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绪娥  夏球  唐正霞 《城市观察》2023,(3):137-147+164
近年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快速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中枢系统,城市大脑在生成城市智慧、创新城市治理模式与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效能等方面日渐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仍存在低信息协同时效性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这影响城市智慧的生成。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原理,通过城市信息供需双方博弈行为分析信息协同时效性对城市智慧生成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信息协同时效性而非信息协同行为状态才是影响城市智慧的关键因素。城市政府在注重信息协同行为状态的基础上,应从政策标准、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等层面提升信息协同时效性,增强城市大脑智慧性,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李鑫  罗彦 《城市》2017,(10):41-48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病、灾害风险多元复杂、人口老龄化逐步凸显的新背景下,传统公共安全规划思路出现诸多不适应,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在梳理韧性城市理论与演进的基础上,总结了韧性城市的基本特征及韧性视角与传统视角的主要差异.结合国际城市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发展韧性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风险识别优化原则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明浩 《城市》2008,(12):76-77
最近,认真阅读了任致远先生的新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顿觉眼前一亮,收获匪浅。也许我读书不多,但可以说,这是一本近几年来我所读到的城市科学领域内难得的好书。读后,体会颇多,现就以我浅薄的知识把该书的精彩之处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建华 《科学发展》2009,(11):19-24
城市能级与服务业发展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城市能级提高依赖于产业结构的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向国际性大都市方向发展。高能级城市如全球城市纽约、东京和伦敦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作为其进行全球经济管理与控制的方式与途径。现代服务业的高附加值、边际效益不递减以及正外部效应等特征可以增强城市聚集效应,推动城市职能高级化,扩大城市在国内与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王晓玲 《城市》2011,(11):67-71
饶会林教授倾其毕生精力和智慧致力于城市经济学科的建设。1999年出版的70多万字的《城市经济渤便是他二十多年上下求索的集大成之作。此后,面对亟待治理的各类城市问题,饶先生意识到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开始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城市的成堆问题“无不与城市政府职能不明确,城市管理不善、服务不善有直接关系”,并创新性地提出城市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的城市管理五职能说。  相似文献   

6.
高长海 《城市》2013,(9):60-62
一、问题的提出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发展也是不均衡的。城市中轴线有利于集约利用资源、资金、生活和生产设施,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益,使城市空间形态组织化、有序化和结构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从古人营造聚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城市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以城市发展的和谐、高效、协调、可持续为目标和特色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建设。而当前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过于强调城市小环境自身发展的高效、协调、可持续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域加剧或激化了社会矛盾,如:循环经济体建设中引发的干群矛盾、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彰显的贫富矛盾、企业搬迁改造激化的城乡矛盾、住房建设暴露出的阶层矛盾等。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反映,消除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前提条件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两点,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矛盾,而不能只顾一点,即因偏重于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积极思考、预防和化解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8.
王光荣 《城市观察》2009,1(1):165-170
小汽车在城市和谐交通建设中地位十分重要。小汽车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协调发展,与城市道路协调发展,与交通管理协调发展,可以减少小汽车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和谐,最大限度地发挥小汽车的优势,促进城市和谐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9.
俞平 《科学发展》2009,(1):101-112
《全球经济中的城市》(The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askiaSassen的论著,收录于Handbook of Urban Studies一书。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有关世界或全球城市的研究中出现的主要新观点;第二部分则回顾此类研究的发展过程,此处仅限于学术分析,即过去20年间全球化的当代形式具有特定的组织要求和政治可能性,并且新技术带来了特殊机遇;第三部分讨论的是研究和理论中出现的一些新议题。本文旨在通过城市和更具体的全球城市对全球化进行分析,能够着重强调全球经济的战略组成部分。同时在研究全球化时聚焦城市,将更加突出有充分优势的产业与极端不利地位的产业之间、城市之间日益加深的不平等,使这种聚焦产生权力和不平等问题的另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生态平衡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纲领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代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的内涵,包括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设计和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设计是以真实地实现城市生态化目标,较好地体现不同城市拥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和城市风格为基本出发点和归结点。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一起,构成生态城市设计的三大基本设计方面。本文主要是从城市景观设计方面来探究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发挥和提升城市景观设计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生态城市中的功能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任致远 《城市》2016,(9):75-79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曲折,当前对于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发展,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中更加清醒和坚定起来,在城市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的前提下,必须重申“功不抵过”的观点,提倡“显山露水”势在必行,并让传统与现代“交辉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保护农村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个最后的量大面广的阵地,同时,在发展城市中特色开拓创新,使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映成辉,就一定能把特色城市与城市特色进一步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  相似文献   

12.
张小蕾 《城市》2015,(5):39-42
近年来,政府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投入持续增加,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却不高。提升公众对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及其与公众的公共需要之间的契合度。造成目前契合度不高的根源在于,缺少联系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平台和手段。推进互联网+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充分挖掘和利用公众力量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关注,倾听公众的想法,或许能为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演进的新阶段和新形态,而城市本身的发展战略规划是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依据。本文分析了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内涵特征,跟踪分析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实践历程,通过对比分析纽约和伦敦两大顶级全球城市近年来的城市战略规划及其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分析提取了相应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并结合上海的卓越全球城市战略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智慧化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彭亮 《现代交际》2012,(5):227+226
本文从城市经济的发展入手,围绕武汉市的城市经济发展问题,阐述了城市品牌的含义,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品牌建设的状况,提出并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品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提高武汉市城市品牌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不管城市标语是否属于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反正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上此道。但是,反观见诸于媒体的所谓城市标语,或将其混同于旅游口号,或根本没有体现出城市个性,或行文拖沓、表意不清,或瞒天过海、不符实际,或小家子气十足、不能彰显出精神,不但没能凸现城市特色、打造出城市品牌,反而令人如鲠在喉,糟蹋了好端端一座城市的名头。  相似文献   

16.
胡攀 《城市观察》2011,(3):96-103
通过回顾重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历程和特点,揭示各个时期历史文化保护的阶段性特征,总结重庆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并深入分析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关系,认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不应该是对立的两面,而应当是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的共同体。一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成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7.
段华明 《城市观察》2010,(2):158-173
城市是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巨大承载体,城市兴衰存亡与城市灾害息息相关。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使城市灾害有不同表现形式和特点,其趋势是危害越来越大,同时城市发展对城市灾害又有着缩小效应。  相似文献   

18.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艳慧 《城市》2007,(6):55-57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提出的背景 土地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进行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会使建设用地需求增大,单纯的城市内部用地不可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周围的若干区县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而土地征用成为当前国家建设用地的主要增量来源.  相似文献   

19.
贾艳慧 《城市》2008,(7):55-57
土地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载体,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中国的城市土地市场改革开始于1980年末.在此之前中国几乎不存在土地市场.土地的分配和开发严格受国家控制。1988年以后.土地使用权商业化.土地市场开始发育。199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迅速发展的城市面临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急剧恶化,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滞后,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自从2010年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相继制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为城市可持续、稳定的发展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本文通过理清智慧城市建设思想的起源与特征,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及其应用,比较了我国28个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的成效,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