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商,也称为"徽帮",是对历史上活跃于徽州一带的商人群体的总称,随着明清时期商贸活动的日益繁荣,徽州商人为了提高其竞争力,开拓更大的市场,选择了"抱团取暖"的方式来从事商业活动,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商人帮派.与同时期其它地区的商帮有所不同,徽商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文化,在其文化市场精神体系中融入了儒学的思想和理念,因此他们既是追逐利润的商人,更是以诚为本、以义取利的儒商.文章围绕徽商的文化市场精神展开研究,对其精华与弊端进行了深刻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在当代的传播迭变与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徽州人曾经创造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由于徽州山多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出外经商谋生,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市场上极为活跃,他们在获得丰厚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广泛接触和吸纳了各地的文化营养。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不同文化要素的融入,使得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徽州获得了孕育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的契机与可能。内涵丰富的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州工艺和戏曲,以及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祠堂、牌坊等大量文化遗存,数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和各类文献,既反映出徽州文化在历史上的繁荣昌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徽学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3.
“贾而好儒”是古代徽商的一大特色。明清以降,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有许多徽商亦商亦儒或是“儒、仕、商”三位一体,他们在书画、金石篆刻、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徽州商人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今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文化素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兰州学刊》2008,(10):158-162
徽州文化涵盖了自远古以来属徽州地域的所有人文事象,而古徽州商人是徽州文化辐射的载体,特别是在明清徽商身上充分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因素。探求徽商成功的原因,我们不能忽视对徽商本身方面的研究。文章拟从文化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入手,力图剖析徽商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历史、文化氛围的相互关系,以求更真切而全面地认识徽商在明清时期辉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雄踞商界达三百年之久,与山西商人同执商界之牛耳。他们营商的足迹“几遍禹内”,所谓“山海无所不至”。徽州商人营商成功的秘袂,除了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以儒术饰贾事”,自觉地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也就是以儒道经商,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以外,高明的经商艺术亦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善于从古代商人那里汲取经商的有益经验,《史记·货殖列传》所总结的先秦商人范蠡、白圭的治生之学成了他们尊奉的圭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徽州商人经商之术也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张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二十一日,休宁县官府发给屯溪茶厘局的“移文”,内容是关于英国商人来徽州经营茶叶的相关事宜,可谓是见证徽州茶叶外贸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布号与布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号与布庄,是明清时期江南城镇中的棉布业商人组织。就布号与布庄的活动进行考察,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于徽州商人、山陕商人、洞庭商人等商人集团在明清江南市镇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徽州会馆是徽州商人和同乡聚会、祭祖、义葬与情感联络和朝考接待之所,是徽州人旅外的主要落脚点。是徽州祠堂的延伸和扩大,是“小徽州”与“大徽州”的纽带,是“无徽不成镇”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商帮之一。是以徽州这一地缘纽带所联结起来的商人群体。在明朝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在我国沿海地区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徽州大山里走出来的商人,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江浙一带靠经营茶、盐、药材、棉布、砚墨和典当业发家致富。迅速崛起,到清朝时期则趋于鼎盛。徽商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依托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独到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构成了徽商精神的核心和内源。  相似文献   

10.
<静寄轩见闻随笔、静寄轩杂录>是在徽州新近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作者江南春出身于商人家庭,本身亦从事商业活动,在其各类记载中,尤以衢州和徽州城乡的记述最为生动,特别是有关宗教信仰方面的描摹,既有本土和侨寓地的各类神庥,又有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从中可见商人与信仰传播的密切关系.由此,亦颇可窥探十九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汇背景下徽州士商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