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会工作具有女性主义的天然本质.女性主义在与社会工作的碰撞和交融中逐步成为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来源.90年代末以来,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因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多重转向而呈现了从"身份政治"到"话语政治"的理论层进.当代女性主义不仅为社会工作开辟了性别与压迫的专项议题,更批判性地带动了社会工作在研究方法、服务模式以及实务取向上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2.
崔应令 《社会》2009,29(2):79-98
传统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自我是无主体性的“他性”存在。现代女性主义的批判指出,女性自我是有主体的,但这种主体本质上是女性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本文基于对恩施双龙村女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提出了“女性自我是情感主体的自我”的观点,这种情感主体的自我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情感主体的意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女性在对相关他人命运的关心及对他人无功利的或弱功利的付出中,为乡村社会的团结与整合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二是女性在感性的率性行为中,突破了既有的习俗与规则,为乡村社会的变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来,健康照顾社会工作(health care social work)一直以疾病管理为主导,但是注重患者自身经验的健康管理的呼声却一直没有停止过.通过对医学人类学、 第二代女性主义和身体社会学的文献梳理发现,疾病与经验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医学的疾病治疗就是一种建立在疾病管理上的"专家"经验,对这种"专家"经验的过分依赖必然导致对患者自身健康经验的忽视,从而出现用疾病管理替代健康管理的现象.这一发现将有利于社会工作者重新审视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的基本定位,找回患者自身所拥有的健康经验,把健康归还给患者.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女性主义者透过实践诉求两性平权的社会,试图让女性从"父权制"中解脱出来。1970至198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者将女性主义观点应用到实务工作中,从而产生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女性主义社会工作通过对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对其专业性进行了重塑,让实务者不仅使女性在能力建设、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也使女性在宏观的社会关系变革中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实务的分裂状态让社会工作者容易忽略社会结构与个体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使社会工作在实践中显现出"安抚型"的价值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在后结构主义视野下,个体价值是多元的,而非臣服于总体社会结构.福柯以其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和自我技术(生存美学)解构了现代社会的各种"权力",这对实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有机融合、重构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京剧表演中的男扮女装现象是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中常见的演员与行当的性别置换现象,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除了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外,更带给女性主义发展以全新的启示,女性主义研究视域下的男扮女装,是第二性理论的延伸与拓展,是女性主义关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最新认识的一个剪影.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红 《浙江学刊》2004,(2):214-218
女性主义研究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逐渐深入.由最初的争取男女平等,到现在的注重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转变.因此,通过女性主义研究所关注焦点的变化总结出女性主义研究理念的现代转向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是承载"强烈价值"的专业实践,而"强烈价值"的介入,常常伴随着冲突,其背后正是"批判诠释论"所强调的"理解"与"沟通"的缺失.从"批判诠释论"角度看,"争吵"是彼此缺乏沟通与理解的产物,是实践"沟通互动论"中相对激烈的讨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项目"充权"存在异化,专业关系中带有压迫的痕迹.依照"批判诠释论"的社会工作范式,坚固项目过程中平等合作的角色定位,立足自我觉醒与最大可能的相互理解,通过最大限度的沟通对话,才能营造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相似文献   

9.
宋毅 《学术交流》2007,(10):161-164
20世纪90年代,一批女性作家以女性主义的姿态和女性境况的实录颠覆着男权社会,尝试着女性话语及其精神谱系的建构。她们以一种独语而非对话的方式展开陈述,探索女性隐秘的私人空间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挖掘遮蔽在"人"的解放旗帜下的"女人"的自我发现。女性小说将女性经验的表达及时间体验的表述置于人的主体之中,从生命存在的本体意义上进行关照和反思,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凭借其"无畏扩张怀疑批判对象"、"大胆革新怀疑批判方法"、"多元分散怀疑批判立场"的独特手法,在人类既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制造出一场效应强劲的颠覆狂潮.在与后现代主义交锋对话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的反本质主义、反二元对立与权力话语理论进行了积极援引与有效契合,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而在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下,一种建立在女性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动性长足提升基础之上,鼓励"叛逆"和"另类",推崇多元和差异,带有抵制、抗争哲学思想与自我、不羁浪漫情怀的后现代女性生存方式越来越成为"真实的现实",并为女性在实践上合法终结现代父权社会的旧传统创造出一片新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仵颖涛  张倩 《创新》2008,2(1):70-75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何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以日企在我国的发展起伏历程为例,分析日企在中国衰败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注重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实行全局战略;入乡随俗,重视本土化;着力塑造及维护品牌形象;重视文化融合;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回报当地社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勇  祁今燕 《唐都学刊》2005,21(5):73-75
我国传统的自然观与人格化是统一的.是以"德"与"和"为中心的,因此在人地关系方面更加趋向人格化伦理.古代传统"地力常新"的土地改造思想,对当代生态保护、控制其环境蜕化上有很大借鉴意义.结合西方景观理论中"千层饼模式"的地图叠加技术,在大范围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中,为寻求适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岳晓英 《唐都学刊》2012,28(5):109-113
新世纪以来,两岸三地中国电影女导演的创作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老中青几代电影人纷纷推出自己的新作,成为新世纪中国影坛不可忽视的一股创作力量。在新世纪中国电影女导演的影片中,两性形象的塑造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女性力量的张扬、女性气质的挥洒与男性形象的令人失望交相辉映,充分展现出新世纪中国女性自我实现的信心和行动力,她们在不无落寞的独舞中努力绽放仅仅属于女性的精彩。  相似文献   

14.
袁峰 《唐都学刊》2007,23(2):100-103
情性由语根“生”“青”“心”衍生组合而来。由心观生、青,“生”符提携着生命的才情,“青”符突现青春的魅力,由心青组合成的情不同于由心生组合成的性。“生生”的物性是一个较为莽撞的“游子”,心生的人性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慈母”。生生总关性,性情千千结,生命精神的文化永恒地在有关于“生”的物性和有关于“心”的性情所交织成的网状结构上波动,文论精神的情结中有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秘密。  相似文献   

15.
王艳玲 《唐都学刊》2004,20(6):113-116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尽管有着种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适应时代需要,促进西方先进文化东进并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与进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值得我们不断深思与反省。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古代小说通常按照史书"系之年月"的历时顺序叙述故事,而这种叙述方式又如同记账,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帐簿"叙述."帐簿"叙述首先是一种"拟史"叙述.因"帐簿"叙述本身存在着时序刻板等缺陷,故张竹坡等人不满于把有意"错乱其年谱"的<金瓶梅>等小说定性为"帐簿",提出了"变帐簿以作文章"的创作追求,这实际上代表了人们对小说"如史"而"胜史"的期望.凭实说来,"帐簿"叙述曾经以其文化底蕴有功于小说的文本建构,一方面,佛教因果性的孽偾观念推出了一批借还性质的"帐簿"小说;另一方面,受道教功过观念的影响而在民间社会流行的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也催生了一批报应性质的"帐簿"小说.  相似文献   

17.
否定与批判“言志”诗学,曾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但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有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与“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中国现代文学都未摆脱“志”者“大情”、“情”者“小志”的传统思维,具体表现在:主“思”派提倡文学创作的功利意识,进而以“志”代“情”回归“道”统;主“情”派则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传“志”,回归“道”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西化”色彩,但其重新“释道”与巧妙“言志”的本质特征,恰恰表明了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后走向了“西方”。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s field of study pattern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among Chinese and Taiwanese students who come to the U.S. for the purpose of advancing their education. I argue that field of study choice is the result of both economic incentives as well as cultural and social values. Results suggest that funding from U.S. university sources channel Chinese and Taiwanese students in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 fields.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choosing field is a gender-specific behavior that is affected by cultural and social values, as well as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educational policy. Despite the gender gap in choosing field of study, women from China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 fields than those from Taiwan. This may be the result of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s claimed campaign for gender equality. Such an alleged campaign may have created perceived equality and confidence within women that encourage some women to enter male-dominated fields.  相似文献   

19.
徐桂梅 《学术交流》2002,(4):125-128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研究的试金石。用这一试金石检验“把字结构”的研究,便可发现我们的许多认识尚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反映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则是教材和教师只讲“把字结构”的语法构成方式而回避为什么和在什么语境下用该结构,学生只会造“把字句”,但在交流中回避使用该结构。从修辞的角度探讨操汉语的中国人创造和选择这一言语结构形式在文化、民族心理以及表达习惯等诸方面原因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情判"作为中国传统诉讼中颇具特色的审判模式,是指司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情或情理作出判决.它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适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情判"以和谐为总体价值取向,无讼和追求实体公正则是和谐在情判领域的具体价值取向.在这些取向的指引下,司法官判案时力图做到法顺人情,情法相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