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寄养家庭的招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事业蓬勃发展,大量儿童从福利院被安置进入寄养家庭。这与大量的家庭申请进行寄养,使寄养家庭的数量得到保障是分不开的。目前,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招募方式主要有:通过政府的招募、通过媒体的招募以及通过亲戚朋友、组织机构的招募等。随着寄养规范的不断完善,对工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结合实际招  相似文献   

4.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即被家庭所遗弃,在儿童福利院这一特殊环境下生活、学习、成长,这一特殊群体——孤残儿童,除了要面对身体上的残疾,还要背负由于特殊背景造成的心理障碍,他们无法同有家庭的儿童一样在小家庭、大社会中生活、成长,而家庭寄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它有助于孤残儿童各种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一年来随访观察和本次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将寄养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初期或离院时的状况同寄养近一年后的状况对比。从儿童的生活技能、排泄习惯、语言表达力、性格特征、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农村家庭寄养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研究表明,农村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2014,(9):F0003-F0003
家是儿童最温暖的港湾,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整合资源,致力发展农村家庭寄养和院内家庭寄莽工作,先后建立农村寄养家庭80户,寄养儿童200余名;建立院内寄养家庭26户。寄养儿童100余名。孤残儿童在寄养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在寄养家庭温馨的氛围里健康成长,情、能、智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现收养孤残儿童560余名,其中家庭寄养儿童231名(城市11名、农村220名),占全院收养儿童总数的41%。在寄养儿童中,残疾儿童占96%。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尝试开展家庭寄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2000年起,为改变机构集中养育孩子易出现人格发展缺陷等诸多问题,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家庭寄养模式,结合本地特点,在昆明周边的县区开展农村家庭寄养。农村家庭模式是由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方式,形成儿童福利院、街道(乡镇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村民小组)参与的三级化监护网络及定期巡查,对孤残儿童寄养期间的生活、营养、康复、教育、身体发育情况等进行全面跟踪指导,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汉山 《社会福利》2003,(10):26-27
大同在建国初期即实行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54年来,先后有1500多位乳娘为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哺育了7000余名孤残儿童,其中3828人被领养,463人寻到亲生父母,1470人就业,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坡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实践证明,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模式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方向,适应国际上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1.
构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评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是以收养弃婴为主的综合型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现有孤残儿童371人,从2004年开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家庭寄养累计总人数165名,现有寄养儿童62名,其中男孩24名,女孩38名,男女比例约为0.63:1,正常儿8名,大部分为不同程度的残疾儿,最大年龄为15岁,最小年龄不到1岁,平均年龄3岁零6个月,共34户寄养家庭,主要分布在观澜牛湖、黄田翠湖、宝安创业二村3个社区,家庭寄养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以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的始终,力求通过家庭的滋养和关爱促进孤残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寄养儿童的护理、教育、康复为突破点,以加强科学管理为立足点,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点,认真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家庭寄养规范化开展.  相似文献   

13.
南昌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始于1981年。当时为了缓解孤残弃婴(特别是女婴)过多的压力,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尝试性地开展了家庭寄养工作。至1995年正式开展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工作时,已有近两百名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健康地成长。1997年,在"浩德"国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15.
家庭寄养是中国孤残儿童照料的一种新模式,为了让孤残儿童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继2000年10月推出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后,于2001年1月又启动了城市家庭寄养。十年来,该院将"以孤残儿童为本"的理念贯穿寄养工作始终,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在寄养儿童的档案管理方面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使寄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开展家庭寄养工作既是满足孤残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儿童福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在高平台上持续发展,天津市儿童福利院自2000年开始探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配套服务体系——五级网络管理体系,家长功能支持保障体系,家庭寄养专业评估体系,特殊教育体系,康复训练、指导、培训综合体系。其配套服务体系的运行在维护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满足寄养家长的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庭寄养是孤残儿童融入社会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家庭寄养的实践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资助、科学的管理以及员工队伍的建设。洛阳市儿童福利院从2003年开始实践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政府支持河南省委省政府、洛阳市委市政府、洛阳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经常定期不定期到洛阳市儿童福利院视察,  相似文献   

18.
惠安成 《社会福利》2006,(10):31-31
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一个崭新模式。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搭建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家庭寄养——保障孤残儿童 权益的有效养育模式 首先,实行家庭养育模式,为孤残儿童重新建立起家庭养育环境,是保障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育的需要。 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和弃婴实行集中供养,以此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出现,曾经对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  相似文献   

20.
家庭寄养养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儿童福利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对失依儿童"正常化"照料和培养他们"情、能、智"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在这一新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养育模式就是开展家庭寄养,让失依儿童在人生的社会化进程之初便融入社会,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从"特殊儿童"转化为"普通儿童",纳入正常的社会进程之中。这种养育模式遵从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及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能力,为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使儿童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得到了促进。以下为笔者在对"昆明模式"农村家庭寄养研究过程中的几个断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