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读《江汉论坛》今年第一期陈振裕同志的《勾践铜剑和楚越关系》一文,有点拙见,写出来请教。越王勾践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发掘望山一号楚墓时发现的随葬品。陈振裕同志在文中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入葬年代当在楚威王时期或楚怀王前期,即楚灭越之前”。我以为,这里所说的入葬年代是有些问题的。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楚成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史记载,我国最早抓市场预测的人,要推春秋后期的计然了。计然是范蠡的老师。越王勾践困于会稽卧薪尝胆时,重用范蠡、计然。计然运用他的经济循环学说预测市场,认为物价势必随天时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即在水灾盛行时,不必做船的生意,而要大量收购车子,因为  相似文献   

3.
范蠡所居陶地考张守德,李近山太史公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都具体地记述范蠡性越灭吴,浮海适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但陶在今何地,其说不一,需要我们再加探讨。对陶的解释有二,一是释陶为陶山。如《抬地志》所载:“陶山在济州平...  相似文献   

4.
春秋晚期,苏南、浙北的吴、越二国突然崛起,称雄一时。以致在战国时期,人们都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与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并列为“五霸”。(或称“五伯”。伯者,长也,谓为诸候之长。“霸”是“伯”的同音假借字。)例如《荀子·王霸篇》说:“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  相似文献   

5.
(一)文身·黥面·漆齿 “文身”是古代百越和弥生时代倭人的共同习俗。 “文身”,即纹身,广义是指在人的身体躯干和四肢部分刻刺花纹,作为永久性装饰。狭义是指在躯干和上肢纹刺。在下肢,尤其是小腿部分纹刺花纹,在史籍中称“绣脚”、“花脚” 《墨子·公孟》记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史记·吴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汉书·地理志》记载:“其君禹后,帝少康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这三条史料都是说我国江浙地带的越人有文身习俗。我国云南古代民族也有文身习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  相似文献   

6.
《史记·越世家》云:“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二千年以来,围绕着这一记述,学者展开了关于越人族源与越夏关系的长期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司马迁的记述流传有绪,且不断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比如马桥文化遗存中就含有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因此,越为少康庶子说信而有徵。另一种意见认为,夏处北方,越居南方,两不相干。越为少康庶子,纯出后世附会。各执一辞,久讼未决。我认为,上述两说对“少康庶子”这一关键词的理解似可商榷。首先,所谓的“庶子”不应理解“庶出之子”,因为嫡庶之制始于商而为夏代所无。既无嫡庶之制,自无所谓“庶子”。  相似文献   

7.
驰名中外的越王勾践青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的。剑全长55.6厘米,剑身长47.2厘米,把长8.4厘米,剑格宽5厘米。圆把中空,近首处略粗大,近剑格处较细小。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圆圈。剑格的正面用兰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剑身满饰黑色的碎锦式花纹。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由此得知这是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它虽然深埋于地下二千三百多年,但至今还保持着耀目的光泽,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把中外享有盛名的越王勾践剑,经科  相似文献   

8.
屈原未遭“放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桔颂》《招魂》《离骚》《哀郢》等是他的代表作。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一致认为,屈原所获得的文学成就与他晚年的放逐生涯紧密相关,没有屈原晚年放逐的遭遇,就不可能有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然而,关于屈原放逐的时间地点,事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放逐”,《说文》:“放,逐也”,“放”与“逐”同义。《小尔雅·释言》:“放,训弃”,有弃置不用之意。可见“放逐”是赦罪宥免,从轻发落的一种刑罚。这种“刑罚”,它通常具备两个特点;一,“放”是死罪改为活罪的一种处分。二,在执行时,经常是把罪人放逐到异国,并且多是当时边远国家。楚国是有这种刑罚的。《春秋·昭公八年》载:“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昭,放之于越”,于越即后来的越王勾践之越,说明放的地方是荒远之地。经考证,屈原一生中并未遭受过刑罚而被放逐。至于传说中被放逐的地点:(一)汉北(二)陵阳(三)南楚就更不存在了。要澄清这一历史事实,推翻前人定论,  相似文献   

9.
大致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扬子鳄开始受人类的青睐和崇拜,最早的扬子鳄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崇拜程度。《吕氏春秋》载:“帝颛顼乃令鳝先为乐倡,鳝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这则神话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已将扬子鳄奉为神灵。越王勾践,把越国崛起之功归于“求得古皇之骥,湘沅之鳝”。这显然是借吴越之民对扬子鳄的普遍崇拜,来神化自己。面对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容易激发上古之民产生敬畏的心理,往往因此而导致图腾崇拜。从原始社会直到春秋之际,吴越之地扬子鳄种群特别昌盛,它们喜  相似文献   

10.
越国和吴国一样,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的一个古国。它是由越族建立的国家,当春秋中晚期吴国已十分强大时,它仍然“披草莱而邑焉”。因此,虽有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的槜李之捷,但由于国力不如吴国,当吴王夫差“悉发精兵击越”,致有夫椒之败和会稽之耻,为了振兴越国,勾践迁都会稽并“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成为百越历史上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浙江是越国立国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苦身焦思”,进行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就在这块土地上,越王勾践率领千军万马与吴国发生过许多次规模巨大的战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疏略,再加自然面貌改变诸因素,使许多史迹湮没。笔者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拾掇旧乘,草成此文,拟对吴越槜李之战的有关史迹作点评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古中国记有铸金人之像的,有见于春秋末期勾践为记念范蠡所立金像。“越王乃使良工铸金像范蠡之形.置之坐侧,相夕论政”《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后来秦始皇聚六国兵器于咸阳,仿翁仲形,铸有十二金人;西汉霍去病北征匈奴,夺得祭天金人,也皆是铸像,但这些铸像,盖为他人形像而传,仅都是为某种需要所铸,并未普及民间。中国史有为己树碑立传,且遍及全国,令黎民百姓顶礼膜拜者,当始自唐明皇李隆基。据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称.“开元年中天下铸圣像,郡皆一,而潘独二;力士以其本乡,故自铸其一也”(卷一百六十一《茂…  相似文献   

12.
周振甫同志《读毛主席诗词三首》(载《文学评论》1078年第5期),给我们教益很大。但把“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中的“战锦”,解释成“就是战士在战争胜利后的衣锦荣归,就是指解放战争的胜利”,并指出其出自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战锦”还是指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争夺战。锦州争夺战是辽沈战役的关键,而辽沈战役又关系着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所以毛主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这一句,既点明锦州之战的重要性,又赞扬了罗荣桓同志在这一战役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至于李白《越中怀古》中的这一句,许多版本都作“义士还家尽锦衣”,没作“战士”;鲁迅书这首诗的手稿也是如此。周振甫同志却写成“战士还家尽锦衣”,并且说“战锦”是从这一句压缩来的。我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同时,我觉得这样解释很生硬,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吴国前期,即吴太伯至吴王阖闾前后一段历史,可以说是“文献无征”。只有《史记·吴太伯世家》开始有一点记载,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吴太伯传》稍详。此外如《春秋左氏传》、《国语·吴语》以及《越绝书》等仅写吴王阖闾、夫差和越王允常、勾践间的斗争事实,而无先吴史事。 本世纪五十年代,我来到福建师范学院。偶与福建文管会秘书韩阅书同志谈福建省文物普查的情况。说到在福建华安县汰内乡汰溪仙字潭上有一段摩崖石刻,像画又像字,历来认为是仙人的笔迹,故称仙篆,地名取为仙字潭。《漳州府志》记载说此刻石韩愈曾看过,韩文公翻译说是:“诏还视文鲤鱼天公卑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不知何据?也不知何意?直至1935年,广东  相似文献   

14.
读《庄子·让王》——并论“越人三世弑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让王》篇是庄子后学著作 ,其所述尧欲让王位于子州支父及子州支伯之事 ,反映了庄子后学由无为向有为的思想发展。庄子后学的入世派则将道家的“无为”思想注入“有为”的内核。《让王》篇首章的主旨在于宣扬贵生与入世的主张 ,其思想与“外篇”“杂篇”的相关议论吻合。《让王》篇蕴含了不少入世与有为的思想 ,将其完全视为隐逸者说 ,是不可取的。《让王》篇的“三世弑其君”的“三世” ,指在越王搜之前的越王不寿、翳、诸咎三世。这三位越王被弑事皆见于古本《纪年》的记载。《让王》篇为论述“贵生”的道理 ,无意中保存了越国历史上一条重要史料 ,对于研究古本《纪年》、《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的相关记载以及考订越王世系 ,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简论楚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装是区别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是政治、经济、心理、习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表现.《墨子·公孟篇》说:"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  相似文献   

16.
犊鼻裈考     
《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师古曰:“即今之衳也,形似犊鼻,故以名云。”《史记》本传韦昭注;“今三尺布作形如犊鼻者矣,称此者,言其无耻也,今铜印言犊钮。”王先谦《汉书补注》云:“《吴越春秋》,越王服犊鼻,《广雅》衳,(?)裈也。《方言》无裯裤谓之(?)。郭云:裤无踦者,即今犊鼻裈。裯亦(?)字异耳。案《说文》(?)、绔踦也,《急就篇》颜注,裤之两股曰(?)。《玉篇》(?),裤档也。据此形制,但以蔽前,反系于后,而无裤裆,即吾楚俗所称围裙是也。”王之说,新版《辞海》“犊鼻裈”条亦承之,意觉不妥,当以颜注、韦注为胜。“犊鼻裈”即内著之短裤。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东越列传》说:汉高祖刘邦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封立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这是史籍上有关福建历史的最早记载.但是,闽越王都治的"东冶",指的是什么地方呢?近人有不同的看法,是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它是研究古代百越民族史和福建历史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无诸的冶都当在浙江境内.其主要的根据是《后  相似文献   

18.
(一)福州是闽越汉三族的结合作福建在周朝称“七闽”,最古的名称叫做“闽”,其先民。闽族大致分布在闽江下游,临水而居,文化发展相对缓慢。但是,闽族生活的地方北山面海,气候优越,四季如春,有着生息繁衍的好环境。又因闽地处东南沿海,历史上有几个较为安定的时期,因而战国后期越族,晋朝和五代时期中原汉族大量南迁入闽。越族人的八闽当从战国中期开始。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到了秦末,勾践的后高无话,带越国王…  相似文献   

19.
《天问》:“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愎应从一本作腹,“腹鲧”犹言腹于鲧(《天问》颇具此种寓被动式于主动式之句法,如“惊[于]女采薇”“何卒官[于]汤”)。《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归藏·启筮》:“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卷23、《路史·可后纪》注引作:“鮌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鲧有腹禹、生禹之故事实无疑。然另一传说,禹系其母吞物破腹而生。如《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女嬉……剖胁而产高密(禹)。”《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注引《帝王世纪》:“修己……臆圯胸折,而生[禹]于石纽。”《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高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柝(拆)胸而出。”《竹书》沈约注:“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近世学者或谓曲折反映原始产科手术。此与启母化石、石破而生启之传说基本同型,记载虽晚而其事甚古,盖母系氏族社会之观念也。而《天问》《归藏》却谓伯鲧腹禹,父权已有抬头之势;自修己破肚生禹至伯鲧剖腹出禹,其间殆有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递嬗衍变之蛛丝马迹可寻(鲧禹似已实行“对偶婚”)。  相似文献   

20.
屈原精诚,世代同仰,诗文礼赞,汗牛充栋。龙舟竞泫则是别开生面的更具大众化、普及性的纪念活动。据考,龙舟竞渡在屈原以前即已存在。它是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是伴随水乡泽国人民生产生活应运而生的。对其起源,以地城的不同而存在多种说法:如缅怀屈原,纪念伍子胥,凭吊孝女曹娥,起于越王勾践等。或彰扬爱国精神.或提倡传统美德,或企盼明君烈士……影响最大的还是纪念屈原说。六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