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本文最后阐释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崇高美追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百四十余万字的新闻摄影美学专著《崇高美的历史再现》(下简称《崇高美》)的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填补了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审美风格形态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是中国新闻摄影美学理论界的一件值得庆贺的盛事.正如著者在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群众被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的,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坚决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人民战争.这种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所显现的无比雄伟壮观和无比丰富多姿的崇高美不仅表现于深刻的历史意蕴,而且凝注在丰富的审美形态之中.著者对于这种历史崇高美的把握体现在多视角多层面的理论概括和审美感悟之上的深层理性谛视.这种鲜明的理论特色,显示了填补中国解放区新闻摄影乃至中国新闻摄影美学理论空白的创造价值.《崇高美》著者将自己理论思维的触角,一端深深地扎进了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画学理论的故土泉眼里,另一端则远远地插进了西方当代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当代题材的苦难文学,是指新时期以中国当代社会性苦难为审美对象的创作.它们对苦难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某些根本矛盾与普遍问题,体现出对人的基本权利及生命价值的尊重,显示着文学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它们破除了"社会主义没有悲剧"的神话,证明中国当代文学存在严重的伪现实主义现象.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态度,总体上具有文学史意义、严肃文学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等多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审丑作为视觉媒介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必须正确把握审丑的度.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丑文化泛滥,背离了丑的美学意义的本真存在,具有明显的“反文化性”,审丑沦为了审美文化的他者.作者认为必须依据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构造”的原理来建构当代中国视觉媒介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6.
晚明社会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欲望合理化的理论赋予晚明士人崇奢任侈生活的合法性.晚明士人躲避传统儒家以雅正为依归的政教合一的审美风格,表现出“去崇高化”的以华为美、以奇为美的怪诞化颓废审美风格.此种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以士人为表率,视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所压抑的“丑怪”为美之追求,不仅表现出晚明士人独特的审美个性,而且日益播散形成晚明社会性的审美风尚.此种审美风格以消极的方式不断瓦解社会压抑的可能,追求个体性的自由,从而具有个性解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美学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智慧,这种智慧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深厚的伦理思想土壤,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其实质是从伦理的角度探讨和理解美的基本问题,以美与善的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具有以美善统一为理想目标、以中和为审美价值取向、以审美人格为最高境界的鲜明特征。伦理取向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生命智慧或生活智慧的凸显与表达,对当代美学的价值确立与理论构建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中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最值得关注的方面。在全球化背景和语境下,以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正从崇高、悲剧、诗意向物质生活充实、与精神生活相对平稳的状态发展,其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当代审美文化正处于经济冲动与文化冲动相互对立、科技含量和人文含量相互抗衡的矛盾中,运用美学对其进行批判成为当代美学必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分析两个主要部分,形成了其美学范畴的主干:必然→美→崇高→自由。他按照逻辑学的体系从质、量、关系、情状(模态)四个方面分析了美与崇高,得出了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普遍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必然令人愉快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并辨析了美与崇高的形态和审美感受的差异,从而组成一个使人由必然经过美与崇高而达到自由的美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12,33(3):88-96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精神产品,新闻理应包含求知、求美两种追求。但长期以来新闻与美无缘的观念弱化了新闻的审美追求,导致许多新闻作品平淡寡味,枯燥呆板,抽象空洞,千文一面。形象美是新闻审美的重要因素,采取包括文学手法在内的多种手段着力增强新闻写作的形象美,无疑是提升新闻作品审美价值,提高新闻作品可读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晓芳 《云梦学刊》2004,25(4):71-72
历朝历代中对女性歌颂之作颇多,文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南朝文人在对女性的歌颂诗作中,将女子的形象从神还原为人,拉近了女性美的审美距离,具有明显的现代情爱的特点,在女性审美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舞蹈中的“形象美”、“形态美”与“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舞蹈外在美的探究从形象美、形态美、形式美来探讨舞蹈艺术直观、外在的"形"之美感,这对于深入认识舞蹈本质、丰富舞蹈艺术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薛阳  钟远 《阴山学刊》2006,20(4):65-66
随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对它美的境界有所追求,武术套路不仅有它的表演价值还孕育着很深的审美价值。从武术套路运动的形式美、意境美等方面对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世界中 ,幼儿文学是一块繁茂的园地。本文试图从动态美、音韵美、色彩美三个层面对幼儿文学语言加以探析 ,从而揭示它独具魅力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又绝不能相互代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维民 《兰州学刊》2008,(3):185-188
在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文本细读中,可以见出霍尔顿乖张情绪和迷惑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心理矛盾其实是善与关的斗争;它来自于主人公的父性原则(崇善)与母性人格(恋关)的双重强大,他的遁世愿望和童心祈求与欲望的强烈构成了性格的既冲突又相互依存的两面。  相似文献   

19.
自然至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望衡 《河北学刊》2005,25(1):43-48
自有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经历过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两个阶段,现正进入生态主义阶段。在生态主义的视角下,自然美的性质与地位将被重新审视。自然关的审美潜能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而自然创化是主要的;自然美的因子主要是自然性与文明性,而文明性消融在自然性之中,生态和谐是自然美的本质。自然不是全美,但自然是最高美。确定自然为最高美,必将带来美学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在以生态主义为核心整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创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关学体系的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0.
康德美学从反思判断到目的论判断虽然是从认识论上推导的,但其现象还原过程却蕴涵着审美发生的理路。这就是:生命的有机统一——自然的合目的性(美的形式)→主体的合目的性——超自然之上的使命崇高。自然的有机联系使生命从自然的律动和形式选择活动中继承了动力和向力,又在这两种因素融合成的形式感中加入了理性和想象力,美感便潜化为正向引力。如果把美感的生命发生过程分为四个感性阶段,则生命的感受超越直感刺激和形式的程式化束缚;生命被对象唤醒而获得的理想目标、形态、价值内化为境界;使人的生命意识空间趋向无限,是第四感性。这样不管是自然美的反观、艺术美的创造,还是社会美的诉求,都共同被生命活力导引的美的理想铸成为生命的目标。自然依据其形式美塑造的人类渴望升华并能构建符合自然形式美的和谐的社会生活是自然的目的,也是从审美发生上需要确证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