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平等以后,等级观念长期以来受到反复批判.从儒家对等级的论述来看,等级制有合理性的一面,在以往的社会历史中,平等都是相对的,从未存在过绝对的平等.平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没有差别.财富不平均,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平均主义更不合理,差异才可能公平.平等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人类的最高理想,现代社会的使命在于努力减少与减轻不平等.  相似文献   

2.
朱锋华  何璐 《船山学刊》2008,42(1):114-118
荀子在“人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化性起伪”,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化,用社会制度和礼法措施调控人们无限扩张的内心欲求,使之合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要求。“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是其社会观的核心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荀子对群己关系、人与制度(礼法关系)、“分”“和”矛盾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有机统一等问题的探索,都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荀子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分层思想。人性论和社会起源论是其理论基础 ,等级分层和职业分层是其理论核心 ,礼制是其实现社会分层和建立王道政治秩序的手段。研究荀子的这一思想 ,将有助于对当前社会不平等现象作出正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荀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正义理论,其基本结构为:仁(爱)→利→义→礼(规范)→乐(和)。其中正义原则是其枢纽。围绕这个中心议题,荀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制度规范(礼)的建构目的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利益冲突源于仁爱中的从自爱出发的差等之爱;而正义原则(正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则源于仁爱之中的超越差等之爱的一体之仁;故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的根本还是仁爱,其直接根据则是赖以建构制度规范的正义原则;社会正义的最终目标在于社会和谐(乐)。  相似文献   

5.
杨庆云 《中州学刊》2012,(5):114-117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辟论说,提出的社会语言观与两千多年后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正名篇》中探讨的"名"与"实"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语言使用中"约之以命"的社会性,强调了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从无到有遵循的任意性原则与言语群体的内在联系。同时,荀子关注到语言有阶层变体,提出"明贵贱"、"辨同异",并藉此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突显其语言治政的目的。而且,荀子还发现语言不仅有地域变异的"楚语"、"越语",还有专属于社会集团变体的共同语——雅言,语言在"循旧名"、"作新名"中继承和发展,由此,形成了他的共时和历时的社会语言观。  相似文献   

6.
<正> 当前,在儒学研究中,许多人将荀子归为孔孟儒家,但在论及荀子的道德观时,有的同志则将荀子同孔孟相区别,认为荀子侧重于“礼制”和“礼教”,而不注重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第246页);荀子是道德行为上形式主义的始作俑者;荀子的礼只关乎人的行为,不关乎人的动机,不再具有道德的含义(方尔加:《荀子  相似文献   

7.
荀子礼法论     
礼是荀子的核心思想,但荀子的礼与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其突出表现在理论层面上荀子是援法入礼,在实践层面上是“隆礼重法”.荀子以礼为本,这决定了荀子的思想内核仍是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但其又内蕴着法家的法的思想因子,这又决定其非醇儒.荀子礼法观凸显了荀子思想的多重面相的综合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荀子三论     
<正> 阅读《荀子》,始终给人一种感觉,战国末年的荀况有一种矛盾困惑的心理情结。其表现为:一方面,他从现实生活中感到必须宗原应变,寻求新的治理社会方案,于是便提出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另一方面,他却对于“郁郁乎文哉”的社会美景眷恋不已,而极其崇尚圣贤论。这种矛盾的心情郁积孕育,最终抒发为悲凉伤感而又无可奈何的时遇论。我认为,分析荀子的性恶论、圣贤论、时遇论,有益于理解传统的衣业社会。  相似文献   

9.
荀子论和谐     
王鹏 《理论界》2012,(2):120-122
荀子关于和谐的思想,存在如是之逻辑架构,首先,所谓和谐涵括了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自身和社会和谐,其中社会和谐是关键。其次,实现和谐的关键是礼,即通过礼来贞定人在群中的角色,通过礼来修身,通过礼来协调人之需与物之长。最后,要真正通过礼来实现和谐,还需要君(圣人、师)及其主导的教化与刑政。  相似文献   

10.
荀子性情论     
荀子哲学中的性与情,或辞意相佐,或指谓有分。从人性与人情意涵相殊的层面,荀子不仅作出了人之性恶、人情不美的不同评判,同时也构建了改善人性与美化人情的不同路径。就儒学传承的脉络而言,荀子对性情内涵的新界定以及对性情关系的辨析,无疑推动了性、情范畴的逻辑演进,然而他对人性与人情的评判,则是先秦儒学中对于人的价值定位的一次突转。  相似文献   

11.
荀子论智     
肖孟夏 《理论界》2012,(12):96-100
在荀学研究中,智似乎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一则是因为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往往以智识心、以智观心等说法描述荀子的心,然而其所用之智概念并非出于荀子对智的定义,实则为完全不同之概念;二则是因为与智密切相关的心和知这两个概念常常被学者讨论,从而造成了荀子的智概念常常被讨论的错觉。事实上,迄今为止,尚未有专著从正面对荀子的智进行疏理。笔者则通过本文指出,荀子对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用法包括表达知的主观条件和知的一般结果,狭义的用法是带有价值意义的与愚相对的智。接下来笔者对智的几种用法同心、性、伪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荀子化性起伪的观念在智的思想上表现为变愚为智,而学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荀子基于儒家思想,提出了一套社会正义理论,其中,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作为儒家的荀子,其“仁爱”观与其“性恶”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迄今为止人们未能触及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他根本就不算儒家。其实,荀子正是用“仁爱”来说明一切问题的。他明确提出了“仁爱始于自爱”、“爱则利之”、“仁爱中的差等之爱导致利益冲突”(此即所谓“性恶”)、“仁爱中的一体之仁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等一系列思想理论,由此贯通了中国正义论的若干最基本的理论环节。由此看来,荀子堪称为孔子之后最彻底的儒家。  相似文献   

13.
康建常 《殷都学刊》1998,(4):92-95,106
本文着重探讨了先秦思想家荀子对语言的认识,将其语言观归纳为:荀子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和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具有稳固性和发展性;语言应该规范化;汉语分为方言与共同语两种;语言具有很大的社会功能等。他的这些语言观与时人相比,是十分进步、科学、卓越的,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荀子的语言观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而他的美善相乐观以人的情性分析为根据,注重文艺的情感作用,在把文艺视为宣泄情感的途径的同时.又把它作为协调情欲与礼义的杠杆,借以求得审美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一致.全粹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人们应该在"礼"的规矩规范下,在实践中修养磨炼,去恶去杂,以完成"德操"上的造就.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强调后天磨炼,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黎明 《理论界》2022,(5):30-36
荀子是先秦时期我国著名的无神论者,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对“天”的认识上,荀子对“天”进行了唯物主义解释:天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人相分,各有各的职责;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荀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知行观上,认识到“行”对于“知”的重要性。荀子对鬼神、卜筮、相人等迷信行为持批判态度。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批判和分析了有神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同时,由于阶级立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荀子的思想也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这导致他的无神论思想具有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6.
论荀子的礼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荀子在阐发礼的起源时,注意到了礼所包含的相应于法的规范功能,从而异于孔盂对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其与血缘关系相联的那样一种脉脉温情的强调。他认为礼的社会功能涵盖了人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所以“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这种意义上的礼与法密不可分。荀子称礼义为“治之始”(《王制》),而法为“治之端”(《君道》),“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这些强调的都是礼与法的一致性,他并由此提出了“礼法”的范畴:“故学也者,礼法也”(《修身》),“礼法之大分也”,“礼法之枢要也。”(《王霸》)  相似文献   

17.
分的思想是荀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分有丰富的内涵,分的思想是贯穿苟子思想的逻辑主线.荀子分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之分"、"性伪分"和"礼之分"三个基本的方面.分是一种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荀子分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先秦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天人之辨,而后者必然涉及到力命之争。处于总结阶段的简子,其力命哲学基本上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鲜有论及者又往往语焉不详,未作深入地研究。①事实上,荀子在前人理论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对“命”的双重规定,从人力和必然性、人力和偶然性的关系两个方面展开其力命哲学。一方面,把传统的“天命”还原为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深化了对“命”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弘扬力命之争上的乐观主义的同时,又有见于自由的限度,展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相结…  相似文献   

19.
姜元奎  张华松 《东岳论丛》2006,27(1):169-171
荀子关于人的道德品行修养思想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十分注重人的后天修养。为此,他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修身方法,如,隆师亲友、养心省身、严以律己、专一不二、戒骄戒躁、重义轻利、重德轻貌、语言雅美等。  相似文献   

20.
荀子礼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礼论研究·惠吉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转型期。如果说礼崩乐坏标志了上古殷周文化的解体,那么,礼的重构便成为中古封建文化建设的造端。在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礼的要算孔子和苟子。孔子的“克己复礼”显示了对传统礼制的维卫和依恋。苟子的礼论已完全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