为人谦虚、厚重、热心。拉萨许多地方有一种柳树叫左旋柳,上百年的树龄,黢黑干裂,铁枝蟒干,树身旋转着向上生长,细细观来,有的像罗丹手下的思想者,有的像何香凝笔下的下山虎,要是春天里去看,柳树又好似“雀之灵”舞在路旁。有事没事的我总是喜欢去看这些仪态万千的左旋柳。有一天,我在拉萨宇拓路的新华书店里看到一本小画册,书名就叫拉萨古柳,翻开一看,一幅幅人性化的拉萨古柳…  相似文献   

9.
洲塔  刘嘉尧 《中国藏学》2013,(1):161-163
藏族天葬习俗是在自然因素、游牧生计方式与宗教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帕·当巴桑吉及其弟子玛久拉仲将藏传佛教中观论的思想引入藏族葬俗,他们提倡的宗教修持成为天葬普遍流行的主要原因.天葬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对“回归自然”人生观形成、维护藏区良性生态循环和对藏区未来生态开发的伦理支持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海藏族丧葬文化青海藏族以天葬为主,多种葬式(如火葬、土葬、水葬及塔菲等)并存。分述如次:天葬又称“鸟葬”、“野葬”、“风葬”。这是青海藏族特别是牧区藏族最常见的葬式。当病人弥留咽气后,趁其尸尚未完全僵硬之前,脱去所有衣服,用其腰带(或白布条或绳索)...  相似文献   

11.
浅析西藏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葬这种独特的习俗与藏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生存空间以及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息息相关。文章从藏传佛教、藏民族古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西藏独特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天葬习俗的成因,简述了天葬所赋予的民俗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民族的灿烂文化。史诗、戏剧、歌谣、传说……放射着绚丽的光彩。为了搜集藏族民间文学,我们曾经分别到过藏族聚居的许多地区。从西藏的拉萨、日喀则,  相似文献   

13.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是武警西藏总队聂拉木边防检查站副站长,长年坚守在西藏中尼边境。1962年,我从中央政法干校毕业。当时,自治区领导对我说:“你可以留在拉萨。”拉萨是藏族群众心目中的“圣地”,我做梦都没想过,我这个奴隶娃子有朝一日能在拉萨定居。现在,只要我愿意,我就是“圣地”的居民了。可我又想,边境更需要干部,那里高寒缺氧,交通闭塞,条件极差,从内地来的汉族同志很难适应;我土生土长,学的专业也对口,应该到那里去。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去了仲巴县边防派出所。那时,边境上很不安定,国民党特务、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的一天,几个藏族牧民肩扛一床藏毯来到拉萨,径直找到一家律师事务所。他们满怀感激之情,将这份珍贵礼物送到藏族女律师央金手中,虔诚地清她收下。他们做着祈祷的手势说:“我们一家老小都会记住央金律师的恩德,我们都要为你的幸福祈祷.”原来,这些牧民在央金的帮助下打赢了官司。  相似文献   

16.
喜爱什么,想干什么.这是人之常情.我喜爱藏族人民.我想通过电影艺术表现他们,这已经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1954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制片厂联合摄制一部彩色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这是一部反映修筑康藏、青藏两条公路的大型纪录片.我是这部片子里的一个导演.为了拍好片子,前后在西藏工作了近一年.这一年中,我和修筑公路的藏族民工接触的比较多.在接触中,我逐漸地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7.
今日八廓街     
80年代初,一位八廓街的藏族妇女乘飞机走出拉萨,去成都等地采购商品回拉萨销售,因而致富,成为西藏的一大新闻。在今天的八廓街,这已是很平常的事儿了。远古的文化氛围和现代文明的车轮在这里相撞、使八廓街——这条拉萨最古老的商业街充满奇异情调。初春的一天,我再次来到八廓街。街上阳光灿烂,大昭寺广场上,人流不断,有的在转经,有的购物,有的游览。一位藏族老人告诉  相似文献   

18.
撤岗仪式即景时间:1900年5月1日零点。地点:高原古城拉萨大昭寺广场戒严部队部队长桂全智大校高声宣布:“感谢西藏人民支持戒严部队顺利完成了任务,现奉国务院命令撤岗!”镜头之一:广场上的藏族干部和群众,涌上前去为每一位官兵献哈达、敬青稞酒、酥油茶。大昭寺65岁的看门人尼玛,买了4条哈达献给自己熟悉的战士。镜头之二:许多藏族小朋友在依依惜别的人群中钻来钻去,各自寻找自己熟悉的解放军叔叔。6岁的小姑娘米玛赖在战士李国猛的膝上,不肯放他离去。镜头之三:八廓街个体户赤列说:“你们来戒严,我睡得安稳,生意好做了。看到你们要走,我心里真舍不得。”“金珠玛米照顾了我一年多,是菩萨,不要走啊!”  相似文献   

19.
西藏丧葬风俗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天葬主要盛行于我国西藏地区。这种独特而神奇的葬俗的发生、发展,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它的研究无疑会加深我们对藏族历史的理解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兹欲藉近年考古工作所提供的材料和调查所得情况,结合一些零碎文献记载,就有关天葬的几个问题作些肤浅探讨。不妥之处,尚希宏达指正。天葬,藏语称“杜垂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即“喂  相似文献   

20.
白牡阿姨     
郎生 《中国民族》2008,(8):41-42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24年前的拉萨,那些寂静的午后和傍晚。1984年秋,我大学毕业后自愿进藏,在自治区文联《西藏文学》编辑部工作。我不善交际,开始的那一年,在拉萨几乎没有朋友。原本有个旺秋,但他从北京回来后又出国了,而且一去不返。1985年元旦,单位里的藏族姑娘玉珍带了两个女友,约我和同事小陈一起去自治区歌舞团跳舞。由此,我结识了白珍和卓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