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至今,农村改革已有十年,农村经济在这十年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1984年粮食产量达到了8,100亿斤,这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其繁荣发展的局面令人欣喜。在农村改革十年取得初战胜利的时刻,也同时反映出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人们警惕。1984、85年,农业生产是一个高峰,以后几年却连连滑坡,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了极大的波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威胁。与之相随,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研究讨论浙江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对怎样正确制定粮食的发展战略,引起了普遍关注,而且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正确估量粮食生产形势和发展趋势正确分析我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前景,制定合乎实际的粮食发展战略,对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建国以来,我省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近几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粮食生产又持续增产。1984年粮食总产量363.4亿斤,比上年增长14.7%,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粮食人均占有量910斤,超过全国人均占有量800斤的水平。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可以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主要内容,我省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可见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是一个资源省份,也是国家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既有立省安民发展经济的良好农业基础,又存在着商品粮贡献大与农业机械化、科学化、农村工业化进程慢的矛盾,还存在着产粮、收粮、储粮、调粮越多,粮食生产经营成本越高,地方财政对粮食生产补贴负担越重,非农业经济发展越慢的矛盾。长期以来,我省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虽然1990年获得了粮食特大丰收,但主要取决于自然气候因素,在体制、价格、农机、农田…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粮食生产。这是一条规律。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争取在今后十多年内粮食生产有较大增长。这是实现到本世纪末战略目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忽视农业的倾向。”抓好粮食生产对贫困地区尤为追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十全会以后,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1983年以后的7年,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结束了大起大落的不稳定局面,实现了连续7年稳定增长。对于一个长期粮食短缺,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的省份来讲,这不能不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甘肃农业在新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口增长,需求增长,资源约束,投入限制,发展后劲不足。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6.
一、完善、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和作用(一)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中国农村改革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社会化服务对发展农村经济是非常必要的。1.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为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可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突破家庭经营的范围,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另一方面,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表现为经营规模狭小,不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产前、产中的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社会学学会1988年年会于12月21日至23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全省的科研、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者共8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5篇。“社会改革与农村社会发展”是这一年会的主题,与会代表从不同方面对十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初创的十年改革,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和中国农村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带来了中国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和持续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过去十年中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因而具有真正社会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战略和措施印度独立以后,经济上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为此,从1947年至1951年开展了“粮食增产运动”和“统一增产计划”。从1951年4月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开始了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的时期,其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满足工业和出口的需要;二是加强和巩固资产阶级在农村的阵地,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印度政府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策和措施,通称印度农业的发展战略。由于印度历届政府在如何实现这两个目标上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因此提出的政策措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大的方面大致可以6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47年  相似文献   

9.
黄鸿 《社会》1988,(10)
迷信,在我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在一些偏僻农村,迷信活动几乎泛滥成灾。几十年来,农村的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也在开始摆脱贫困状态,但迷信活动反而更加盛行起来,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迷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根源于同自然斗  相似文献   

10.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村深化改革过程中伴随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其实质是在一定自然、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适度集中和组合而进行的生产经营。世界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历史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定条件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例如,北京郊区顺义县采取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办法,使农业生产出现新的飞跃。1987年,一举结束了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徘徊的局面,全县平均亩产提高了150斤,  相似文献   

11.
十年改革以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连年获得丰收。林、牧、渔业和乡镇企业有了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锦州市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40%,人均收入增长近7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在大好形势下,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致使一些农民的国家、集体观念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一些基层干部认为  相似文献   

12.
张雄 《社科纵横》2002,17(2):20-21
建国以来 ,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194 9─ 195 2年 ,粮食自由购销时期 ;195 3─ 1977年 ,高度集中的粮食统购统销时期 ;1978年─ 1984年 ,粮食政策的转折时期 ;1985年以后 ,改革高度集中的粮食流通体制 ,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一 ) 194 9─ 195 2年粮食自由购销时期。在这一时期 ,主要是逐步确定了国有粮食商业的主导地位。由于受长期战争破坏 ,建国初期粮食生产下降 ,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粮食市场上私人粮商占优势 ,国家掌握粮源主要靠从农村征收公粮。由于交通破坏 ,运输困难影响地区间余缺调剂 ,使城市和缺粮…  相似文献   

13.
论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中国,农民要增收就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而过量的转移又会影响粮食生产;要保证粮食生产,又必须保持足够的壮劳动力在农村从事低效的劳动,这样又会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两者形成了两难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尹在赋 《社科纵横》2008,23(12):64-65
"粮荒"在世界蔓延,一些国家因饥荒引发了骚乱.作为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的中国,粮食市场却是相对稳定的.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采取了积极的粮食生产政策是我国粮食市场相对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发展本国农业是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根本,并提出了发展本国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之中,农村社会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极大推动了农村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农村社会还要进一步发展,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在新形势出现的许多农村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解决。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由安徽省农村社会学研究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农经委、安徽省委党校等单位联合发起并召  相似文献   

1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释放了农村多年积累的生产力和农民长期受到压抑的生产积极性,从1980年到1984年农业生产连续四年获得新发展,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第一次突破4000亿公斤大关,无论单产(241公斤)还是人均(395.5公斤)都创历史最高水平。长期困扰我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初步化解。但是,1985年粮食总产猛跌至3791亿公斤,下降幅度达6.9%,此后两年虽有所恢复,然均未完成当年计划,也未达到1984年水平。如果以1984年为基数,我们可以看到,1985到1988年粮食总产分别减少257亿公斤、158亿公斤、25.5亿公斤和74.5亿公斤。这四年的粮食平均产量3,900亿公斤,比1984年减少10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7.
文摘     
粮价今年将趋于平稳据《首都经济信息报》载:1993年——1994年的粮食涨价,给农民带来了很大实惠,促进了粮食生产,预计今年我国农村将出现一个粮食生产高潮。今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提高到16.6亿——16.7亿亩。如果不发生较大的灾害,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45980万——46590万吨。预计今年粮食进口量将在去年的基础上略有增加。这样,今年我国粮食可供量约为49250万吨左右。据悉,今年我国全年粮食总需求可达46730万吨。据此,在今年新粮上市前,我国的粮价将继续上浮,但幅度不会太大。随着新粮食上市,粮价将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二大确定发展农业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宏伟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是完全正确的。在农业这个重点中,粮食又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粮食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生活,关系到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陈云同志早就说过:“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粮食定,天下定”(《陈云同志文稿选编》第118、93页)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1982年的7,068亿斤,三十三年增长2.12倍,基本上保证了十亿人民的口粮供应。但是,粮食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沉重的人口负担,有…  相似文献   

19.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了关于发展“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决定。最近,我们围绕如何加快我省“一优两高”农业发展问题,在嘉兴、湖州、宁波、台州等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一、发展“一优两高”是农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一优两高”农业的提出,来自于农村改革的实践,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80年代中期,我省连续四年取得粮食丰收,出现了粮食低水平相对过剩,在此情况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油、茧、鱼、果、蔬、肉等全面增长;农村劳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农  相似文献   

20.
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镇化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年改革开放,农村出现了剧烈的变革,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并与农村商品化、城镇化相伴发展,互相促进,改变了农村封闭、半封闭状态,正把农村经济、社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本课题以绍兴县为典型,对农村工业化、商品化、城镇化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工业化——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一、农村工业化崛起,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1978年以后的十多年时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农村工业化迅猛发展,绍兴县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工业农业县,农村和全县经济状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