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引孙伏园是鲁迅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时的学生,原名福源,浙江绍兴人。他因担任该校完全科第一班级长,常与鲁迅有工作上的交往。在鲁迅代任国文教员时,孙伏园因写了一篇祝贺南京新政府成立并改用阳历为内容的作文,曾受到鲁迅的赞赏,亲笔批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八个字,给予热情的鼓励。一九一七年九月,孙伏园经周作人介绍,进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加入了北大文科学生组织的文学团体——新潮社。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鲁迅诗歌研究述略江锡铨与其他体裁的鲁迅著作研究一样,鲁迅诗歌研究也在新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鲁迅诗歌研究的肇端,可以上溯到1925年孙伏园的《京副一周年》[1]。从那时起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40年间,几代学人在鲁迅诗歌的笺注、考释、钩稽、鉴...  相似文献   

3.
鲁迅拟写未写的小说和杂文王尔龄鲁迅拟写而未写的作品,在他的同时代人如许寿裳、孙伏园诸家的回忆里有过一些叙述,特别是冯雪峰在《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①中所记更多,《羊城晚报》1960年10月11日刊登的《鲁迅先生未能实现的写作计划》(署名仁庆),...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杂志》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孙雄飞的《忆赵丹谈“毛鲁会见”的经过》一文。作者说,1979年冬的一天,他陪赵丹从徐汇区文化馆步行回上影厂,适中谈及电影《鲁迅传》,赵丹便把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接见时的谈话告诉了他。毛泽东问赵有没有见过鲁迅,赵荅“没有”。其后毛泽东说:“我见过鲁迅,所以对你演鲁迅演得象不象,我有发言权。我是在北大见过,以后又去鲁迅家登门拜访。我见鲁迅时,鲁迅在教育部负  相似文献   

5.
收集在《野草》中的《过客》是一出蕴含哲理、风格别具的独幕剧。《过客》的创作,根据孙伏园先生的回忆,在鲁迅头脑里酝酿了将近十年之久,鲁迅在与友人的通信和杂文中屡屡提及,常说“这意思也在《过客》中说过”。鲁迅之所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7.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8.
北大教授严家炎曾说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①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收了鲁迅 1 91 8— 1 92 2年所写的 1 4篇小说 (出版时收入 1 5篇 ,1 930年 1月第一次印刷时抽出了《不周山》一篇 )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呐喊》的问世绝非偶然 ,而是他的思想里程发展的结晶。要想真正理解“鲁迅的呐喊” ,就必须从鲁迅的“美好思想———理想破灭后的寂寞———受新文化鼓舞而呐喊”这三个方面入手。一、鲁迅的美好思想的变迁(一 )第一个理想 :离…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在北大任教多年,与北京大学有过密切的关系。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我校广大师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缅怀、崇敬和学习的心情。文系一些教中师和研究生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鲁迅研究论文,已陆续在校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北京大学学报》第四期开辟了鲁迅研究的专栏。鲁迅研究专家、中文系教授王瑶,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于今年七、八月间,冒着高温酷暑,赶写出关于鲁迅《故事新编》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年,年仅二十三岁的许钦文在“五四”反帝反封建思潮的激励下,特别是读了《新青年》上发表的鲁迅一系列“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①的作品后,为了挣脱旧势力的压抑和排挤,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毅然离开了故乡绍兴,冒险漂流到“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是年冬,他进北京大学旁听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课。一九二三年一月五日,许钦文拿着同乡孙伏园的信,去教育部拜访鲁迅先生,此后便开始了他们持久而亲密的交往。  相似文献   

11.
柔石于1925年由浙江到北大旁听,开始受教于鲁迅,到1928年在上海与鲁迅结识,之后就逐渐成为鲁迅的战友和助手.他们不但一起办《朝花》、编《雨丝》、印木刻、出《萌芽》、筹备和领导“左联”,从事革命文学工作,而且私人间往来频繁,常常一起访友、买书、观剧、进餐、购物、参观等等,有时一日相见二、三次.柔石小说还常由鲁迅批阅(如《旧时代之死》、《二月》),柔石对鲁迅“诚恳而具体的批评”“非常悦服”.“他曾在日记中谈过自己的感受:鲁迅先生底慈仁的感情,滑稽的对社会的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晨报副刊》是新文学在中国北方的战斗堡垒,继续秉承鲁迅《新青年》时期“思想启蒙、文学救国”的新文化传播的宗旨,在李大钊、孙伏园、徐志摩主编轮流执政而风格迥异的不同时期,又殊途同归地以高蹈“社会启蒙”的办刊目标为己任,在接续新文学传统和报纸副刊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文化、文学、新闻传播史的时代轨迹。  相似文献   

13.
汪钱《汉唐史论稿》简介吴宗国《汉唐史论稿》是继《汪隋唐史论稿》后,北大历史系已故教授汪先生的又一部论文集。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54年和1955年先生讲授秦汉史的部分讲义。作为大学本科的基础课,先生在讲授时,除了注意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还...  相似文献   

14.
台静农 ( 1 90 2 - 1 990 ) ,字伯简 ,安徽霍邱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 1 935年至 1 936年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台静农少时在汉口念中学 ,未毕业即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1 92 4年转到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半工半读。翌年 ,认识鲁迅先生 ,与李霁野、韦素园、曹靖华等在鲁迅的领导和策划下组织未名社。在未名社刊物《莽原》(鲁迅编辑 )上发表《红灯》、《新坟》、《烛焰》、《儿子》等小说 ,后结集为《地之子》出版。这些小说师承鲁迅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充满乡土气息的悲欢 ,他也成为当时著名的乡土作家 ,为鲁迅所看重。鲁迅选编《中国新文…  相似文献   

15.
《语丝》是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创刊于北京的一种周刊。一九二七年冬移至上海,一九三○年三月十日自动停刊。 《语丝》在上海出版时曾先后经鲁迅、柔石、李小峰编辑,这一点无可异议。但对于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把孙伏园说成是《语丝》在北京时期的编辑,我们却不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晨报》副刊在孙伏园编辑时期所形成的传播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同时揭示了这些特点与当时文化背景及孙伏园思想、个性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鲁迅在他光辉的五十六年生命里,在北京生活、战斗了十四年。其中,从一九二○年八月至一九二六年八月,他在北京大学兼任教师,前后达六年之久。北大是鲁迅任教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这时的北京大学,已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校内的进步力量和民主爱国运动都有较大的发展,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五四时期的鲁迅以他彻底的民主主义立场,向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异常勇敢、异常坚决的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有着广泛影响的伟大战士。他在北大始终坚定地支持进步力量,自觉地和李大钊等为“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向封建复古派,资产阶级右翼和形形色色的“正人君子”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鲁迅不但写了《我观北大》这样专论文章,而且在他的许多文章、书信以  相似文献   

18.
荆墨 《社区》2011,(17):11-11
惊闻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在4月7日驾鹤西去.除了震惊和悲痛外,还让我想到了多年前读的《我与鲁迅七十年》。一生从事物理学专业的周海婴.写历史时挤去了水分,浓缩的真实令人边读边想。现在,我又一次重读本书,走进周海婴的心灵世界.想竭尽还原真实的鲁迅父子形象。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已成为近年来从大学史研究、学术史研究到现代大学研究,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多年前,就有人写过《北大,魂兮归来》,现在看来作者是为整个中国大学写的,表达的是一种悲哀和警醒。后来国内又有陈平原、夏晓虹主编的《北大旧事》,刘军宁主编的《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杨东平著的《大学精神》,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一《故事新编》是鲁迅继《呐喊》、《彷徨》之后的又一部小说集,是鲁迅作品中比较独特的—部作品。全书的写作,先后经历了十三年之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表现了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