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自2007年被国家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厅确定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以来,全区已设立了48个社区社会工作室、1个老年人社会工作室、1个医疗社会工作室和1个婚姻家庭指导工作室,建立了一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跳跃上升的德国离婚趋势张敏杰德国是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的发达工业国家。德国人民历来有重视婚姻和家庭的传统,政府也十分重视婚姻家庭稳定对社会的积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婚姻家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3.
李丹  秦伟 《社会》2002,(5):24-26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婚姻家庭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剧变。本文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 ,观照了《社会》杂志从1981—2000这20年来有关婚姻家庭领域的文章 ,从中折射出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 ,中国人婚姻家庭状况及观念嬗变的历史轨迹。问题的提出婚姻家庭不仅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也与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我国自1979年重建社会学以来 ,学者们对婚姻家庭的研究极为重视。有人曾对20年间社会学所关注的选题倾向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选题最多的是婚姻家庭 ,而在已经出版的社会学类书籍中 ,婚姻家庭研究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潘允康 《浙江学刊》2005,4(6):207-211
现代社会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其核心问题是婚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冲突.今天,个人主义增长,个人对婚姻的权力和选择被强调,一些人以个人幸福主义的观点对待婚姻,只想享受婚姻家庭权力,不想履行婚姻家庭义务,然而婚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婚姻依然是社会行为,因此发生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分析现代婚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统一,引导人们理性地对待婚姻家庭问题,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再婚热现象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婚姻家庭生活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也是我国婚姻家庭研究领域的一个新问题。老年再婚能被社会所接受,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热点,这是观念变革、文化进步的成果,表明了我们社会对人性的高度关注和对婚姻家庭的科学态度。当然,老年再婚热现象的出现,也是我国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结果,反映了伴随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在婚姻生活上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升华,表现了今天我国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执着追求。但是,目前的老年再婚热是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在再婚的成功率和巩固率很低。因此,这种…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内地的婚姻家庭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婚姻家庭法经1980年和2001年两次主要修法,获得重大发展.然而,与社会现实需求相比较,婚姻家庭立法过于简略,性别平等不彻底,若干制度尚待建立或完善,治理违法行为欠缺有效措施.未来面对非婚同居是否制度化、同性结合是否合法化、家庭功能与社会保障如何协调等重大问题,婚姻家庭法应当洞悉未来发展趋势,在保持优良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合理引导和干预婚姻家庭.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城市离婚率持续升高、婚姻稳定性下降,婚姻家庭的不稳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制定更为适宜的婚姻政策及其他社会政策、加强婚姻指导、重视婚姻家庭模式研究、不断推进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8):69-72
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在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基础上也同样重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效果。利他主义是伦理的动机,也是实现家庭功能的基础,它能够有效增强家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家庭幸福感。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父子无私奉献、舔犊情深;亲属有远近的有序排位都彰显着基于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文章通过对阐述婚姻家庭法中的溯源和意义,表明了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的价值与重要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法》是保障婚姻家庭关系的专门性立法,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规定过于原则,不够具体,难以操作,无法满足调整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  相似文献   

10.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当前我国婚姻家庭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婚姻家庭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积极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主要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补救型的介入和预防型的介入。在预防和消除婚姻家庭问题、构建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清朝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制度,从中不仅可以发现封建王朝的宗法伦理观念和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特点,同时由于清王朝是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变革时期,与以往各代的封建法律相比,其对婚姻家庭的法律控制已相对宽松。  相似文献   

12.
南宋婚姻家庭法规范中妇女地位刍议刘春萍南宋时期的婚姻家庭法规范,一方面沿袭唐及北宋,因循不改;另一方面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及政治统治的需要,对原有的婚姻家庭法规范作部分调整或增补新的内容。南宋的婚姻家庭法规范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凭借政权、族权...  相似文献   

13.
《社会》2002,(12)
泸沽湖摩梭社区实行以“母系制家庭为主” ,多种婚姻家庭并存不悖的“阿夏走婚制” ,这种独特的婚姻家庭形式塑造了摩梭人“伙伴式”的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 ,是女性社会学界所追求和倡导的社会模式。它为研究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婚姻与家庭的产生、发展与未来 ,提供了典型的环境和珍贵的资料。为使渴望全面了解、真实感受和深入研究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的人们提供考察、学习和交流机会 ,重新确立和认识人类社会两性关系与社会结构 ,为当代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以及未来社会人际关系的走向提供启迪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国门向世界的洞然敞开,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也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一起涌入国内。一些人盲目地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在婚姻家庭领域里悄然抱起了一股“婚外恋”的热潮,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无疑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因而成为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某些人士对于“婚外恋”这种现象加以美化,把它称为婚姻家庭观念上的一种“超前意识”,并从理论上论证它存在的合理性,试图得到社会和法律的承认。这种思潮造成了一些人思想观念上的混乱,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错误导向作…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农村婚姻家庭观念的若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我国农村婚姻家庭观念的若干变迁郭显举封建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在中国延续了几干年。虽然经过“五·四”运动以来多次社会变迁的冲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的余毒还未完全根除,某些封建落后的婚姻家庭观念在农村依然存在,并有...  相似文献   

16.
浦东开发开放所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同样也体现在浦东居民的婚姻家庭生活中。目前,浦东居民的婚姻家庭状况究竟如何?夫妻关系的满意度有多大?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婚姻幸福?这些问题都是人们比较关注的。浦东婚姻家庭的基本特征在1022个有效抽样单位中,87.5%是已婚男女,6.9%是未婚者,13%是离婚后未再婚者,0.9%是离婚后再婚者,2.9%是丧偶未再婚者,0.5%为丧偶后再婚者。受访者的初婚平均年龄为25岁;婚姻平均延续时间为24年,夫妻平均生育子女数为l.sl人。他(她)们的婚姻特征具体可概括为几下几点:婚姻呈自主性…  相似文献   

17.
裕固族伦理道德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裕固族是生活居住在我国甘肃祁连山和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伦理道德传统。(一)婚姻家庭伦理观念。建立在婚姻关系基础上的个体家庭是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婚姻关系的稳定,家庭成员的和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裕固族实...  相似文献   

18.
婚姻、家庭立法的类型前面我们讲过许多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的问题。保持一个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对人们愉快地生活和稳定社会秩序都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呢?一靠法律,二靠道德。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古今中外的统治阶级都很重视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稳定婚姻家庭秩序,从而维护他们的统治,同时也利用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观念来达到这个目的。我国也是同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个朝代的法律,例如汉律、唐律、宋律、明律、清律都包含有婚姻家庭的内容,而封建礼教又起着维护和巩固封建婚姻家庭秩序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本质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但是从运用法和道德来维护和巩固婚姻家庭秩序这一点来说,和过去仍是一致的。在婚姻家庭问题上,道德规范比法律规范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9.
婚姻质量的社会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最近应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邀请赴上海参加了有关“婚姻质量”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众多国内和国际学者交换了对“婚姻质量的看法”。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求生活质量。婚姻家庭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讲求生活质量,自然要讲求婚姻质量。然而,婚姻质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此人们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不同的认识。第一,评判婚姻质量究竟是重婚姻义务,还是在婚姻情感。一些人认为,中国人在婚姻家庭中的态度严肃,责任感强,夫妻相敬如宾,赡老养小,共同承…  相似文献   

20.
熊易寒 《社会》2006,26(6):95-95
笔者通过对杨伯寿工作室的第一手实地观察,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认为上海市近年来推行的人民调解社会化实质上是对人民调解的再组织。专业化的调解工作室成为“准科层结构”中的一环,同时被“焊接”到既有的调解网络当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国家的组织网络相联结,在盘活国家治理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人民调解的效能。然而,在工作室作用日益突出的同时,居委会调解的作用却在逐渐边缘化。“社会化”与其说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转移,毋宁说是国家重点支持对象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