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伴随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强大浪潮,被清廷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大地上,也掀起了反抗清廷腐朽统治的起义风暴。白凌阿率领的由蒙、汉、回各族贫苦农牧民组成的义军是这时期东北人民反清起义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白凌阿.昭乌达盟敖汉旗人,①蒙古族。清朝政权建立后,“以蒙古部落为之(北方)屏藩”,②给予蒙古王公、贝子许多政治、经济特权。敖汉贝子的先祖因归顺努尔哈赤较早,加之后来协助清廷定鼎中原,守边有功,故极受清廷的亲重,清廷多次将王室的公主下嫁与敖汉贝子。敖汉贝子依恃清廷势力,…  相似文献   

2.
徐锡麟,字伯荪,辛亥革命烈士,民主革命先驱.1907年安庆起义失败,英勇就义.徐锡麟壮烈牺牲后,其手稿大都付之一炬,遗著、墨迹在世的实属稀珍.徐仲荪回忆清廷抄查徐氏族中徐锡麟遗物的情景时说:“家中人慑清廷之淫威,风声鹤唳,一夕数惊,遍搜箧衍,凡伯兄片纸只字皆付祖龙.手迹之在亲朋间者,亦惧瓜蔓祸及,复加穷索.从此伯兄遗墨几尽为祝融氏取去,其散落人间者盖办仅矣”(《明文偶钞》徐仲荪跋).目前所仅见的徐氏信札、临刑前的“供词”等墨迹均属行草.《明文偶钞》系徐锡麟早年恭录之文,行楷细书,苍劲挺拔,字体与目前所见有很大不同.据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认为,《明文偶钞》手迹在当前尚属首见.  相似文献   

3.
试析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宋元明清的统治者为了有效地治理苗疆,都在湘西苗区以不同的形式实行过屯田,其中,以清朝傅鼐在湘西苗区的屯田实行得最坚决,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爆发于湘黔边境的乾嘉苗民大起义,虽然最后被清王朝残酷镇压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满汉地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在湘西苗疆的反动统治,使清廷上下大为震惊,一时“剿苗”,“抚苗”,“治苗”之类的言论层出不穷.直接参加镇压乾嘉苗民起义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严如煜在其所著《苗防备览》中向清统治者献策说:“夫以守为攻,莫如筑堡;以农为兵,莫如开屯,  相似文献   

4.
新军第九镇起义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昌起义后 ,南京成为清廷残留在长江南岸的最后一个反动堡垒。清廷对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新军第九镇严加防范 ,并迫使其撤出南京。错失时机之后 ,新军第九镇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弹药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仓促起义 ,从而招致失败。  相似文献   

5.
安徽辛亥的特点大要有三 :一、革命活动起步较早 ,宣布独立则较晚。1 90 0年 ,不少安徽志士参加了自立军大通起义 ,1 90 3年起革命党在安徽新军中活动 ,1 90 7年有巡警学堂起义 ,翌年新军起义 ,是首次新军起义。安徽光复却较晚 ,在全国 1 5个独立省区中排第 1 3。二、安徽独立受外部影响特别大。武昌起义后 ,安徽迟迟不能宣布独立 ,在外来影响下 ,安徽咨议局方决定宣布独立 ,而皖抚朱家宝则遵从袁世凯决定反正 ,以便继续执掌安徽大权。三、安徽独立后一个月内 ,先后 5人 6次掌过安徽都督印 ,政府有七届之多 ,为他省所无。同时省内各军政分府各行其是 ,大通军政分府的黎宗岳更想袭取安庆 ,自任安徽都督。推原其故 ,首先是 1 90 8年安庆起义使安徽革命力量丧失殆尽 ,以至革命高潮来临 ,安徽革命党无力成事。其次安徽经济相对落后 ,资产阶级立宪派未形成气候 ,未能像江、浙等省立宪派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6.
1910年庚戌起义是清末广东政府所面临的重大政治、军事危机,通览此次起义,虽一起一蹶,不过仅止于三二日,然清廷广东当局在危机应对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一、起义前的政府失策:募兵仓促,未曾严格遵循“募兵制略”方案;革命党人充斥于军事学堂和新军营中,政府对新军控制力被削弱;军队军纪不严、防务疏散;未能惩毖安徽新军起义教训;对新军思想失控,未能正确引导兵士的演讲集会。二、应对起义时的失误:新军核心领导临阵弃营,新军指挥失灵;未能尽缴新军各营弹械;旗兵仇汉、总督猜忌,激化新军士兵情绪;起义爆发后警吏之敷衍。三、善后措施之不足:降兵不辨良莠一律遣散,引起舆论诟病;对善后之防营军队缺乏约束。  相似文献   

7.
《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廷在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一部临时性质的宪法大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缺少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历史比较和宪法功能的角度,分析它所蕴含的诸多英国宪政特征。  相似文献   

8.
林爽文领导的天地会起义是清代台湾地区继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事件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农民反清运动。起义之后 ,清廷重新审视以前的治台政策 ,吸取教训 ,加大了对台湾的管辖与治理。本文探讨了清廷在平台后的善后措施 ,即新的治台政策 ,认为清廷初期的治台政策带有明显的防范色彩 ,而在乾隆年间 ,随着台湾地区开发的深入 ,社会矛盾的加剧 ,清廷逐渐意识到了治乱和稳定海疆的同样重要 ,开始加强对台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清前期的领照渡台制度,初期仅以防止"奸民"渡台为目的,家眷渡台可能还未被严厉禁止.康熙五十年前后,由于担心渡台人口增长过快,提出限制"无产业无家室"的单身民人渡台,清廷对于领照开始有更明确要求.雍正二年前后开始严格禁止偷渡,领照内容更加细化.此后直到乾隆五十三年几乎禁止新的民人渡台.清廷严禁民人渡台的原因,一是担心台湾人口超过其所能承受的限度;二是怀疑冒险渡台的闽粤穷苦民人品行非良,人数过多将致"无穷之害".朱一贵起义更加重这一判断.林爽文起义被镇压后,福康安等人的实地调查让清廷比较客观地认识台湾与民人渡台问题,重新允许单身无业民人渡台,并允许搬眷.至此,领照渡台制度的内容基本稳定下来,直到牡丹社事件后被放弃.  相似文献   

10.
董福祥(1839—1908),字星五,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人,清末将领,官至甘肃提督。他由一个农民起义首领蜕变并被擢升为清廷武将大员,结局又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近代历史人物。其一生前后经历较为复杂,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罪过,也有收复新疆领地,抗击外国入侵的功绩。作为左宗棠西征部队的一支,他参加了1876年收复新疆北路之战,18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