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雅慧 《社会工作》2011,(20):30-32,29
小组工作(Social Group Work),是社会工作专业三大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旨在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协助个人开发潜能、实现成长。大学生小组工作,是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开展的小组工作领域。笔者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在近三年的实践基础上,提出"GEC大学生小组工作模式"(以下简称GEC模式),即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分别开展成长小组(Growth Group)、增能小组(Empowerment Group)、职业生涯规划小组(Ca-reer Planning Group),真正实现"小组伴我成长"的理念。本文将阐述GEC模式的提出背景、运行机制、实践情况及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2.
徐小平 《社会工作》2009,(20):53-55
《小组工作》旨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核心技能。小组自主教学法是将学习主体以小组为载体,引导小组学生互动合作学习以主动建构并掌握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组工作》教学中运用小组自主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提高学生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并结合《小组工作》教学实际,提出量身定制建小组、自主创新增能力、迁移训练获技能等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在入学初期,大学新生普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适应问题。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学生运用小组工作帮助新生解决入学适应性问题能够发挥"平等"、"助人自助"、"小组动力"等专业优势。通过南通大学"一米阳光"新生成长小组的具体实践,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过程中存在新生对小组工作专业性不够了解,工作人员经验缺乏,场地、设备及时间等客观条件不足等诸多问题,建议将社会工作专业资源纳入学生工作体系并逐步实现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以便使社会工作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组工作》旨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核心技能。小组自主教学法是将学习主体以小组为载体,引导小组学生互动合作学习以主动建构并掌握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组工作》教学中运用小组自主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提高学生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并结合《小组工作》教学实际,提出量身定制建小组、自主创新增能力、迁移训练获技能等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5.
苗丽 《社会工作》2013,(6):119-124
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小组工作教学对实践的要求,互动模式导向的小组工作教学试图在现有课堂教学的框架内,将实践环节有机融入教学的各个阶段,以互动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开展模拟实践。在带领学生体验和领会小组工作的理念、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以学生的组内互动为动力,教师的协调和引导为辅助,帮助学生透过参与小组活动实现个人成长和专业的成长.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学的扬帆成长小组立足于团体工作方法的本土化研究,把团体工作的教育融合进了扬帆成长小组实践过程。在对成长小组实践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扬帆成长小组8年来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讨论了扬帆成长小组的实践过程、实践模式以及实践功能,以期对于推动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小组工作教学实践,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思考了小组工作教学的相关问题:教师与学生不平等权利关系;学生丧失了对原初崇高专业使命的追求;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自信不足、行动力弱,缺乏带领小组的能量等问题。并提出变革课堂权利关系、实现对学生赋权;回归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教师与学生共同生产小组工作知识与技术的教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超 《社会工作》2008,(4):34-36
小组动力学是小组工作的支柱理论。本文在对小组动力的涵义及小组动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从小组背景、招募方法、介入理论和方法、评估方法、主题内容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小组动力学在大学生成长小组中的应用实践,同时对实践过程中的有益启示以及困难和障碍进行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如今,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已成众多高校本科生培养改革的新趋势.对M大学C学院2017级大类培养模式下不同专业学生教育产出进行研究,通过横纵向对比并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不同专业学生教育产出水平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专业学生成绩的均值有显著差异,但分流培养的"入口"与"出口"专业排名不同,且分流后三年不同专业成绩的相对排名有不同程度变化.从而说明"入口"的教育产出并不能完全决定"出口"的教育产出.因此高校应开展相应工作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韩晋 《社会工作》2011,(16):46-48
社会工作强调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工作方法之一,在社工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从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出发,结合上海社会工作资源,试图以《小组工作》为例构建学校与社工机构联动、启发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模式,以期增强学生的自我赋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竹换 《社会工作》2008,(13):44-46
人际交往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因文化震撼带来的交往困难,当代大学生中部分同学易陷入人际交往的困惑,尤其是新生。小组工作在提高案主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技能,改变认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因此笔者组织一个新生成长小组——Flying小组,试图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干预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氛围。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华大学理学院大学物理中心专业教师以大学物理为例,针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总结了"线上+线下"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律,这种培养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还能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有效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严樨 《社会工作》2012,(7):66-70,50
本文研究对象为美国一所历史最悠久的夏令营,通过历时11周的跨文化行动研究,分析了夏令营中的小组结构,并对传统营运用的交互式小组工作模式进行了系统的过程分析。从组员与小组的关系、组员个人成长、小组结构、小组工作者与机构特征四方面,阐述了夏令营交互式小组工作模式的适用性;同时从儿童青少年参与及充权、工作者与儿童青少年共同成长、民间儿童青少年机构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探讨了发展中国夏令营交互式小组工作模式的本土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魏永娟 《社会工作》2011,(12):40-42
能力为本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是用小组的方式来讲授《小组工作》。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组员在任课教师的示范、支持和督导下,通过调查,自选一个主题,完成一个成长小组的策划、筹备、实施和评估,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模拟。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多元收获。较之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能力为本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小组工作》课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自我认识与成长》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整合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塑造高尚的人格力量.运用体验式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参照美国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的自我认识理论,该课程应进行"我是谁"、"人我关系"及"我的未来"三大主题的探索.通过"热身活动——教师短讲——小组活动——游戏体验——讨论分享——总结深化"这六个教学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现从"自我、单一角色的探索",到"多元角色参与",再到"自我与社会联接"的转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的改变与课程三大任务的设计是相一致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要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对接;改变小组组合形式,促进小组动力的发挥;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当前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制下愈发重要.该文结合江苏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工作,以建筑环境和能源应用专业为例,围绕实践教学的任务、内容以及目标达成度,剖析了当前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达成手段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精神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精神疾病负担的不断加剧,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众多学者也开始了对精神疾病康复模式的探索,笔者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利用小组工作介入形式,为M医院精神科精神病人及其陪护开展"沟通小组"活动,开始了综合医院精神科精神疾病康复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实际背景,结合现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探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和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建立"调研、激发、培养、发展"的全过程培养体系;调动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保质保量完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任务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黎海棠 《生存》2020,(10):0128-0129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此诞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引入到课堂中。因此,教师应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