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王玉玮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10(1):113-118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本文最后阐释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崇高美追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席勒把美分为刚毅的美和柔软的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实际上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所谓的优美和崇高。席勒把优美和崇高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由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来看,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可是,优美和崇高所表现的自由是不同的,优美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和谐之中表现的自由,而崇高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由,席勒还根据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性质把崇高划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席勒总结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把美与崇高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特征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4.
壮族民间故事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主要体现在故事主人公与其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上。此外 ,故事还通过塑造形体巨大、力量威猛的形象以及通过夸大、渲染对立面来突显、反衬崇高美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始阶段,商品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价值判断等观念上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价值标准的变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功利原则随着人们经济行为的普遍化而日益强化,且不恰当地移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冲击并打破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平衡态势,建立起新的文化模式和新的动态平衡,这无疑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也会出现文学艺术某些方面的困境和人文危机。追根究源,造成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的真正原因不完全在于市场… 相似文献
6.
作为沟通《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美学作品,《判断力批判》的辩证思想处处可见。除了社会历史和文化思想历史发展的积淀,康德本人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的远见卓识,也成为该书闪烁辩证思想光辉的重要原因。而这其中,关于美的分析和关于崇高的分析两部分,尤能体现出辩证法的灵活运用。这种辩证的思想在击败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此书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学说和其他众多论者的合理意见,对《李尔王》中的崇高与悲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指出在《李尔王》中充满着无与伦比的崇高感与悲剧性,但崇高因素是次,悲剧因素是主。全剧通过主人翁遭受的巨大灾难,强烈控诉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初步完成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一次解构。由李尔清醒中的疯狂、疯狂中的清醒和新生后的毁灭构筑的悲剧历程,使《李尔王》成了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从康德到黑格尔,"崇高"在美学乃至整个哲学沿革中的境遇牵系着人的境遇.无论是康德、席勒还是谢林,都是把"崇高"与"美"(优美)作为审美判断或美感直观的两个性态有别的维度提出的;黑格尔依然沿用了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但他只是把它置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唯一被认可的审美维度下,赋予它以阐释"艺术前的艺术"的使命.美学在康德、谢林、黑格尔那里都只是价值祈向隐然可辨的哲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美"和"崇高"的价值在怎样的分际上被确认取决于不同哲学体系的价值重心.一如悲剧的衰微,"崇高"违别我们已经够久了."美"正渐次沦落为当年叔本华所鄙弃的那种"媚美",与"告别崇高"的轻佻呼叫相唱和的是熹音湛湎中的人们的泛艺术嬉戏.然而,文化危机的消息毕竟早就报告着某种可能的运会,它在警示人们作必要的人文自审时也提撕人的审美心灵再度唤起那富于悲情的"崇高"的一维.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美学里,所谓"审美如何可能",根本上就是指对美和崇高的感知是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康德对此问题的主体性探索呈现出了一个从经验层面而至纯粹层面,最后进至先验层面的多层次的,然而却是整体性的复杂过程。此一探索提示了一个重要意蕴,即与美和崇高概念深切关联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可以直接激发而生成,也可以间接转化而生成,由此便可看出审美对象多样性、多元性的可能维度。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产品是社会群体意志的表述,它应用于社会,对社会担负美育责任。在此前提下,中国当代设计批评应该坚持美的批评标准,敦促设计界设计出更多美的产品,使设计能改变生活,对社会施行美育。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电视文艺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并促进,而社会生活具有多重维度,当代电视文艺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演进而随之产生系列性变化。考察电视文艺这种艺术生活方式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生活方式或社会形态的关系,能够为电视文艺自身的价值预设、艺术视野以及审美超越寻找到现实依据。因此,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当代电视文艺与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我国当代电视文艺与社会形态的独特演进路径作了整体性关照,试图在对二者的动力性阐释中寻找到当代电视文艺存在发展的本质、依据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王玉玮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11(1):94-98,67
艺术“空白”是当代电视创作中的一种审美现象,是编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为增强表达效果,体现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而通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本文就电视是一种讲究“空白”的艺术以及“空白美”在电视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做一阐释,进而分析“空白”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以书、画、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书、画、诗的形式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审美创造领域最有代表性。书法家以情性对"形质"加以软化、活化、动化,使原有字形发生美的变化,以"草书"而臻至最高的审美境界。画家以"气韵"与"形模"合作,发展到"写意"而走向绘画艺术的高峰。诗则是由诗人自己创制种种形式,又在越来越严格的形式中自由施展而显示诗人的才能。当传统的形式被用得烂熟而失去制约感,探索、创造新形式便成为一代才人"再领风骚"的壮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实践--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学层次的价值概念与哲学层次的价值概念以及社会道德价值理想与社会制度价值理想的辩证统一;为人们审视价值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文化哲学视野.它对于当代人类价值实践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伟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5):43-46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尚“和”心理是中国社会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人的尚“和”心理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挥中国人尚“和”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以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文化观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朝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93-97
近年的历史题材 ,影视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是 ,历史影视剧乐道于宫廷斗争和皇权至上并有意无意地张扬权谋文化 ,同样带来了一些社会的负面效应 ,造成当代影视文化的价值迷失。这种表现于历史影视剧中的权谋文化观 ,有具体的呈现样态和产生的背景。“剧以载道”是“历史剧”应肩负的使命 ,历史题材影视剧必须正确解读历史 ,弘扬先进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对它美的境界有所追求,武术套路不仅有它的表演价值还孕育着很深的审美价值。从武术套路运动的形式美、意境美等方面对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