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西方哲学史上,人占居了认识活动的中心地位,福柯正是要对这种西方人文理性作出强烈的批判。福柯试图站在理性传统的对立面反思人文科学和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尝试还原近代以来知识的秩序性构造并给出自己的知识型解释。福柯运用知识考古学阐发西方文化史的间断性特征,并在晚期提出了生存美学概念:人在知识—权力的交错中进行审美实践并关切自身。现代人的生存只有进入伦理与道德场域,才能寻找到个体生命体验之可能。  相似文献   

2.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认识客体也就是认识对象,由于客观世界及其变化是纷繁复杂的,主体审视、改造客体的角度又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这就为我们对认识客体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多年来,学术界对认识客体的分类及其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有的把客体分为物质客体与精神客体,或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与精神客体;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向我们靠拢,但经济学界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指认方面一开始就出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缺失:忽视了现代科学技术之外的其他“知识谱系”对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如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本文试图在探究人文科学的产业价值的起点上,提出“人文经济”的概念和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文策略  相似文献   

4.
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体,更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自发社会关系的主体(或主人)。人的主体地位及与主体相应的客体及其地位的确立,都是在人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主体与客体的确立,是人类历史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但是,这种主客体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成,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能否保持住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类当今乃至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那场恶梦般的“大革命”一度使政治变成一个严酷的等开:政治=阶级斗争=专政=整人,使社会主义政治失去了其应有的崇高感、正义感。虽然近年来这些等号正在消失,但政治与人的离异感却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同时,在人的价值如何获得全面实现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种种偏颇和误解。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如果社会就如人们常说的,是一个大舞台,那么每个人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用哲学术语来说,就是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每个人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他人认识和  相似文献   

6.
在福柯的思想中,认识型是与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事件,福柯将它与权力、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分析人文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对主体的影响.本文以<词与物>一书的考古学式的历史分期为理论依据,考察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文知识的演进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关特征,进而对福柯的认识型理论进行客观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与 社 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当代社会中,精神客体成为认识的主要对象 是客体自身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其所包含的知识性和创造性。以 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求的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市场认识活动的信息中介李家芝在市场主体的各种认识活动中,市场认识客体并没有直接进入主体,而是以信息的形式进入主体的头脑,主体正是通过对认识客体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获得经验性或理性的知识,才在思想上掌握了客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认识主体认识客体...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这是无庸置疑的。那么,作为学生的主体与作为知识的客体,二者间是如何作用的呢?知识的产生,对于产生知识的主体而言,是以其具有应用价值为前提的。因此,知识的产生就是产生知识的主体在其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这些认知一旦用文字进行系统的表述,它就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变成了知识,并随之成为学习的客体。于是,在学习中便出现了学习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双向作用。这种主客体间的双向作用,在学习中的表现即是学习主体原有知识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运动。在这里,“原有知识”是指…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以电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和智能革命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人类的认识能力获得空前的大解放。传统的认识论正面临着挑战。(一) 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之一,是把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与认识客体的对象直接对立起来。多少世纪以来形成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只有人是认识的主体,人脑的认识功能责无旁贷,大脑的机能独一无二,人脑以外的客体不可能成为认识的主体,认识主体也不会进入到认识的对象中去。这种观点甚至成为区别于机械唯物论、主观唯心论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闲暇普遍地被误解为单纯的娱乐和消费活动,从而出现了闲暇观念深刻的异化,观念的错位带来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人类文明的瓦解。闲暇观的异化根源于近代以来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东亚传统的世界观能够为现代人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提供人生视角。人是内在于"真我"的存在,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领悟和喜欢这个"真我",创造性的闲暇生活也就意味着以"修行"和"乐道"来充实个人的闲暇时光。人类应该实现从劳动的世界到修行的世界、从消费的世界到乐道的世界的转换。在近代文明成就和在东亚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当人类学会享受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协调各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与人的主体性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非生来就是主体,人的主体性存在既不是人惟一可能的存在方式,也不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存在方式。人成为一种主体性存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无论对人本身和人周围的世界都是一件重大事件。正是人的主体性存在使人脱离自然并一跃而成为自然的主宰和统治者,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从而打破自然生态平衡,带来生态的恶化。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这是一种内含着交互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以依赖于主体的价值选择、实践方式和认知方式为特征的当代建构论的哲学对象观,当代学科发展的非确定性、准公共性、整体性、复杂性和建构性等新特点和教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性质与逻辑,提出教育学研究对象是能够被研究主体建构为有价值的教育一般问题的社会现象,这是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可能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从微观上说,是指人类个体的处境。人的生存是一系列的选择,没有哪一次选择是一经选择便一劳永逸。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人就意味着人在旅途。从宏观上说,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个体与社会不可分离,他只有合理地置身于社会中,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个人。抽象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不仅深刻地说明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根本原理,而且还说明了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与“人的存在世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的独特时空观,为寻找人的存在状态的演变规律提供了物质性、社会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温度词是描述人类感官的词汇之一,对其认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对汉英基本温度词“热”/“hot”和“冷”/“cold”进行认知探索,重点分析认知的具体过程,得出投射分析的基本情况、 三个结论和一条基本规律。认知主客体的一致性和语言接触是共性产生的原因,而语言本身、地理人文和风俗习惯因素是差异产生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科学人本主义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从人的角度对世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反映.科学人本主义反映的是宇宙的普通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其共同的基础是实践.科学人本主义不同于旧人本主义.人是最高的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最高的理想、人类的进步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命令是科学人本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立足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对自由的探索应该从人的本质出发。自由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由不以对必然的认识为前提。对必然的认识仅仅是获得自由的众多途径之一条,众多手段之一种。自由由利己性和群体性两个层面组成。道德规范和法律制约是人的自由群体性自规定社会化产物。由于自由具有群体性自规定的一面,因而没有绝对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