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新莉 《社会工作》2008,(23):48-49
在社区服刑人员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时常会影响矫正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处理得好,会使他们超越自卑寻求优越;而如果处理得不好,则会引起各种心理障碍,最终导致自暴自弃行为的发生,甚至有可能再次走向犯罪的深渊。那么哪些矫正对象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社工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呢?  相似文献   

2.
鱼与渔     
崔丽佳 《社会工作》2009,(21):48-48
社区服刑人员大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是由外部环境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因此,社区服刑人员所面临的问题大致分为二种:  相似文献   

3.
武锦 《社会工作》2008,(15):40-40
社区服刑人员除了与普通人同样需要面对来自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之外,还需面对来自外部的歧视、自己内心的焦虑、紧张、自卑等不良情绪,相比普通人,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工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4.
社区矫正开始宣告,标志着社区服刑人员正式接受社区矫正,而在宣告会上社区服刑人员的态度和表现也是形形色色的。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观察社区服刑人员在宣告会上的不同表现,对于今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一定的裨益。  相似文献   

5.
我的社工路     
四年前,刚走出校园的我怀着忐忑心情进入了社工行列,我的服务对象是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他们是常人眼中的另类,在和这些对象接触之初我有些顾虑,和他们交流也是胆战心惊,怕自己稍有不慎会受到打击报复。在同工老师的细心教导下,  相似文献   

6.
李少斐 《社会工作》2011,(12):94-96
本文以对河北省某市166名社区服刑人员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居住情况、经济收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描述了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适应状况。同时,用六个变量分别与该三个方面做交叉表并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服刑经历和户籍对社区服刑人的生活适应有影响,性别与年龄没有影响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适应。  相似文献   

7.
我的社工路     
四年前,刚走出校园的我怀着忐忑心情进入了社工行列,我的服务对象是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他们是常人眼中的另类,在和这些对象接触之初我有些顾虑,和  相似文献   

8.
社区服刑人员除了与普通人同样需要面对来自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之外,还需面对来自外部的歧视、自己内心的焦虑、紧张、自卑等不良情绪,相比普通人,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工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9.
张小琴 《社会工作》2011,(13):48-49
从事矫正社会工作已经七年多,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帮教对象,期间常见社区服刑人员为躲避帮教而使用的“小伎俩”,识破并对症下药,可以提升社工的业务水平,提高帮教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对河北省某市166名社区服刑人员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居住情况、经济收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描述了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适应状况.同时,用六个变量分别与该三个方面做交叉表并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服刑经历和户籍对社区服刑人的生活适应有影响,性别与年龄没有影响社区服刑人员的生活适应.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矫正教育期间应当遵守各项规定,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遵守各项规定是社区服刑人员的义务。其义务主要是: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相似文献   

12.
社区服刑人员进入社区矫正的前三个月为初期矫正期。三个月初期矫正期满后,社区服刑人员接受风险测评以及心理量表测试。根据测评和测试结果,以及平时帮教服务情况,社区服刑人员被分级。高风险人员为一级矫正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13.
矫正社工与社区服刑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是进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有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在日常的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仅会给平日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甚至会出现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现象.彻底违背了监外执行的刑罚初衷。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有“经意”与“不经意”之分。  相似文献   

14.
金婉仙 《社会工作》2011,(21):45-46
社区服刑人员中因职务犯罪被判刑的人员原本在领导位置上,心理落差很大,大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有的被开除公职后,还要面临重新就业,经济收入也有很大问题;有的虽然留在原单位,但没有落实具体岗位,收入只有基本生活费。  相似文献   

15.
从事矫正社会工作已经七年多,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帮教对象,期间常见社区服刑人员为躲避帮教而使用的"小伎俩",识破并对症下药,可以提升社工的业务水平,提高帮教效率。示弱:常见于女性社区服刑人员——声称有病案例1:吴某,女,60岁,退休,文化程度本科,已婚,原系某中医学院毕  相似文献   

16.
启示一:交谈才能探索到心灵深处 2010年12月2日中午,司法所专职干部小钱带领2名社区服刑人员到宝山监狱进监狱开展“必访”工作,两名社区服刑人员都是由我安排的,都是缓刑人员,一名是64岁的安某,一名是18岁的金某,下午三点半结束“必访”。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是一项包括刑罚执行、社会工作和社区的综合过程,社区矫正过程与社会工作的过程具有一致性,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对服刑人员(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菊华 《社会工作》2010,(17):40-42
背景资料 社区服刑人员焦某,男,1977年9月出生,大专文化,未婚,居住于某新村。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由于在上海市白茅岭监狱服刑期间表现较好,被予以假释,假释考验期自2008年11月13日起至2010年1月24日。  相似文献   

19.
村落社区建设有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就是村落社区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能否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笔者围绕这个问题与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探讨后得出,巩同发展村落社区关键在于建立起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心的归航     
郭燕 《社会工作》2011,(13):59-60
这是两间装饰得浪漫而温馨的小屋,店内精心的布置和新颖别致的货物,无不洋溢着青春、阳光和希望,谁也无法想象这是假释仅半年的社区服刑人员经营的服装小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