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平等以后,等级观念长期以来受到反复批判.从儒家对等级的论述来看,等级制有合理性的一面,在以往的社会历史中,平等都是相对的,从未存在过绝对的平等.平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没有差别.财富不平均,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平均主义更不合理,差异才可能公平.平等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人类的最高理想,现代社会的使命在于努力减少与减轻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3.
马志刚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1,18(4):13-15
荀子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分层思想。人性论和社会起源论是其理论基础 ,等级分层和职业分层是其理论核心 ,礼制是其实现社会分层和建立王道政治秩序的手段。研究荀子的这一思想 ,将有助于对当前社会不平等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5.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辟论说,提出的社会语言观与两千多年后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正名篇》中探讨的"名"与"实"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语言使用中"约之以命"的社会性,强调了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从无到有遵循的任意性原则与言语群体的内在联系。同时,荀子关注到语言有阶层变体,提出"明贵贱"、"辨同异",并藉此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突显其语言治政的目的。而且,荀子还发现语言不仅有地域变异的"楚语"、"越语",还有专属于社会集团变体的共同语——雅言,语言在"循旧名"、"作新名"中继承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他的共时和历时的社会语言观。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在荀学研究中,智似乎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一则是因为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往往以智识心、以智观心等说法描述荀子的心,然而其所用之智概念并非出于荀子对智的定义,实则为完全不同之概念;二则是因为与智密切相关的心和知这两个概念常常被学者讨论,从而造成了荀子的智概念常常被讨论的错觉。事实上,迄今为止,尚未有专著从正面对荀子的智进行疏理。笔者则通过本文指出,荀子对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用法包括表达知的主观条件和知的一般结果,狭义的用法是带有价值意义的与愚相对的智。接下来笔者对智的几种用法同心、性、伪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荀子化性起伪的观念在智的思想上表现为变愚为智,而学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荀子基于儒家思想,提出了一套社会正义理论,其中,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作为儒家的荀子,其“仁爱”观与其“性恶”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迄今为止人们未能触及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他根本就不算儒家。其实,荀子正是用“仁爱”来说明一切问题的。他明确提出了“仁爱始于自爱”、“爱则利之”、“仁爱中的差等之爱导致利益冲突”(此即所谓“性恶”)、“仁爱中的一体之仁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等一系列思想理论,由此贯通了中国正义论的若干最基本的理论环节。由此看来,荀子堪称为孔子之后最彻底的儒家。 相似文献
13.
14.
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而他的美善相乐观以人的情性分析为根据,注重文艺的情感作用,在把文艺视为宣泄情感的途径的同时.又把它作为协调情欲与礼义的杠杆,借以求得审美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一致.全粹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人们应该在"礼"的规矩规范下,在实践中修养磨炼,去恶去杂,以完成"德操"上的造就.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强调后天磨炼,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先秦时期我国著名的无神论者,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对“天”的认识上,荀子对“天”进行了唯物主义解释:天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人相分,各有各的职责;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荀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知行观上,认识到“行”对于“知”的重要性。荀子对鬼神、卜筮、相人等迷信行为持批判态度。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批判和分析了有神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同时,由于阶级立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荀子的思想也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这导致他的无神论思想具有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6.
论荀子的礼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荀子在阐发礼的起源时,注意到了礼所包含的相应于法的规范功能,从而异于孔盂对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其与血缘关系相联的那样一种脉脉温情的强调。他认为礼的社会功能涵盖了人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所以“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这种意义上的礼与法密不可分。荀子称礼义为“治之始”(《王制》),而法为“治之端”(《君道》),“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这些强调的都是礼与法的一致性,他并由此提出了“礼法”的范畴:“故学也者,礼法也”(《修身》),“礼法之大分也”,“礼法之枢要也。”(《王霸》)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