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夏敏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2):33-37
古代文人墨客,大都有一种“月亮情结”。可以说,那一轮千秋明月照彻了诗坛古今,与中国古代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多元化,与《诗经》六义一脉相承,极大地拓宽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境界,也丰富了诗词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2.
牛明明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73-75,83
意象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月亮情结在中国文学和民俗中普遍存在.且在华夏民族心理中被一贯认同。月亮意象在古典诗歌中表现为乡思、别离、隐逸、幽怨、闲愁、相思等六种主要类型。探讨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也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3.
月亮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由于诗人的情感观照,使月亮意象承载了多元而丰富的象征含义,从而也使月亮意象在涛词意境的构造上显得美丽而忧伤。 相似文献
4.
李春风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54-56
在劳伦斯的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月亮是美好的大自然代表;是美丽、高贵的女性象征,能很好地表现出劳伦斯式的主题--性爱主题;最重要的,它是女权主义胜利的象征.从他的几部作品来探索月亮的意象以及其所反映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陈瑞婷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1,(5)
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明月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他们将月融于人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使月与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不同的文人,不同的心境,各有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意象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以唐宋诗词为例,分析月亮意象的情感内涵和深沉内涵。 相似文献
6.
李春风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4-56
在劳伦斯的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月亮是美好的大自然代表;是美丽、高贵的女性象征,能很好地表现出劳伦斯式的主题——性爱主题;最重要的,它是女权主义胜利的象征。从他的几部作品来探索月亮的意象以及其所反映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朱昌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22-122
月亮宁静澄澈晶莹淡泊,是古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咏月诗占有独特的地位。古人笔下月亮的别称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 相似文献
8.
王莹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6):29-33
张爱玲的文字是意象式文字 ,她擅用华美凄艳的古典意象构筑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域”。本文抽取其中的月亮、镜子、绣花鞋三个意象为代表 ,分析意象在张氏作品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形成其艺术成就的突出贡献。在这些古典味极浓的意象中 ,蕴含着一个现代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从原型理论看中国月亮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型是人类认识和范畴化客观世界的认知参照点,而意象是原型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现以中国古典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语义范畴现对中国月亮意象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中国月亮意象的原型是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神话中蕴涵的永恒精神;中国月亮意象具有体验性、文化依赖性、多样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略论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性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桂金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从中国古代诗论与美学立论中,就古典诗词的象征性意象作了有益的探求,提出象征性意象是暗示理性、情志的具象载体,阐述了意象比喻的两种艺术形式,象征性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美学特征。又举三首咏蝉诗分析比较,论证象征性意象有着无限宽广的创造天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语言结构的理论研究,在语言部门划分中,"语音、词汇、语法"是必须的,"语义、文字、语用(修辞)"是可以选择的.研究语言功能的音位学得到重视和推广.在切分单位中,对仅仅作为视觉形式的"字"和形式结合内容的"词"的区分越来越明确,词意识和词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句子语法结构的形式和内容的描写与解释越来越细致、深刻.对语言结构在使用中的动态观察和分析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12.
近世以来,受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些弱势群体,譬如妇女、老人、儿童、平民、商人、手工业者等逐渐受到史家的重视,对他们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儿童作为每个历史人物所必经之历史角色,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个人及社会活动中,都有着重要历史意义.20世纪以来国内对宋代儿童史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此做一整体之梳理,可以推动宋代儿童史研究的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的元好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狄宝心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78-83
元好问的诗、词、文及文学理论等,都代表了金元文学的最高成就,为研究者所注目。20世纪以来,元好问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方法、评价角度等方面综合考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初至40年代;二、50至70年代;三、80年代至今。 相似文献
14.
潘水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69-75
作为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史上一股潜在的重要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它在中国的命运大可分为译介、传播、接受、误读、尘蔽、沉寂与敞开的消长沉浮阶段。古典主义在中国20世纪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四个问题面向的现代性综观:一、古典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契机;二、学界对古典主义的偏误性解读;三、古典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合理之处;四、古典主义在中国20世纪的研究概况及尚待拓展的研究空间。通过此一论题的考察与把持,让一度被遮蔽、低视甚至隐而不显的古典主义思潮出场,为人们所知晓。 相似文献
15.
张泽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9-34
综述 2 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 ,重点介绍日本道教研究的特点 ,日本的道教研究组织及其开展的学术活动 ,并对日本道教研究的最新动态作出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的清代散文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20世纪初到1949年的初创期;二、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冷落期;三、80年代以来的繁荣期。初创期的研究以激烈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为主要特征;冷落期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而且多政治批评色彩;繁荣期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四种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5-21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纷繁复杂,主要有四种批评范式,这四种批评范式的转承过程,构成西方文学批评发展的线索.第一种范式假设文学的意义内在于文本结构中;第二种范式以文学意义产生于阅读经验为前提而展开;第三种范式认为文学的意义是读者主观的派生品;第四种范式则主张文学的意义存在于历史权力的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18.
赵静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16-21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19.
2 0世纪是汉赋分类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 ,研究成果丰硕 ,新的观点纷呈 ,经过系统的总结与梳理 ,从题材内容上把汉赋分为苑猎京都大赋、抒情言志赋、咏物赋和俗赋 ,在体裁形式上苑猎京都大赋以散体大赋为主 ,抒情言志赋包括骚体赋和散体赋两种形式 ,咏物赋以小赋为主 ,俗赋则是以口语为主的通俗小赋。 相似文献
20.
康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4):52-54
林纾的文言短篇小说别具一格。它揭露了社会黑暗 ,描绘了美好爱情 ,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欣羡之情 ,在艺术上重视虚构和想象。在林纾的创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