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受封于周,故称周公。他生活于殷周之际,历经文武成王三代,既是创建西周奴隶制王朝的开国元勋,又是稳定西周王朝,促使“成康之治”出现的主要决策人,他还提出许多宝贵思想,超过前人,影响后世。对此,我们都需要认真的评介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论韩非所处的时代及自利人性论韩孟英韩非是战国晚期人。他正处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重危机,处于由奴隶制向更高的形态封建文化过渡的关键时刻。从春秋到战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西周实行的是奴隶制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的核心是宗法制,也就是所谓的《...  相似文献   

3.
周公姬旦是西周的开国元勋 ,是西周确立时期最关键、最重要的领导人物。他辅佐成王 ,东征平叛 ,营建东都洛邑 ,以血缘宗法为指导 ,推行分封制 ,“众建亲戚 ,以藩屏周” ,设宫分职 ,又完善井田制 ,特别是在礼制和音乐方面颇有建树 ,堪称古代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周公“制礼作乐 ,致政成王” ,在潜移默化中改进与统一各地习俗 ,从思想上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礼是人的行为道德规范 ,乐是礼的手段。礼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 ,在古代许多制度规程就是礼。《左传》讲《周礼》是本 ,周公就是制定周礼并将礼与音乐结合起来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商朝的法律制度,在奴隶制时代的中国各朝代中算是比较典型的。它继承了夏制又区别于夏制,形成了缜密的法律体系,为后来西周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备,奠定了基础。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1)是符合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制度发展和沿革的客观实际的。为了阐明商朝法律制度的典型性,有必要先简略地分析一下商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以及商族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孔学名高实秕糠——项橐诘孔孔老二从维护和复辟奴隶制的政治需要从发,打肿脸充胖子,吹嘘自己是天生的“上智”,装腔做势,借以吓人;历代反动派为了维护和复辟旧制度,也把他们的祖师爷孔老二捧为“圣人”、“大学问家”,好借这块敲门砖,敲开自己的幸福之门。《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就是这样的例子。按照《三字经》的说法,好  相似文献   

6.
周公对远古和夏商文化的整合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确立了敬德保民的统治思想,发展、健全了西周制度文化,整理、修订了"六经",为儒学的创立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国由自然宗教发展为具有伦理宗教水平的文化形态.因此,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周公是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周朝的建立、巩固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诗经》中有相当多的诗篇产生在周公时代,那么,这部诗歌选集和周公有什么关系呢?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还政后,“成王又留之以为太师”,主管音乐工作。他对“作乐”极为重视。认为这事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对  相似文献   

8.
刘志平  李珊 《南都学坛》2007,27(1):36-38
礼与法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是:礼与法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处于混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分离。在春秋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以“周礼”为典型代表的三代之礼是一个严密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政治文化系统,整合了礼与法,处于整体化、系统化的礼法混一状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下,对传统的西周“礼治”体系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扬弃,形成了“法家之法”和“儒家之礼”的分离对立。于是,无所不包的西周“礼治”体系就分解为“法家之法”与“儒家之礼”,礼与法在制度实体和思想理论上都成为两条线索独立并行。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乐舞     
礼乐并提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代理成王摄政期间,制礼作乐,制定了一整套的典章制度,完善了伦理道德准则的规范。他十分重视武功文治,行施裕民政治,强调《诗》、《书》、《礼》、《乐》的社会作用,因而《诗》、《书》、《礼》、《乐》就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此,孔子盛赞道:“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①这清楚地表明孔子是周公的追随者和“礼乐文化”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0.
孔老二是一个逆革命潮流而动、拼命维护旧制度的顽固派,他的一生效力复辟,开历史的倒车。他的言行准则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孔老二在奴隶制行将崩溃的剧烈变革时期提出的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把社会拉向后退。为了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孔老二总是玩弄反革命的策略,以“德”、“仁义”、“忠恕”当做腐朽的奴隶主阶级的招魂牌和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真正兴起,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商代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都城建筑的演进,对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人们已有所考虑。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封邦建国的发展,当时都以周公营建雒邑王城的建筑布局为范例修建各诸侯国的都城。在这里周公营雒邑王城最早提出城的建筑“面朝后市”的整体规划,就把政治统治与经济内容结合起来,以城市统治乡村,从而形成鲜明的城乡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社会运行的准则。西周时的周公也是如此。周公的天命观并不是讲天决定一切,实质上是他对政治生活的独特理解。本文主要研究了周公天命观的历史渊源、周公天命观的主要内容,探究了周公天命现在政治上的适用,最后分析其天命观的现实意义。周公的天命观及其政治实现,无不体现着重民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鼎”是《周易》中特殊的政治意象,而“鼎”卦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为君之道”思想,反映出西周政治文化所追求的养贤保民、任贤而治的“贤君政治”理念。君臣观是“鼎”卦的核心内涵所在,从“尊君”的政治立场出发,强调尚贤、养贤、用贤与君臣共济的政治实践,在“任贤而治”中达到君臣关系之和谐,实现理想的“贤人政治”。以“贤人政治”为用,以“贤君政治”为本,充分发挥统治者以“柔”驭臣之治术,在“旧邦维新”的政治思考中构建以德治国,君尊臣辅的理想的君、臣关系,实现王朝政治发展的稳定性、正当性和有效性,这是“鼎”卦的根本的政治理想,其深刻折射出西周政治文化的思想内涵及精神。  相似文献   

14.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墨子,心系天下民生之安危,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自己及整个墨家学派的思想主旨。为兴天下人之利,墨子在经济民生上,主张强本节用;政治民生上,提倡尚贤使能;文化民生上,强调先质后文。墨子的民生思想对我国在经济上确立合理的消费模式、政治上推行公务员制度、文化上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尚书》有古文与今文之分,古文尚书是晋人的伪作,今文尚书除尧典、皋陶谟、后世的作品外,其他诸篇均比较可靠。禹贡、洪范、吕刑等篇是研究殷代和周初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本文试图根据《尚书》来探索周公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杰出的政治家,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在周王朝  相似文献   

16.
周公姬旦是西周初年的一位大政治家,是西周奴隶制王朝的开国重臣之一。他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相辅成王出师东征,平定管叔、蔡叔、霍叔联合纣子武庚及东方夷族的反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西周王朝的建立,对巩固和加强周王室的统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考的重要问题。商周之际,为了解释周代商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重要思想,开启了神权政治观向道德政治观的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奴隶制的瓦解,“公室衰微”.人的主体地位上升,“以德配天”思想被诸子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和系统的民本思想,从而使中国政治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研究先秦政治伦理,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管蔡之乱是西周初的一件大的历史事件,对于此事件起因,诸家各有不同说法。但究其因,此事件背后乃是源于制度混乱。此事件,正是发生在由“民神杂揉”至“绝地天通”观念转折之时,此时观念上寻求一形上确定性成为自觉。周公平定管蔡之乱也必然的体现了此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西周初年实施的大分封不仅具有政治军事意义,客观上对宗周礼乐文明的传播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封诸侯国特别是其中的姬姓诸侯国成为向新征服地区传输宗周礼制的桥头堡,大量带有周式风格的礼仪制度,以及周人奉行的以族类意识和宗法观念为核心的族本主义价值观,依靠新封诸侯的强势政治背景,以最为便捷的方式嵌入原来被夏商礼制覆盖的地区,有力地推动了周礼融汇夏商旧礼的历史进程。大分封在宗周和受封诸国之间建立起远较前代通畅的思想文化输送管道,将周公等人确立的道德准则和政治方针传向四面八方,这对促进华夏各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礼教文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商周文化的转型,士的使用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殷对夏之“众士”的使用,保证了夏商文化的延续。西周吸收“殷不用旧”的历史教训,对殷之“多士”进行改造,强化了对周士的培养、选拔和任命,不仅使得商周文化发生转型,而且在此认识上所形成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强化了周的贵族共和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