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的主将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 ,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乌托邦理论。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构成理论出发 ,猛烈地抨击了当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 ,并在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的基础上 ,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马尔库塞指出“审美—艺术”是通往非压抑性文明的乌托邦及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后期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爱欲解放论。他对性欲转变为爱欲的期待 ,对现代工业文明压抑人类爱欲的批判 ,以及对“非压抑文明”社会的构想 ,对我们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通过批判地修正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并把它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通过艺术审美来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理论主张.他的非压抑性文明的理论主张内在地包含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非人性质的伦理批判,其目的在于捍卫人类个体的自由、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爱欲解放学说,然而最后他却只能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来抗衡现实,“审美—艺术”成为实现其乌托邦人类解放的唯一途径。本文试图阐发马尔库塞审美的乌托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从中可以看出高度同质化年代个人审美乌托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析理论文明批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明批判的主题在西方思想史上由来以久,弗洛依德则是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从他对人的潜意识世界的发现中逻辑性地推导出这一问题。弗洛依德认为,人类的文明,就是人类用超我去战胜本我所获得的果实。任何试图取消以法律、道德、理性等形式存在的人类的超我对一我的控制的做法,都将不但对人类几千年来建立的文明,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但是,弗洛依德同时又发现,这种邪恶的潜意识恰恰是人的本质,对潜意识的压抑又是人类诸多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正是对这个世界的压抑,使人类无数个个体陷人到了深深的精神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6.
丛娟 《理论界》2006,(9):120-121
弗洛伊德与弗洛姆对情爱与文明的关系问题做出了针锋相对的解读。弗洛伊德从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性出发主张全盘消除文明对欲望和“天性”的压抑,弗洛姆则从自然与人类境况的对立统一出发,认为性本能使人对爱情的渴望及与人结合的表现。二者都有自足性的理由也都存在着某些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人类作为自然与文明的双重存在,必须走出情爱(欲望)与文明(道德)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就在于对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本能有两种,即生本能和死本能.从积极的方面说,文明是对生本能的发扬及对死本能的压抑,但从文明作为一个统一体而言,它既包括对生本能的压抑,也包括对死本能的压抑.两种本能之间具有一种复杂关系,而文明本身更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这就必然会使以上两方面互相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弗洛伊德文明观的内在矛盾--文明与人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真正解决,只有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才具有现实可能性,但这已经不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心理学的任务了.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的艺术新感性思想是建立在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以及由技术文明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他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人们变成了失去否定精神、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提出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而这种非压抑性文明要通过意识革命及人的感性解放来获得。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新感性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实践。人类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通过艺术新感性去完成。他的理论不仅拓展了现代美学而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工业文明的内在特征在于它片面强调理性的万能 ,在于它纵容财富对人类生存领域的无限僭越。这样 ,工业文明的现代性将把人变成失去正常情感和人性特征的“逐利者” ,它确立了另一种压抑的秩序 ,这种秩序是利用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欲与性爱的满足欲的结合 ,来营造工业文明的性伦理。于是 ,性的交换价值便与商品社会的功利原则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迄今所知的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历史形态,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社会生产虽然获得空前发展,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深刻危机。生态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其出现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为了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需要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等方面实现根本的观念变革;其次,需要抓住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问题,如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采取合理有效的方针和政策;再次,要在全社会树立和普及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制观念和伦理规范。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持正确态度,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消极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