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极其可贵的。每个生命的突然离去,都会留给我们深刻的反思。然而,这一次噩运落到了小孩子的身上。3月23日早晨,福建南平市实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且发展规模与日俱增,但发展质量和效益却不容乐观,究其缘由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问题,总体表现为“热”“冷”两重天、专业发展境遇不佳。本文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认同、学校专业设置与投入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3.
8月29日见央视新闻报道,南通汽运集团客运司机在路上主动救护一位倒地受伤的妇女,结果却遭到伤者儿子诬告的事。于是不禁对当前此类事件的频发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4.
梁讯  王红岩 《社科纵横》2009,24(11):68-71
以杨万里、袁宏道、袁枚为主要代表的“性灵说”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有千丝万缕的渊源,既包含有对主体生命本原的探索,也包括内心真情的感受和表现。它经过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既对于文坛的注重理学教化、模拟抄袭的流弊起到了积极的修正作用;也为几代文人提供了“童心”、“真趣”这类短暂的艺术避难所。然而此类作品常令人感觉纤佻轻薄,他们缺少必要的历史纵深,即艾略特提到的那种“感到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有一个整体的存在”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5.
陈春雷 《阅江学刊》2014,(5):123-129
世纪之交出现的汉语危机论,引发了一场关于“汉语危机”命题真伪的激烈争论,并形成肯定与否定两派。综观两派观点,均有合理之处,但也都失之偏颇。肯定派对汉语危机的认识存在理论缺陷与误区;否定派则未能正视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和汉语危机论的意义与价值,也没有就汉语面临的困境作出建设性的思考。对于“汉语危机”命题真伪之辩的反思,有助于推动我们深入思考汉语的现实处境及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媒体关于福建南平郑民生杀人案的新闻报道值得反思。从新闻伦理的视阈看,报道存在描写犯罪细节、框架单一的问题,尤其是相关报道所渲染的极端化社会认同方式,不仅易于产生情绪误导,而且可能直接危害社会秩序。大众传媒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肩负着传播正确价值观念的使命,负有社会协调的重要职责。媒体如果充斥着低俗、消极甚至渲染反社会的情绪,轻者会污染社会空气,引发混乱和犯罪,重者则会导致国家民族的灾难。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简称“双创”)第一课教学对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调研等方法对此进行探索,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双创”第一课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师认识不深,学生认知较模糊,多学科与专业性融入不足,灵动内核与刻板要求存在矛盾等问题。建议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重视第一课,艺术性呈现多学科融合及专业性融入等,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反思判断力就学理而言源于康德哲学的认识论难题,即认识的同一性问题,从逻辑上说,反思判断力经历了从认识到审美的过渡,即从目的论的判断力过渡到审美的判断力。因此,反思判断力在结构上就是由目的论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两个部分构成,学术界在讨论反思判断力时忽略目的论判断力的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路英浩 《社会》2006,26(6):19-19
关于"社会学中国化"这个问题,笔者想从与会学者提及的中国有没有"化"的话题说起."化"之为汉字,古已有之.《管子》"七法"篇有"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而表达由内外因素影响所引起变化生成之义的"化"字在《易经》、《道德经》和《庄子》等文献中也可见到.按笔者的理解,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有没有"化"这一话题的本意,是想说如"本土化"等词所对应的外语词根"-ation"的"化"义,中国究竟有没有?这不失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严复译的《天演论》,原文标题中有"evolution"一词,但严复并未直接将其译作"进化"而是解作"天演",但《天演论》下卷"能实"篇中还是有"伏变化之机"、"极变化之致"、"合而言之天演也"之句;下卷"教源"等篇也多有涉及"化"的字句.尽管严复的译作对当时整个思想界的影响巨大,然而与其所译"群学"等概念一样,他对"化"的译法乃至总体上的译式,毕竟没有成为此后学界主流的译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反思的任务,定位在对象与其被给予方式的关系上。实际上也就是定位在意向对象和意向活动的关系上,也即意向性上。于是通过反思,说明本质等是如何通过意向活动构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是本质直观等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而明见的对象超越了的主观意识的个体性与偶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反思更承担着确立对象的客观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对“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作家、艺术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和重新审视。如果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始终高扬人性和人……  相似文献   

12.
朱丽洁 《社会工作》2010,(13):50-51
她,是一只“小刺猬”,两度受到家庭的遗弃,从此,她时刻用竖起的刺来保护自己,殊不知在无形中刺伤了别人,更刺伤了自己。  相似文献   

13.
自觉性反思应该表现为一种写作文体.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形成文字,就会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不会是成熟的.这种文体形式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的形式,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感想、启示、教后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12):162-165
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强调"反省"和"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反思"思想。首次将哲学领域中的"反思"引入教育学领域的学者是杜威。其提出的反思思维理论将"反思"局限于思维之中,没有展示出学科教学视域下"反思"的全貌,给学科教学的实践者反思造成一定困扰。本研究试图在梳理"反思"的哲学根源和教育哲学家杜威的反思理论基础上,厘清反思的本源和核心,构建学科教学中反思的运行机制,为学科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3):125-128
任何法律都必须是实践的。突出法学的实践性、强调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几乎成了法学界极力追求的、具有极大正当性的流行话语。然而,谁都想证明自己的取向是实践的法学实践课程,只是在说实践,还没有真正在"论"实践,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失思考实践科学本身的构造;二是对实践的认识是缺少对应范畴感的;三是陶醉于所谓实用知识、实用技能;四是人为地创造并分割一些"实践的"和"非实践的"东西。法学的实践观必须在"综合"、"整合"与"融合"的意识下,在对应范畴意义上生存。从多层视角探索法律实践科学中存在的相关对应范畴,是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卢玮  傅秀峰  徐蕾 《社会工作》2023,(2):40-56+108-109
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过往研究侧重于探索培养实习生的实践成效,忽略了实习生在实践体验中的反思能力成长。本研究招募了50名实习生就实习的重要事件撰写反思日记,利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从涵容视角出发,发现实习生在边缘性参与专业服务场景时会遇到自身、服务对象、团队和机构的阻碍,继而在自我、情感和组织的涵容空间中,发展出追求技术应用的情境性反思能力、非批判的反身性反思能力以及走向自我整合的情感性反思能力。研究还讨论了当前专业实习给实习生带来更多的是从个体实践体验出发而产生的反思自觉,它有着对技术理性的追求和对专业性的探索,但还未达到批判性反思要求,反映了经验性倾向。研究进而建议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应开始启发实习生结构性批判思维,不再只是临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前提批判与问题反思表征着两种不同的哲学立场,同时也构成当代哲学不同的出场路径。前提批判是以形态学立场为前提、以重构形态为旨趣的话语行为。它遮蔽了一个真实的基础:一切真正的哲学都起源于问题,对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才是哲学走向深处的真正语境。虽然形态建构一直是哲学话语体系的存在方式,但是它始终是对实践问题的哲学解答方式,问题与形态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并具有根本性质。马克思哲学革命提出的反思的问题学指涉实践论和问题学立场,强调哲学本质上是问答逻辑。坚持以改变世界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反思批判问题中的哲学和哲学中的问题,才能达到哲学形态的前提,进而才能构建合理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8.
黄立 《社科纵横》2004,8(4):71-73
对正义的理解离不开对历史上有关正义认识的反思。历史上有关正义认识的重要时期包括古希腊时期、资本主义的启蒙时期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的理论揭示了正义的真正本质。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勇琼 《社科纵横》2006,21(2):138-139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培养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反思“因才”施教、反思教学活动、反思教材使用、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