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中古时代的“中和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的含义有“中度”、“执两用中”“和”乃至“权变”,“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仁”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适度原则,德政是其灵活的真正的“执中”,“礼”是典型的中庸的“礼”。中庸,乃是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是他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界关于孔子“中庸之道”再剖判的百家争鸣中,1980年上学期,武汉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哲学史教学过程中,组织高年级学生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生,开展了对中庸思想的热烈讨论。在先后举行的学习小组、班级和全系范围的大小十余次讨论会上,有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百多人参加,他们查阅丰富的思想资料,写出学术论文或发言提纲三十多篇,或者从总体上分析中庸思想的实质,或者就“执两  相似文献   

3.
在学术界关于孔子“中庸之道”再剖判的百家争鸣中,1980年上学期,武汉大学哲学系在中国哲学史教学过程中,组织高年级学生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生,开展了对中庸思想的热烈讨论。在先后举行的学习小组、班级和全系范围的大小十余次讨论会上,有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百多人参加,他们查阅丰富的思想资料,写出学术论文或发言提纲三十多篇,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很多,共有一百余种,在学术上成就很大,尤精于经学、史学,主要贡献是哲学。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柳宗元、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了高峰。他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中把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代表。他对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理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批判。他批判了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和陆王主观难心主义的“心一元论”,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宇宙观。他也批判了佛家“刹那生灭”、“生死轮回”的“寂灭说”和道家“方生方死”、“有生于无”的“虚无说”,提出了“气无生灭”的“元气不灭说”,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他的认识论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庸"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它有着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它进行贬损、排斥。实际上,"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交际处事、为政治国等方面不但深刻、实用,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人的主题是永恒的,"中庸"作为方法论在当代社会当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论孔子的“中庸”方法傅长吉,李振玉孔子的“中庸”说,熔人类的智慧和道德于一炉,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展示人类智慧和道德的“中庸”方法,既是人类思维的一般方法,又是人们修身处世的方法。一、孔子的“中庸”方法是人类思维的一般方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思维方法是...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提出了"中庸"思想.在其教育主张中,"中庸"思想充分体现在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庸"之道的统治者之中,他们还确立了因材施教、注重道德实践、循序渐进以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庸"作为中国思想的基本观念,源于上古文明时期代代相传的"允执厥中"的政治理想及其实践,它最早是在政治领域并通过政治来表达、建立和形成的。孔子总结并承续了这一精神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拓展了"中庸"的思想空间,成为"中庸"思想发展道路上关键性的界标。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中庸"智慧表现为"叩其两端"的思想方式,"无可无不可"的生命态度,"中行"的人格追求,以及"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等。  相似文献   

9.
“中庸”——孔子的矛盾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的“中庸”思想,内容相当丰富。它既有孔子的道德观,也有他的立身处世之道,既有他的审美观,也有他的治国安邦之道。然其本义为何,至今未有定论。我认为,孔子的“中庸”,首先是他的矛盾方法论,其余种种,皆由此生发而来。因此,欲探求“中庸”的本义,须从它的矛盾方法论上去寻根。本文准备从这个角度说点意见,以向大家求教。一孔子“述而不作”,他的各种观点主要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议论和分析而加以阐发的。他的矛盾方法论也是如此。他在谈到古圣尧和舜的贤能和伟大时说:  相似文献   

10.
“中庸之道”,或“中道”、“中正”、“中和”,或更简括为“中”,是孔子首先制定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孔子对“中”或“中庸”的涵义作过颇为确切的规定,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子思和孟轲又对“中”或“中庸”作了颇为精到的发挥,因而被宋代唯心主义思想家程颢、程颐称之为“孔门传授心法”,乃至形成了一条在历史上颇有影响而又颇具特色的形而上学思想路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反中庸”与“道中庸”,是中国哲学史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条哲学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内的修正主义者为了反对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利用孔子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中庸之道”,或“中道”、“中正”、“中和”,或更简括为“中”,是孔子首先制定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孔子对“中”或“中庸”的涵义作过颇为确切的规定,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于思和孟轲又对“中”或“中庸”作了颇为精到的发挥,因  相似文献   

12.
荀况生当战国后期,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先秦百家之学进行了全面的解释、批判和总结。荀况的批判,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扬弃。他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批判了各家学说中自认为是糟粕的部分,改造和吸收了自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并融汇贯通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丰富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运用于研究战争规律,指导战争实践,同危害革命战争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斗争,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思想,制定了一条马列主义的军事路线。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为我军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思想。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持久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认真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努力学习其中极其丰富的马列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虽然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作为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有关中庸中道的思想。虽然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而言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无论对理解理论本身,还是研究中西文化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乔姆斯基“天赋”假设语言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普遍语法存在的坚定信念上。普遍语法是大脑与生俱来的先天属性,是由基因决定。“天赋”假设具有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合理成分,同时与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也存在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的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大影响.认真研究这一思想,不仅是正确认识评价孔子、儒学的需要,而且还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愿就此谈点看法,以就正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7.
霍布斯的哲学具有明显的唯物论性质,因为他认为哲学应当以物质体为研究对象,并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对外部对象的感觉。他认为只有广延是物体的根本性质,并承认绝对静止,崇尚还原论,排斥偶然性,把世界和人都看作是机器,就此而论,他的哲学具有机械论的性质。但是他的哲学中仍然有许多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对物体、现象和影像的区分,具有物自显和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的深刻韵味;他关于必然性质、客观偶性和主观偶性关系的论述则强调了偶性既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又是事物向我们显现的方式;他关于感觉器官向外的努力与对象向内的努力相统一而产生感觉的理论,则强调了认识发生的内外合和被主体认识方式所中介的辩证法思想;他关于主观空间、时间影像和物体性质与运动方式之间关系的论述则深刻体现了物体性质通过形式转换而呈现,进而实现其观念标示的认识发生机制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8.
自从孔老二发明了“中庸之道”,历代的反动派都奉为至宝,企图用它来反对社会变革,扼杀新生事物,镇压人民革命,抵抗历史前进运动的辩证法。叛徒卖国贼林彪及其死党陈伯达,也毫不例外。他们一直高举“中庸之道”的黑旗,狂热鼓吹“中庸之道……合理”;  相似文献   

19.
自从孔老二发明了“中庸之道”,历代的反动派都奉为至宝,企图用它来反对社会变革,扼杀新生事物,镇压人民革命,抵抗历史前进运动的辩证法。叛徒卖国贼林彪及其死党陈伯达,也毫不例外。他们一直高举“中庸之道”的黑旗,狂热鼓吹“中庸之道……合理”;声称他们奉行的所谓“正确路线”就是“中庸”路线,他们信仰的所谓“辩证哲学”就是“中庸”哲学。真是什么根长什么藤,什么藤结什么瓜。两千多年,一条黑线,把孔老二和林彪一类妄想阻挡革命洪流的反革命小丑紧紧地串在一起。这便于我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照妖镜下,撕开他们的画皮,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庸"、"中和"思想的渗透。文章从书法的中锋用笔方式,书法结体的审美规律,书法各形式要素的对立统一以及书法风格的"刚柔相济"几方面考察"中庸"、"中和"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