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一句,今中学课本将该句中的“奏瑟”解释为“弹瑟”,窃以为不妥.“奏”可作“弹奏”解,然而,它在秦汉以前的古书中却往往是泛指弹奏各类乐器.例如:(1)既备乃奏,萧管备举.(《诗·周颂·有瞽)》(按:《郑笺》曰:“乃奏,谓乐作也.”)(2)鼓吹歌舞,悉奏众乐.(《汉书·霍光传》)至于它可以专指弹奏某一种具体的乐器,那一般已是秦汉以后的事了.“弹瑟”这一动作行为在秦汉以前一般是用“鼓瑟”来表示的,下文的赵王鼓瑟”、“令赵王鼓瑟”即可证明.他例如: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注解中,释“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为“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啊”。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何以见之?“胥怨者民也”下面紧接着的一句为“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按照课文注释,三句连起来应译为: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而不仅仅是朝廷中的士大夫。这种译法是不妥的。试想,不仅仅是朝廷中的士大夫,意思就是说怨恨迁都的,也有朝廷士大夫,只是不限于他们罢了。而前面已说“都是老百姓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当时怨恨迁都的力量,主要来自贵族方面。而“百姓”的概念,在战国以前乃指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用到数字时,有的是表示它的实际数值,但有的并不表示它的实际数值,而只是笼统地表示“很多”或“较少”的意思。这种用法我们称之为“虚数”。《木兰诗》“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中的“十”和“十二”,就是这样的虚数。这里说“十年”也罢,“十二年”也好,同样只是为了说明木兰从军时间长达十多年之久罢了。可是根据这首诗在形式上的要求,这两处都必须是五字句。如说“壮士十二年归”,岂不成了六字句?或说“同行十年”,便成四字句了。毛泽东同志的词《沁园春·雪》中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的“千里”和“万里”也都是指“北国”说的。但是,并不是  相似文献   

4.
《孙子》有这样两个句段: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重点号引者加)——《孙子·计》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孙子·虚实》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五回中冠于《红楼梦》十二曲之首的是[红楼梦引子],全文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月,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其中“怀金悼玉”句,蔡义江先生释为:“‘金’指代薛宝钗;‘玉’指代林黛玉。以薛林为代表,实际上把‘薄命司’的女儿都包括在内.曲子的作者说他怀念存者,伤悼死者,故演出此《红楼梦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诗经·召南·行露》三章,首章三句,后两章各六句,这不符合风诗章句整齐的特点。在现存的一百六十篇风诗中,章句不整齐者中有九篇,我认为都是由错简、脱句、传抄失误造成的。因为风诗都入乐,分章是为了反复歌唱,各章的句数应该相等。据此,《行露》的首章原来应该为六句,可能缺第一句和第五、六句。疑缺之处,以“□”代之,试拟原诗章句如下:  相似文献   

7.
争《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有两个“争”字值得注意: 1.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 2.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这两处“争”,显然不能用现代汉语中“争”的词义“力求得到;争执,争论”来解释。对于前一句中的“不争”,课本注释是“不要紧”,这样释义当然不错。但是学生并不能通过这个注释去正确理解后一句中的“争”字。因此有必要把两个句例联系起来,弄清其中“争”的词义。实际上,这两处“争”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在乎,计较”的意思。“不争”即“不在乎”,也就是“不要紧”;“何争”即“何在乎”。  相似文献   

8.
一、释义 八关斋,佛教在家信徒所持斋名,全称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八斋戒、八支斋,亦单名八斋。内容有八:(1)不杀生;(2)不贪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华?璎珞,香熏涂身,/不听不习歌舞戏乐;(7)不于高好床卧;(8)不非时食(过日中后不复食)。现存有四种八关斋经,依年代先后,分别是:《佛说斋经》(三国吴时支谦译)、《中阿含经持斋经》(东晋僧伽提婆译)、《优陂夷堕合迦经》(失译人名,《大正藏》附  相似文献   

9.
在茅盾整个创作生涯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的《野蔷薇》中的五个短篇(分别是《创造》、《一个女性》、《诗与散文》、《昙》及《自杀》)集中描写了闺房琐事和男女恋情,袒露了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修养的年轻女性的情感世界。这在一贯注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茅盾那里,是否意味着创作上的某种逆转?如果是这样,背景淡化了的女子自我世界,在他整个创作中,为何仅是这五个短篇?这是不是茅盾创作上某种迷途的表现?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五个短篇反映的问题,在今天看起来,为什么会有那么深刻的时代的代表性和批判性?对于这个问题,评论者的意见是很不相同的,甚至是有较大出入的:有的根据作者自己的“恋爱外衣”说,发掘其中的“政治寓意”——“历史事件的实录”,归纳到“表现革命时代里的社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第五册知识短文“多重复句”几经修改,但还有不太严密的地方.为了更准确的理解,就其不妥之处作如下浅析.教材以例句(3)为依据,说:“例(3)的情况不同,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又都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这样,整个句子在意义上就包含了两种逻辑关系,在结构上形成了两个层次,一层套一层.这样的复句叫做多重复句.”这两句话有两个疑点,容易造成错觉.“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又都是表示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11.
拉多(Robert Lado)在《跨越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学习外语之难易,关键在于把本族语和外语进行比较。”本文试就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作一探讨。一、英汉被动句的特征英语和汉语都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尽管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概念的手段不完全相同,但存在于这两种语言中的这一语法现象却是基本一致的。人们一般都认为: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承  相似文献   

12.
上古汉语中的“可”“可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中,“可”和“可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二者的词汇意义相似,都表示可能、许可、乐意、应该等义,但语法特点不尽相同。分析研究其异同,对阅读古书,正确理解古文是有益的。一、可“可”字,《说文》“肯也”,《广韵》“许可也”,《韵会》“可者,否之对”……这是它的词汇意义。那么语法特点怎样呢?从它在句中的作用看,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也可以组成词组作句子成分。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主要有: A.作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3.
虚词“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用在句中表示顿宕的语气,二是用在句尾表示论断的语气。如《论语·子罕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战?不多也。”前一个“也”字用在句中,顿宕一下语气以引出谓语;后一个“也”字用在句尾,表示说话人对所陈述事情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14.
0.1 双宾语句指述语后带有两个宾语的句子。其靠近述语的为近宾语,远离述语的为远宾语。如果用V表示述语,O_1表示近宾语,O_2表示远宾语,其句式可归纳为“V+O_1+O_2”。如: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史·廉蔺传》)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左·襄十四年》)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宣二年》)  相似文献   

15.
《左传·子鱼论战》有这样几句: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在发行量较大,影响不小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余在春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把这几句译为: 子鱼说:“你还不懂得打仗。强大敌方的兵士,处在不利的地形,又还没有摆好阵势,这正是老天帮助咱们呀!” 从上面的译文看来,余先生把“天”释为“老天”,我对此却不敢苟同。“天”字固然有“老天”、“天意”之意,但在这里以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语法一向都把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当作句子成分来对待的,比如50年代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有六大成分之说。 我们觉得,把它们统称之为“结构成分”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结构成分”既可用来表示短语中的成分,又可以用来表示合成词内的成分,扩展开来,是不是也可适用于复句,甚至句群内的结构单位呢?恐怕也未必不可以。比如吴启主、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就有主句、谓句、补句、衬句等等的称说。如果真能这样把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称谓统一起来,汉语各级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17.
课文伯杨礼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一这浪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时’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这个句子的后半句“若不是…··便确是……”由一个复句组成,这个复句在师生中颇多争议,“假设”和“选择’两种意见互不相让。各自的根据,无非是关联词语。持“选择”者,认为句中有“不是……便是…··”;持“假设”者,认为句中有“若…··‘·便……”,并且拿出《中学语文》杂志(87’3)上的《初三语文基础及能力测试》,作性证。毫无疑问,在复句中,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18.
1、本文所谈的“无论p,都q”句式,指的是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里的一种句式。用“无论……都”构成的单句,如“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对“无论p,都q”句式,有的语法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注)这一表述给我们带来了如下两个困难。 (1)这一表述的前面说“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又说“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任何条件”是从哪里来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呢,是外加的呢,还是由偏句提供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那是不可能的;是外加的,那是不存在的;它只能由偏句来提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偏句不排除一切条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9.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必不得已而去”中“而”字,高等师范院校协编教材《古代汉语》(下册、17页)的解释是:“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对于这种解释,我持有异议,现提出来,以求教于众。 根据上文可知,子贡是在孔子提出三种治政方法后,以假设语气提问的。即是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是一个假设疑问句。倘若把“而”译作假设连词“如果”,那么,“而”应管全句。事实上,“而”表假设关系,是管不住状语“不得已”的。其次,古汉语中,“而”表假设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打开《高山下的花环》后,就见到作者在题目下面有这样一句题记:“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位诗人,曾写过这样一句不朽的诗——‘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诗就是作品的核心.《花环》的作者在作品里塑造了一群“位卑者”的形象.他们外表极其普通、平凡,而内心非常崇高、美好.就是这一群“位卑者”,他们为国、为民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切,把“忧国”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时刻不忘为国尽责,为民尽情,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