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从投身革命起就确立了反帝爱国的基本立场,并提出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具体主张和措施.同盟会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妥协倾向自有其复杂的原因,应作具体分析,不能因此而否定孙中山的反帝立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首先是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排满只是手段,反帝才是目的.排满和反帝是孙中山"振兴中华"革命途程中两个并不矛盾的阶段性任务和策略性步骤.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家以及一大批富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为教育民众、唤起民众、发动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运用史学这一有力武器,以革命“排满”、反帝爱国为宗旨,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例证,大力宣传民族革命主张,大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这种对国民广泛进行的历史教育,为开启民智、鼓舞民气,促进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因此,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在反帝这个根本问题上,蔡元培先生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一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基本思想是反帝爱国,并有其自己的特色。首先,他高举反帝爱国的旗帜始终如一,坚持不懈。  相似文献   

4.
徐锡麟(1873—1907年),字伯荪,浙江绍兴东浦人,光复会主要负责人之一,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由地主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家庭,秉性刚毅倔强,从小读书,聪明好学,尤善天文、数学,更重武术,……二十一岁为诸生,一九○一年受聘于绍兴府学堂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过去,人们在评述徐锡麟历史功绩时,往往侧重于他的“排满革命”思想及其  相似文献   

5.
徐锡麟(1873—1907年)是辛亥革命的志士,其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大约在1903—1904年前后。在此之前,徐锡麟的政治思想倾向即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倾向是什么?他的反清革命思想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我们认为,徐锡麟是一个勤于读书,颇能思想的人,早在青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好学深思的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他的思想处于不断变化,丰富的过程中。但其基本思想倾向的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他从书斋走向社会,开始关心国家的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孙中山等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他们的政治思想中,民族革命包含反清、反帝两个方面。爱国救国,必须反清、反帝。反帝爱国是先进的中国人走上革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反帝爱国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对影响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内在因素——反帝爱国思想,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分析;认为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导致的民族危机而引起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能不断用新的进步思想,来修改、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反帝爱国思想乃其内在因素,十月革命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乃其重要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革命党之大文豪,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反封建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等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对当时处于迷惘状态的人民起到指导作用,但他的思想也存在着弱点和缺陷,曾一度徘徊于改良思想的边缘,并作出了一定的实际行动。其改良思想不是他一时之想,而是由于长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反封建反清方面,他不愿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对清政府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反帝方面,他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认识不清,对反帝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认识不足;对革命问题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破绽;最后由于对留日学生的失望之情,促成陈天华改良思想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民主主义革命家。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矛盾发展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格。但孙中山通过他的革命实践,在矛盾的斗争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不断发展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他丢掉了对帝国主义某些幻想,公开高举反帝大旗,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斗争。他坚信中国人民能够通过自己的斗争,实现民族的独立解放;也能同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伟大的贡献。他的爱国反帝思想,至今对于我们还有许多教益。总结和研究孙中山的反帝思想,对于当前反帝、反霸斗争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就孙中山的反帝思想,粗谈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杨毓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宣传家.<神州日报>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同盟会在国内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言论机关.杨毓麟任<神州日报>总主笔期间,大量撰文,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痛陈民族危机形势,号召国人奋起反帝;宣传"排满革命",揭露清政府政治黑暗,官吏贪鄙残忍;痛斥清政府"预备立宪",揭穿其虚伪本质和荒诞措施.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实践性.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  相似文献   

11.
陶成章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江浙地区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长期以来 ,学界对他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初步探讨了陶成章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形成 ,并分析了其核心内容 :反满思想与反帝爱国思想。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 ,陶氏的民族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反满思想具有明显的特点 ,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又带有鲜明的传统思想的烙印。陶氏民族主义思想是 2 0世纪初中国民族革命中革命派民族主义的杰出代表 ,对于宣传革命 ,发动、组织革命力量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 ,由于时代和个人认识的局限 ,陶氏民族主义思想也有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12.
冯玉祥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毕生都充满着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与此相联系 ,其治军的重要特色 ,就是注重对军队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反帝爱国思想教育和启迪官兵 ,鼓舞和提高官兵的士气与斗志。  相似文献   

13.
陈伯平是辛亥革命史上的一位杰出的革命人物。他曾经与徐锡麟、秋瑾等光复会员共同策划进行了浙皖起义。由于其英年早逝,加之长期以来学界之研究多侧重在浙皖起义的领导人徐锡麟、秋瑾身上,故对其生平与革命事迹之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其生平诸事之研究,考证出其出生地所在以及其加入光复会的大致时间与介绍人。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爱国思想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影响而又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却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却又反对共产党;相信和肯定过无产阶级却又信任和重视资产阶级;参加并领导过反帝反封建革命却又取消革命。如此等等,思想庞杂,前后矛盾,但是有一个方面却始终如一,那就是终身爱国。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反满反帝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反满言论及其由排满到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思想,认为章太炎不是像史学界说的那样,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典型代表,而是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它反帝主要表现为“灭洋仇教”;爱国主要表现为“保大清国”。对于义和团的反帝,虽有反帝方法上的争论,但论者都承认义和团是反帝的,而在爱国上却有反封建和不反封建之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义和团“灭洋仇教”表现了它的反帝革命性;而“保大清国”却说明它是不反封建的。现就后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夏明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其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条件;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其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渊源;严重民族危机是其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基础;反帝御侮、救国保国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特征;爱国与革命、反帝与反封相结合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与共产主义相融汇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高峰.  相似文献   

18.
禹之谟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位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他在担任同盟会湖南分会负责人的过程中,组织湖南人民尤其是工、商、学各界爱国群众,掀起了声势较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起到了杰出的作用。“其主义甚精粹,真不愧为中山健将”。他的革命事迹,有关史书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和论述,但对于他的出生年代、  相似文献   

19.
自1841年起;香港就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占之下[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广大港胞的心一直与祖国息息相通,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各个历史时期,他们都积极参与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同胞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支持和参与.一孙中山(1866-1925)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香港同胞一贯坚持的反侵略爱国斗争与这次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香港不仅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产生地,也是他及其战友建立革命组织、从事革命宣传、筹集革命经费、贮藏武…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守“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原则,以大半辈子的光阴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它成为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孙中山一生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思想的精髓所在。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三民主义”即是“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对内打不平”的民权主义和“对富人打不平”的民生主义。其中“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进步的反帝爱国思想。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经过漫长、曲折、艰苦的过程,才达到这一高峰的。众所周知,孙中山长期对帝国主义是抱有某种幻想,希望自己的革命事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部分也主要是“反满”内容,而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内容。这固然包含有某些孙中山在策略方面考虑的因素,然而无法否认,孙中山在这时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的事实。本文试图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上作些探讨,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