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绝不是单纯地记忆几个字词,生硬地熟记几位作家的生平,干瘪地背诵几篇课文,应付几次考试;语文又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实践性学科,语言的分析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有联系,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当前,大多语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忽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虽暂时有利于学生语文考试,但却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写作、讲话需要一定的技巧.但能熟练背诵这些技巧并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讲出动听的话语。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主要通过教学语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仿效的标准语言,是学生语言修养形成和提高的楷模.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符合语文学科的要求,必须规范、准确,具有科学性之外,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情感性、趣味性、和谐性等等,使学生能从教师生动形象、丰富细腻和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中得到启示,诱发美感,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3.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目的的一种能力。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更多的是使用口头语言,所以,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教师的口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影响着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说服力度。我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语文教育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八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八训练"中的"一读一讲",即朗读和演讲就是专门针对提高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精心设计的精彩环节。本文认为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生命线,进而讨论了朗读与演讲在语文教师培养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是以交际语言教育为根本的母语教育。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格外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语文课是言语课。必须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听说读写训练.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最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静态的语文知识上.而严重忽略了口语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说话困难。具体表现在:课堂上不愿发言,有的学生说话结结巴巴,缺乏条理性。这样下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5.
语言表达能力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语言给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还要通过教学语言传达自己的审美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语文教师应从有声的口头语言、动态可视的态势语言和有所凭借的道具语言等方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力求使口头语言言之有情、言之有韵,态势语言动之有情、动之有序,道具语言用之有趣、用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没有语言技巧的教学则是失败的教学。教师教学语言的技巧应表现在教学方面的巧妙的语言技能,对教学语言能力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教学语言极富表现力,具有美的素质和美的魅力;一问一答间有柳暗花明之巧,一言一语恰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心田,一叹一吟都能扣动学生心弦。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打好读写基础。听说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条理性,同时利用说话课,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活动,能够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方面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框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表现思想认识,传达情感,并反映出主观和客观世界联系的过程。作文训练说白了就是训练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过程。语言功底、文化底蕴的深浅是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采用模拟记者招待会、做语言游戏、创设情景语言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口语技巧。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并能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让小学低段写话在积累中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引导、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周和枝 《新天地》2011,(11):364-364
众所周知,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的法宝。语文教师因为具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应富有激情。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口头语言或广播员的播音语言,它是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语言,激情四溢地把课上起来,往往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好奇好动的特征,自然决定了他们会激情涌动。学生的激情更是对教师的肯定、欣赏,教师的激情也会因此而升腾,这样就会把课堂推向高潮,推向完美。那么,教师的激情从何而来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2.
对学生进行自觉能力的培养,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学生本人通过自己思考获得结论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遍,老师再进行归纳成简明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加深印象,而且能在以后的运用更为熟练。  相似文献   

13.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巩固学生专业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会计专业是一个强调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职业,要得到好的发展,就必须注意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巧,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所以顶岗实习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本篇论文以维果茨基、布鲁纳及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为基础,探讨教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中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作者认为教师必须努力在任务的设计以及任务的实施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中介作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有一机组成部分,它是整个师范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支柱。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既要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运用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使自己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本领。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培训得越得法,做教师的起点就越高,与老教师的差距就越小,毕业启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就能以较丰富的知识,颇熟练的技巧、恰当的应用教育理论胜任课堂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所以,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获得一个教…  相似文献   

16.
以幼儿语言发展理论和幼儿语言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山西省运城市9所民办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观察、测验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大班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与幼儿语言教育现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该类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水平表现为:幼儿正确发音的比例较高,语句的完整性也较好,但在用词量、表意正确性方面所占比例较低,尤其缺乏词汇的融会贯通与词义的运用能力。2.该类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视不够;(2)教师之间对语言教育目标的认识不统一;(3)语言教育目标难以落实到位;(4)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匮乏,随意性大;(5)教学方法单一;(6)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需要提升。  相似文献   

17.
高师的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向教师职业岗位过渡.为了保证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较好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顺利地完成教学实习任务,1987年初,我校在中文、化学两个专业进行了“模拟教学实习”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1987年下半年,我们又组织全校85级(三年  相似文献   

18.
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亟需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二是增加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三是建设结构合理的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资队伍;四是健全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的监管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作为语言教师要认清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辩证关系,提高自身素质,以自我为中间媒介,加强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是综合英语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重视口语,进行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交叉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和运用所学语言去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