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辰大赦(1904年)后开放戊戌党禁,蜇伏上海商界多时的张元济北上赴京任职,但因慈禧太后对“戊戌党人”仍抱有成见,他被投闲置散后断然南返。宣统即位,他寻机再返政坛参与清末教育新政,通过中央教育会的召开,再度亲历晚清政坛的腐败混乱,故就此打消继续参政的念头。然而他终将庞大的高端政、学资源引入教育与实业的融合发展之中,迅速在晚清民国出版领域开出一方广阔天地,立下了在民国政学商界纵横裨阖的安身立命之基。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七上书”的进化论思想陈可畏进化论思想是戊戌时期维新派的理论结构。康有为作为戊戌维新的领袖.他的进化论思想是学以致用的,梁启超在为乃师作传时称康有为的哲学是“进化派哲学”[1].可以说,进化论思想几乎贯穿于康有为戊戌时期的所有著作和言论之中.长...  相似文献   

3.
戊戌以后康有为思想中的一条变迁轨迹,见之于他以戊戌变法基本纲领的否思进程,它反映出康氏在探寻社会动力和政治策略方面的变化,也昭示了现代中国社会秩序重建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5.
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富民到近代富国 ,在寻求民族富强之路上凝聚着康有为一生的探索 ,戊戌时作为改革家的康有为在富民思想中溶进了西方求富的内容 ,戊戌后作为思想家的他提出以物质为强国的基础 ,理财为救国的手段 ,既注目于社会现实的危机 ,也遥望国家富强之未来  相似文献   

7.
许多学者依据康有为《戊戌奏稿》中“开国会、立宪法”的相关资料,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的第一次宪政运动。然而,1911年出版的《戊戌奏稿》经过康有为的重大改篡,已经不能反映和代表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真实的政治主张。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变法举措与立宪目标毫无关系,康有为在戊戌时期最主要的政策目标是设立制度局推行新政,他自己明确反对当时设立议院的政治主张。现有的档案资料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都足以充分证明,戊戌变法不是一场君主立宪运动,而是一场维新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8.
论谭嗣同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既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中坚,又是近代中国宣扬人道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为理论旗帜,提出了要求人的平等、价值、权利的人道主义思想,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礼教展开了极其猛烈的抨击。他这一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潮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差异;但在本质上也未跳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综观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史学界主要就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戊戌变法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运动中的人物评价、维新派的变法纲领评价、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在戊戌时期的改革主张及实践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练兵主张及实践;二是变法主张及实践。小站练兵是我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他的变法主张比较务实,且与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运动的主体、运动主体对现存制度的态度以及运动的方式、途径三个角度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予以考察,提出了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学命而非社会改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昊越纪游诗序》来源和高启行踪两方面考察,认为至正戊戌、庚子间,高启出游昊越之说乃金檀伪托。其出游实际可考为两次,一次应在至正十八年(1358)戊戌十月二十左右至十九年己亥正月十五之前一段时间,一次在至正二十四年间。  相似文献   

13.
《戊戌奏稿》是康有为戊戌年间的变法奏议辑录,戊戌政变后,由其长女康同薇搜集抄存,麦孟华编辑,清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横滨铅印出版,收录康有为戊戌年正月至七月(1898·2—8)间所撰奏疏20篇,附录进呈编书序文5篇,共计25篇。此外,还开列有奏疏存月13篇,无正文。据麦孟华《南海先生戊戌奏稿凡例》所称63篇之数,所收录者仅占三分之一。《戊戌奏稿》所收康有为奏疏虽不完备,但刊行以来,长期被人们视为信史,成为学术界据以研究戊戌变法运动以及戊戌时期康有为思想和政治主张的重要史料。70年代,台湾学者黄彰健首次对《戊戌奏稿》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黄彰健根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有关材料,对《戊戌奏稿》进行考察审核,认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活动的领域很广,走过的道路又迂回曲折,从而留下一个复杂多变的形象。对这一类人物,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可以勾勒出种种不同的脸谱;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历来对他的思想评价见仁见智。以他1903年以前的早期思想来说,誉之者称他“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贬之者则斥责他在戊戌政变后即趋向“反动”。本文认为在戊戌前后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梁启超是有巨大影响的启蒙思想家。1903年以前,他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他有首倡道德革命、史学革命,提倡语文合一和输入西学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潘恭 《北京纪事》2011,(11):66-68
激荡一生,笔耕不辍 这几天看《旧京琐记》,有不少想法。夏老一辈子净赶上大事,1874年(同治十三年)出生,1898年后定居北京。那年,他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后,任七品小京官,分配到刑部学习。这年,康梁变法戊戌政变。1900年春,夏老回南京探亲,闹义和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人民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他都亲历,还是体制内的官员。他在清朝的“学位”是:秀才、拔贡、举人。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的羸弱,使康有为提出重估和重构“孔教”以拯救时弊的思想主张。康有为对“孔教”必要性和优越性的强调,虽然是一以贯之的,但他对“孔教”的具体定位,则是随时势及自身思想迁移而不断转变的。这种转变尤其体现在康有为从戊戌前到戊戌后对政教关系的差异化设定,进而为救亡寻求有效的推进模式、为“孔教”寻求适宜的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从爱国走向维新:刘光第思想发展轨迹宋兴华刘光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作为一个正直清廉的土大夫,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步入中国近代改革的历程,最后为维新变法献出了生命,年仅三十九岁。对于这位爱国维新人物,史学界的评价并不一致。以往有一种有...  相似文献   

18.
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钟年,张宗周在近百年前的戊戌时期,不缠足运动始终是变法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妇女的放足禁缠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完成,但回顾当时维新人士针对妇女缠足的行为与言论,却仍能引起人们意味深长的思索。维新运动的领袖康...  相似文献   

19.
张荫桓流放新疆前后事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述了清季著名外交家、维新官员张荫桓于戊戌政变后被捕下狱,因英日等国公使营救,得以免死流放新疆。英人莫理循等密谋途中将其劫持保护,但为张拒绝。张途经保定与旧属吴永相见,将一批书札相赠,成为后人研究近代历史的珍贵资料。庚子义和团运动期间,徐桐等顽固派蓄意构陷,慈禧重修戊戌旧怨,追恨将张杀于戍所。次年开复原官。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近代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近代法治主义的最早宣传者和鼓吹者。他的法治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系统总结,更是他在政治实践中对西方近代法治观念大胆接受和吸收的产物,是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结晶。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在当今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