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翻译工作是把由一种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意义)用另一种语文表达出来的活动。藏族人民一向非常重视翻译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极其崇高而庄严的神圣事业。藏族人民历来十分崇敬从事翻译工作的译师(也作翻译家),称其为“罗匝哇”(梵语借词),也称其为“该尼玛哇”()或“该尼巴”(),还形象地称其为“世间眼”(),甚至把译师与三怙主、三尊并列看待。  相似文献   

2.
藏族     
藏族藏族人口约460万,主要分布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名山大川纵横排列,长江,黄河发源于此。藏族自称“博巴”。历史上人们曾对藏族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唐宋称“吐蕃”,元代称“吐蕃”,“西蕃”,明代称“西蕃”,清初称“图伯特”、“唐古特”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藏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正是如此,尽管在旧社会,藏族劳动人民处于三大领主的统治之下,使劳动人民处于痛苦的深渊。但是,越是这样,他们越想往自由幸福的生活,而爱情故事便是他们这种理想和愿望的自然流露,也是藏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营养之一。它深深植根于藏族劳动人民之中,生动地表现了过去藏族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等方面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虽然它表现的是藏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但也表达了广大藏族人民共同的意愿,为广大藏族人民所深深喜爱和广为流传;它形象地启示人们,不知道藏族劳动人民被奴役的苦难深  相似文献   

4.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数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忠雄 《中国藏学》2008,(2):109-112
藏族传统文化分为五大明与五小明,绘画是五大明之工艺学的一个分支,天文历算就是五小明之星象学.在藏传佛教绘画和天文历算学中具有现代数学的思想,如黄金比例、透视原理、集合与对应思想等等,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玉树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原上藏族人民一种特有的牲畜。它那高大的身驱、长长的披毛和弯曲而对称的犄角,看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它是一种既供役用,又供食用的驯服家畜。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素有“牦牛的故乡”之称。这里的牦牛,适应性强,蹄大坚实而耐磨,善走高险路,具有较强的运输能力,还可以拉犁犁地,是目前高原上尚不可缺少的生产工具。一头犍牦牛可驮70——80公斤重的东西,翻山越岭,日  相似文献   

6.
藏族传统文化分为大五明和小五明。小五明之一是“孜”即“算明”或“算学’。算学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天文历算,另一个是人世间预测算。算学是在藏族原有各种文化基础上又吸收汉族地区传入和印度传入的有关文化而形成。在形成其完整独立的体系中,曾接受黄河流域古文化的深刻熏陶。与此同时,它也曾先后接受西亚、南亚、东南亚诸地有关这一文化的影响。要指出的是,由于佛教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生根,所以印度的《时轮历》对藏族算学的影响也是很深的。  相似文献   

7.
论藏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一、古代藏族族源桂·勋努伯(1392—1481)著《青史》载:“西绕郭恰大师云,‘吐蕃与印度相仿,自上古庄劫疆域初开、生灵有之。此见与教与理不悖。且释尊尚未诞生的争劫之初,嘉桑五子(sky seng bu lnga)挥师全歼师旅十八,(一云十二)。茹巴德(ru ba te)王兵败,率众着女装逃至雪域,繁衍生息终成吐蕃’。古籍载此域初称布杰(Pu rgyal),后称吐蕃,与西绕郭恰大师之见吻合”。以上所引系藏族史家之一种特殊的见解。这种见解反映了将藏民族的起源上溯印度的观点。就其原因,是因为藏族佛教徒大学者们依据佛教来自印  相似文献   

8.
藏族天文历法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悠久的藏族历史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就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以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为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藏族的天文历法在祖国丰富多采的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藏族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经验总结,是古代藏族天文工作者经过辛勤劳动,在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宝贵结晶。千百年来,对于藏族地区农牧业的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这里是青藏高原妩媚转身时最婀娜多姿的山水曲线,是古老藏族千年历史中最圣洁神秘的心灵净土,是东女古国在万里迁徙下最钟情的沃野桃源。这里就是素有“嘉绒故土·中国雪梨之乡”之称的金川——旅游胜地阿坝州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0.
比较全面、基本可靠地反映青海藏族人口的文献记载始于清王朝雍正三年,即和硕特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定之后,青海藏族完全纳入清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之时。然而,当时青海藏族居地辽阔,归辖不一,族口之载,零乱错讹。鉴于今日研史修志者不便利用,故撰文考察,以明详实。 一、沿革与分布 今青海省行政区域内的藏族,在雍正三年被分别划定在四大地块内,历史文献称之为“西宁番族”,“河南番族”、“塞外贡马番族”和“郭罗克番族”。  相似文献   

11.
在藏族的历史典籍中,“霍尔”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民族称谓,但是,不同历史时期所指的民族就有所不同。“霍尔”在汉籍中译作“霍耳”、“互人”、‘猢”等。那么,“霍尔”究竟是指什么民族呢?对此,国内外专家都有考证。有不少学者认为藏籍中之是“胡”的直接音译。例如,任乃强先生说:“Hor恰是汉语胡字之音,今藏族称蒙古人为索波,称其他北方民族皆曰胡刚‘。「苏」罗列赫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西藏的‘伙尔’(Hor)一称就是汉文胡的直接音译。这一名称是汉族对伊朗和突厥——蒙古种族中亚部落的通称”。“我国从事文化人类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甘南藏区人们称尼姑为“觉姆”(jo—mo),其意为“佛母”,她们被视为人世间之“卓玛”(sgrol—ma),“卓玛”在藏语中意为“仙女”,也称“度母”,度母乃藏族崇拜之女神,她实为观音菩萨之化身;传说: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解救众生苦难之菩提善心,她在拯救解脱众生苦难时,可随时应机以种种化身出现,然而,人世间苦难众生太多,他觉得自身力量单薄,于是使展应身法相,将自己变为11面、32面,最后变化成千首千眼,但仍解救不了世间众生之苦难,观音菩萨悲伤的流泪了,结果她流出的泪水,左泪珠化成了“白度母”(sgrol dkar),右泪珠化为绿度母(sgrol ijang),借以辅佐她解救众生(特别是世间苦难最深的妇女们)脱离苦海……。正因为觉姆们被视为人世间之“卓玛”,所以,她们在蒙藏社会中颇受人们之尊崇。  相似文献   

13.
茶,是牧区生活必需品,藏族群众对茶的需要甚至赛过糌粑,一天也离不了。“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这古老的藏谣唱出了茶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旧时代的漫长岁月里,茶成为统治阶级通过不等价交换,对藏民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物资。被称作“杀人魔王”的清朝驻藏大臣赵尔丰,甚至明文颁布“金沙江以西,唐古拉山以南不许种茶”的禁令,藏族人民喝茶之难,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4.
远古时代的藏族人民是没有机械时钟的,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随太阳的升落来安排生产和生活,逐渐地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日”的概念。藏族劳动人民根据天色的阴暗和太阳在天空的视位置,逐步摸索出每天时刻的划分,并且发明了各种观测时间的仪器。  相似文献   

15.
一藏族人民居住在雪山环绕的青藏高原,冰峰雪岭,高耸入云,既雄伟壮阔,又苍茫荒凉;既富饶美丽,又贫穷落后。这里平均海拔在4千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藏族人民把这片土地称之为“雪域之邦”。这是与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同的特殊的疆域,其面积为2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长江、黄河,就发源于此。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用  相似文献   

16.
藏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独具风格的民族戏剧之一,它产生于藏族人民生活之中,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藏戏的剧本、舞蹈、唱腔、服装和面具等各方面来看,是在藏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喇嘛玛尼”)和宗教仪式的酬鬼娱神等各类  相似文献   

17.
藏族格言诗—“勒谐”〈legs bshad〉,是僧侣学者们向广大藏族僧侣人民灌输抽象的哲理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字表现体式,这种体式既不能是滔滔讲道的长篇散文,也不能是枯燥说教的刻板偈语。短小生动的谐体民歌体式,紧密配合哲理为中心的内容,使“勒谐”这种文字体式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于世。自公元十三世纪初《萨迦格言》问世之后,写作格言在藏族学者中蔚然成风。格言  相似文献   

18.
十四浑,弹指一挥间,太多的往事已成过眼烟云。但岳阳人民对自己精心培育的1030名西藏学子却仍然觉得那么亲切,那么让人牵肠挂肚。在岳阳的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藏族师生天大享受着岳阳市一中领导和师生的爱,时时拥有着岳阳人民的情。正如藏族学生的父母特地从西藏送给岳阳市一中的一面锦旗上所写的“情似洞庭水,同育雪域花”。这十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是岳阳人民培养“雪域”之花的真实写照,蕴藏着岳阳人民对藏族学生的培育之情。1985年金秋时节,岳阳市一中开办了西藏班,在一片鞭炮和锣鼓声中迎来了第一批来自世界屋脊的50名藏族学生…  相似文献   

19.
四川藏族地区土司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政治制度。四川藏族地区在元、明、清时期曾比较普遍地设置了土司,清代以后尽管多次推行“改土归流”,而多数土司却未能废掉,成为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保存土司较多的地区。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材料,对四川藏族地区土司的设置,封建王朝和诸土司的关系、土司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作一个粗浅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石硕 《中国藏学》2023,(1):35-42+211-212
在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交界的四川省天全县,有着一所誉满青藏高原东部的中医医院,老院长陈怀炯是一位有着“大医”情怀的名医,被尊称为“大先生”,藏族民众则亲切地称他是“不穿袈裟的活佛”。他领导的天全县中医院以“技术好、费用低、服务好”深得藏族民众青睐,成为融通汉藏人心的榜样。文章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大先生”及天全中医院善待藏族患者及陪护家人的种种举措、理念进行了梳理挖掘,并以此为案例,对汉藏交往的经验、特点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大先生”和天全中医院之所以深受藏族民众的认同与爱戴,成为融通汉藏民心的典范,一是秉持“大医”精神,“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二是对藏族群众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包容;三是以“共享”来融通汉藏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