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二旺 《南都学坛》2010,30(3):44-46
中国古代的心丧有两个渊源,即商代高宗谅闇之制以及孔子弟子为其师心丧三年。两汉三国时期,由个人缘情自发实行的为师心丧,其范围已经扩大到为轻服的亲属行心丧三年之礼。至西晋武帝亲行心丧,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皇朝的正规礼仪。魏晋南北朝时期,心丧在服丧对象、丧期、丧服、丧仪等方面都有特定的内容,故可视为一种丧礼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认为元杂剧的鬼魂戏主要分为祭奠神明剧、祭奠亡人剧、祭奠冤魂剧三种.元代鬼魂戏反映了元人的祭祀习俗,并体现了元人的偶象崇拜、鬼魂崇拜及儒、道、佛的思想在元人祭祀礼仪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育是人类种的繁衍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纷繁复杂的诞生礼仪,整个礼仪规范是男女有别文化的体现。本文试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诞生礼仪中性别差异的探讨,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加强礼仪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对礼仪教育的忽视导致社会公德失范,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同时也危及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从认识上澄清和端正一些陈旧的看法;在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提升其内在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创设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建立一套礼仪规范;建立一套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俗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人生礼仪、年节风俗、社会礼俗、民风习俗、民间谚语等,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一种。丧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陕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6.
略论汉代的三年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年丧始于商周,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很少有人实行。汉文帝临终时曾制短丧诏,但自武帝时即有服三年丧的记载,到西汉后期服三年丧的渐多,东汉遂成风气。汉代统治者对于三年丧的政策诏令虽有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却是持支持、鼓励的态度,甚至带头服三年丧。盖因汉代盛行经学,而东汉统治者又特别提倡名教礼法使然。  相似文献   

7.
“三年之丧”的古礼在汉晋之间曾发生过较大变化。在汉代,由于统治者需要,“三年之丧”发展成为“以日易月”。到了两晋时期,服丧形式又从“以日易月”发展成为“諒誾终制,心丧三年”。这种变化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的诞生礼和丧葬礼邢莉人有男有女,有生有死,蒙古族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从人的生与死开始的。本文谈谈蒙古族的诞生礼和丧葬礼。一、求子方式和诞生礼仪生育信仰和性文化是关系到人类自身繁衍和生存的基石。蒙古族对生育的关注和思考不仅反映在古老的神话里,而且反映...  相似文献   

9.
鬼魂形象是人类艺术创作中一种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它广泛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也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通过对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中的鬼魂形象表现模式的具体解析与比较,发掘鬼魂形象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死亡认知是人类死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息息相关.丧葬仪式不仅仅只是一种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作为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道程序,它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对自身生命认识的最后沉淀.该文以盘县羊场布依族“非正常死亡者”的丧祭仪式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阐述该仪式所体现出的人们原始的生死观以及“非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仪式”在社会秩序的强调和整合上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强丧祭之礼具有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最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2.
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厚葬与薄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魏晋时期厚葬的成因有经济、认识、道德伦理、统治者提倡等等,归根结底还在于统治阶级选择丧葬制度的着眼点在于能不能维护其政权的稳定性,厚葬、薄葬都在其次。该时期的厚葬特点一是长丧久葬,二是事死如事生,后者具体表现是大、多、广。汉文帝“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诏令确实实行过,但并未全面提出“禁厚葬”的措施,薄葬的局限性很大,尤其是开创了“凿山为穴”的新葬制。魏晋的薄葬特点是短丧、不封不树、明器减少。局限性是薄葬区域性强、阶段性突出、新葬制的出现。因此,厚葬始终是汉晋时期丧葬活动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蒙元时期宴礼错综复杂,元朝建立后虽采择宋金遗制、参酌国俗制定了一套宴仪,但蒙古人饮宴仍多按旧俗。宴礼较前代颇具特色,其中后妃多参与并主办多种宫廷宴会,考察后妃在宴会中的礼仪,对我们了解蒙元后妃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有一定的价值,且能再现蒙元宴礼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丧礼是我国古代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可卿之丧”的礼仪描写内容非常丰富,但情节却前矛后盾,曹雪芹由此展示了贾珍的人物性格,进一步揭露封建世袭子弟的丑陋嘴脸。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描述的大显鬼魂形象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以形与神的二元结构生命观为基础的。人类对死亡既恐惧又希望死者继续活着的双重心理使一部分作品把死亡与鬼魂描写得阴森恐怖,又使部分作品把人物死后的生活描画得活灵活现。生与死在时间上的延续被转化为人间与冥间在空间上的旅行。因此,在许多重要作品中,死亡过程不再意味着生命的完结,而是一种象征:或者是摆脱现实羁绊、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或者象征着人性的净化和升华,类似于某些民族风俗中的成年礼。一些鬼魂形象具有比现实中的人更高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聘使往来一直未断,并且在不断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交聘礼仪。如:使节携带什么形式的外交文书;进入对方境内,接、送伴使按何种礼仪接伴和送伴;到达对方京城,馆伴使按何种礼仪陪伴;以及如何设宴、巡游、用乐、朝见、进国书和对方皇帝如何接受国书等,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甚至于使节的立、坐位置,都有严格要求.本文不想对宋金交聘礼仪做全面探讨,仅就宋金关于外交文书和接受外交文书礼仪的斗争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7.
礼仪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渊薮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因其发端久远、内涵丰富、影响深广,备受今人重视和探究。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将中华礼仪的发萌时间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同时对原始鸿蒙时期的礼仪文化形态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从而证明,中华礼仪从萌芽起便开始浸润整个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历程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文明礼仪究竟起源于何时? 这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因为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的漫长发展史上,人类礼仪活动的状况是难以具体而确切地了解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从考古学的发现,人类学的研究和对现存原始部落的生产、生活、艺术、宗教和相互交往活动的考查中,对人类礼仪活动的起源作出大体准确而有一定说服力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种生活,研究人的历史一定要关注人的生活、饮食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这是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藉以对一个时代作评价的重要视角。研究宋代百姓日常生活主要包括餐制、饮食方式、饮食礼仪等内容,它是社会饮食习俗的一部分。在展现宋代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阐述公众的饮食礼仪和规范的同时,结合相关典籍史料,探讨宋代城市的公众饮食制度的缘起、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思南县天桥乡地处思南与印江的交接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风极为淳朴,尤其是该区域内的闹丧习俗,其主要程式极具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通过区域内闹丧习俗的调查研究,不仅为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提供原生态元素,而且也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