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尔比尔吉"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知识的结晶,其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凉山历史文化相辅而行,反映了凉山彝族自然地理和各个民族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以及人民心理素质、语言风格等各方面的特点,成为广义的、独特的、典型的凉山彝族文化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保留价值。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在刑事犯罪中的特点,突出表现为:突发性强、犯罪预谋不周密、犯罪过程多缺隐蔽性。这些特点的形成不仅与其封闭的生活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有关,而且与彝族社会独具的家支关系密不可分。根据对凉山彝族聚居  相似文献   

3.
一个民族艺术特征的形成,有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诸多方面的原因,地理环境是极重要的原因之一。金沙江流域的地理分割,给凉山彝族民歌染上了古老、原始的独特音乐风格色彩;彝族民歌歌词和音乐表现出的彝族人民的坚刚勇猛的性格与被称为“诺亦”(黑色的水)、“诺亦何莫”(黑色的大河)的金沙江合柏。从金沙江切入不仅有助于剖析凉山彝族民歌的特征,而且有助于剖析“藏彝走廊”同源异流的各民族民歌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多个层面阐述了凉山彝族传统的主体文化 ,较为深入地剖析了当代凉山彝人继承下来的本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现象。对如何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纳入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加以改造 ,赋予现时代特征的新的思想文化内涵 ,以及凉山彝族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解放思想 ,破除传统而保守的旧观念 ,树立现代意识等也作了新的探索。与此同时 ,本文还论述了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效性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凉山各族文化价值观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凉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生的重要原因.对凉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调查评估,寻其渊源挖掘其内涵,分类指导,有序开发,才能创造具有民族特色、表现优秀文化的、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精神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6):102-105
近年来,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混居、相互通婚、语言互嵌和文化互嵌,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为建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个案。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缘起主要表现为:各民族具有相互交流、交往的共同历史记忆,各民族具有相互通婚融合的历史记忆,各民族间同质性、相通性、相似性文化基因以及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和民族政策广泛认同,使小马店各民族村民相互嵌入成为必然。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的缩影,也是各民族广泛认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是民族发展客观规律使然,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关注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利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构,也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其参与主体、主要内容、节日仪式、文化内涵诸维度发生改变,节日文化空间逐步扩大,从彝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演变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区域性节日,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媒介,同时被赋予新时代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民族政策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政策是多民族国家调节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指导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而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行动准则.本文主要就民族政策学的性质、对象和特点,民族政策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和结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四川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积淀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灿烂的民族文化.彝族民俗文化、摩梭风情文化、航天科技文化、红色文化等是凉山旅游的灵魂和精华.本文从凉山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汉语诗歌创作群体,可界定为凉山彝族文化诗派。他们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致力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重构和民族诗歌的审美重构,已形成相当卓异的风格特征。这既证明民族诗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牢牢把握,更证明党和政府把新世纪文学艺术定位于和谐文化建设之明智,是成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凉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宗教文化景观具有多样性、民俗性、唯一性等特点,特色强、品位高,并与地貌、气候气象、生态景观相得益彰,利于广泛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发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推进资源向资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凉山地区的历史,是以彝族为主体,包括许多民族在内共同发展的历史。 明朝在凉山地区推行的政策,出发点虽然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它对加强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明代三百年中,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推动了凉山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是我们研究四川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交融性和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特征,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维系西北各民族文化为纽带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它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多元性、融合性和文化认同等西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传统婚姻是传统社会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2 0世纪 50— 70年代凉山婚改的实质是国家以政治方式从传统的等级家支组织中剥离和解放个人。但凉山的传统婚姻制度是对当地的自然与文化长期适应的结果 ,且婚改文件中阶级斗争话语与凉山彝族的等级血统论同构 ,故使婚改失败。改革开放有助于实现凉山彝族社会的巨大变迁 ,包括婚改预期目的的实现 ,同时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的价值和主体性 ,重视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兼容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的内聚力和互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由于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格局,使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层次的不同,既有促使各民族成为一体的由高层次认同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各民族在其各自文化特点和认同意识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为了便于区分和表述,前者称为"民族互聚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后者称为"民族内聚力".这两种民族凝聚力有其产生和转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机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中有充分的表现.民族内聚力和民族互聚力共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以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应加强研究并正确引导、增强各民族的互聚意识,完善民族内聚力向互聚力转化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的是"层化论"社会分层理论.根据对凉山彝族不同地区的典型调查、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经验资料和相关统计得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综述了新时期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现状、特点及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家支的形成以祖先崇拜为表象,其实质是资源竞争环境中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及在与自然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生存模式,凉山彝族家支制度的某些方面与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大相径庭,因此引起了较多的争论。家支在独特的资源配置方式驱使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权力结构,国家正式权力希望家支非正式权力符合现代价值规范,而家支非正式权力期待国家正式权力能够最大限度调和彝族传统文化诉求。家支的权力结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法治的普世价值,也显示了其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做适应性的转型。正确认识其权力组织形式对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秩序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转型加速使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和民众的政治参与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矛盾和冲突空前激烈,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应整合西部地区的社会结构,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解决各宗教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政治制度文明建设,为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奠定社会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为视角,在对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断裂,是导致目前凉山彝族地区民族法治建设困难重重的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所有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只有对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进行整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是解决凉山彝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法治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的基层领导,担负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任,其胜任能力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与结构方程等方法构建了基层领导胜任力模型,对四川甘孜、阿坝、凉山自治州辖内县、乡、村三级基层领导胜任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提升民族地区基层领导胜任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