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处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处境奔走呼号,进行着政策上的倡导。但是NGO已经在以行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专业队伍方面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本文应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伟 《创新》2017,11(4)
城市流动儿童是城市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专业社工机构在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服务中大有作为.南宁市X机构运用专业的社工理论与方法,从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四个层面介入南宁市万秀村流动儿童阅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不完善、经费不足、专业社工人才缺乏、专业社工机构发展缓慢、社会认同偏低等.为此,要促进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服务,在政策上要让社工机构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经费上要不断完善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体、多种筹资方式并存的筹资模式,在社区层面应坚持扎根社区、依托社区、回归社区的工作理念,在人才方面应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在机构方面应发展专一化的社会工作机构.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术界对此做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根据现有理论成果,目前已经形成了有关流动儿童教育的四种理论分析取向,即马克思主义分析取向、公民权分析取向、文化分析取向和资本分析取向。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流动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暴露了我国教育制度、政策及观念等方面的僵化,反映了城乡分隔管理体制的弊端,对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周荣 《社会工作》2009,(6):62-64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制约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一是滞后的社会政策制约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二是家庭的经济地位、职业背景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存在明显的影响;三是学校的差别待遇影响不同类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6.
唐咏 《社会工作》2008,(12):15-17
随着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许多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也随其父母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生活融人过程中受到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排斥,从而出现了身份认同困境。身份认同困境会阻碍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对流动儿童采取扶持措施。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3年深圳流动儿童调查数据,从学校性质和生命历程视角分析了流动儿童在资本禀赋与社会融合上的差异性,检验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资本禀赋已出现群体分化,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在家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上占优,但民办学校流动儿童在家庭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上占优,小学段流动儿童的资本禀赋优于初中段.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并不乐观,其城市文化融合水平低下,农村文化纽带坚韧;城市人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较低,农村人和外地人身份认同度较高,认同模糊问题突出;与流动儿童的社会距离较小,与本地儿童的社会距离更小.总的来说,流动儿童的资本禀赋与社会融合存在复杂的正向相关,拥有资本禀赋越多,社会融合状况越好.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当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指出完善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围绕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五方面的主体支持,借助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构建完善的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9.
徐璐 《社会工作》2011,(2):43-45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流动儿童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但是,流动儿童精神状况问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重视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而这恰恰是一个关乎城市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对上海市某小学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国际流行的儿童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研究发现上海市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论文最后部分提出对于如何干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璐 《社会工作》2011,(1):43-45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流动儿童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但是,流动儿童精神状况问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重视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而这恰恰是一个关乎城市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对上海市某小学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国际流行的儿童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研究发现上海市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  相似文献   

11.
赵芳 《社会工作》2012,(11):14-18
人类有潜能帮助其自动地调适以寻求与环境的平衡,但人类的天赋与环境资源供给的相互作用才是增进人类适应的最终因素。流动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资源供给欠缺,影响其适应。为了回应流动儿童的需求,需要从环境层面输入资源,培养其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情绪体验,帮助其适应以寻求与环境的平衡。由于城乡间的差异给流动儿童带来的不适应、断裂及社会排斥,持续性的多系统整合介入是帮助流动儿童适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田恬 《社会工作》2008,(4):55-57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对北京华奥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16例个案访谈,揭示了部分北京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评价和看法,以及相应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对于北京的评价整体上是积极的,影响此评价的微观因素包括同伴、家庭、学校等方面,而这些根源于宏观环境。为改善流动儿童的生活和受教育状况,从学校社会工作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桂金  张东  周文 《社会》2016,36(3):216-240
多代流动是社会流动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调查2012年数据,检验了不同世代社会流动的多代效应模式。研究发现,1980年以前出生的世代累积性的优势或劣势主要表现在两代之间,多代的效应并不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累积性不平等的效应从两代之间扩展到三代之间,即在控制了父代的阶层地位后,祖代-孙代的影响效应仍显著存在,祖代职业阶层越高,孙代进入高职业阶层的可能性越大。此外,研究发现教育是个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变量,但教育获得本身受家庭背景的影响。文章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的论述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社会流动与代际不平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武 《社会》2009,29(1):122-141
本研究通过对厦门市流入者的关系网络的实证考察,主要的发现是:农村出身者的网络总量以及邻居、同乡关系的量大于城市出身者,但是网络持续性较弱;流动距离对同乡关系产生正向影响;在关系网络的量以及同质性方面,到达阶层较低的流动者大于或强于到达阶层较高的流动者;流入年数对亲戚关系以及网络持续性、职业同质性产生正向影响;教育年数的增加可以促进同事、同学、朋友关系的形成,并导致网络选择性、扩大性增强,网络持续性减弱;政治身份的向上流动可以导致网络总量以及邻居、同学、同乡关系增多,并导致网络同质性增强。这些发现说明,国外学者的先行理论在中国社会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认为,这是由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的血缘、地缘意识被深深内化,以及城乡社会结构的差异、社会流动的特性、人口城市化与生活城市化的不一致性等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制约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一是滞后的社会政策制约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二是家庭的经济地位、职业背景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存在明显的影响;三是学校的差别待遇影响不同类型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6.
闫伯汉 《社会》2017,37(4):59-89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以阶层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农民工流动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拥有比留守儿童更高的认知水平,流动儿童相对较好的家庭背景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乡城迁移中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转校"等机制得到促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认知劣势与父母外出工作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主要归因于家庭贫乏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子女数较多的家庭结构、较低的学前教育接受率或就读学校质量的低下。但是,流动儿童的认知水平整体上仍低于城市儿童,其认知发展仍然受到自身社会阶层条件和境遇的深刻限制,"流动"所带来的各类"认知收益"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流动与政治信任:基于CGSS2006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智明 《社会》2013,33(4):35-59
本文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流动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并给他们带来改善生活的希望。人们所经历的向上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以及对向上流动的感知与预期都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政治信任。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向上流动的经历与期望有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8.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本研究运用校园抗逆力理论,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开展六节抗逆力干预主题的小组活动,试图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并探讨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广州市白云区农民工子弟小学中的流动儿童被随机分配进入活动组和对照组,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参加了本活动.参加小组活动的流动儿童填写了基线问卷、后测以及4个月后的跟踪问卷,以测量参加活动儿童的抗逆力、社会排斥感、积极情绪水平、新冠恐惧水平以及消极情绪水平在活动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共有68名学生完成了活动以及所有测试(年龄8到11周岁,M=9.29,SD=0.79;干预组为29人,对照组为39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疫情下的抗逆力小组改善了活动组的抗逆力水平[组间主效应:F(1,66)=8.31,p=.01,η=0.11]、提升了积极情绪[组间主效应:F(1,66)=6.51,p=.01,η=0.09]、减少了社会排斥感[组间主效应:F(1,66)=4.04,p=.05,η=0.06]以及减少了新冠恐惧水平[组间主效应:F(1,66)=4.74,p=.03,η=0.07].活动组和对照组在消极情绪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活动干预效果可能受到疫情变化以及学校教学周期的影响.抗逆力提升小组工作是一种有效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校园环境抗逆力干预活动对流动儿童的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煜 《社会》2009,29(6):60-84
本文在疏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分析有所启发。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本文提出三种理想类型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分别是(1)依据绩效原则的自由竞争模式,其特征是流动机会按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对应于完全市场制度的社会;(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是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的地位获得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3) 国家庇护流动模式,其特征是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或被剥夺应有的机会。文章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流动模式的转变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海存福 《社科纵横》2008,23(3):141-142
本文指出,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在于广大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教育工作者科学的儿童教育观的缺失和错位.文章阐述了卢梭的儿童观,特别是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即在儿童教育设计及指导儿童的教育生活方面,要充分认识儿童"天性",要以儿童的视角和发展需要来设计儿童教育,以儿童发展的观念、因材施教、因性施教的观念来实施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