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治学     
广西史学会定于今年十月在柳州召开第五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命我写一篇关于治学经验。我没有受过完全教育,知识很差。到壮年工作后,处处感到无知,都是遇到困难而去学习。至今耋耄之年,更感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能有什么  相似文献   

2.
周振甫同志的《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五月版)在《仿效和点化》一节里,引了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中一段诗话: ……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因无端涯。大明东出,月生西陂。”……“月生西陂”语有何致,而马融复袭之? 作者在王世贞这段诗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道: ……比如司马相如《上林赋》:“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指上林地方广阔无边,这是概念的说明。“日出东沼,月生西陂”,比较具体些,还缺乏形象描写。……再像马融《广成颂》作:“……大明出东,月生西陂”也讲日东升月西升,只是换换字面。……  相似文献   

3.
困学杂谈     
<正> 庄子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庄子的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他的结论却错了,所谓“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既然如此而还去追求知识的人,那就只有更危险了。他的错误就在于他认为既然以有限的生命不能获得无限的知识,那就不必枉费精力去追求知识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态度,我们当然不能采取这种态度。为了获得必要的知识,我们可以把知识划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即变无限为有限,然后再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有限的知识,不就有成功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大交汇和大渗透,从而涌现出数以千计的新兴学科。知识“爆炸”、知识增长的“马太效应”,给力图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人们造成了困扰;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当如何选而学之呢?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由周孟璞、郑青、刘平斋、曾启治主编的《现代科学知识小百科》将给读者提供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生有涯而知无涯,这是人们经常感叹的话题.仅就书本知识来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作为文化财富而积累、汇集的图书浩如烟海,即如我们师专一级规模并不太大的图书馆,藏书也达数十万册.读者面对这样多的书籍,要吸取某一方面的知识营养,想索取某一专业的参考资料,将从何处问津?为了方便读者,作为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图书馆,一般总是将该馆所藏图书以分门别类地编制目录卡片,人们称它为“卡片式目录”,是图书目录的一种形式,是供一般读者使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此外,还有许多编成书本形式的,人们称它为“书本式目录”,也叫“目录书”,简称“书目”.是供较高层次的知识索求者使用的文献检索工具.  相似文献   

6.
<正> 一王夫之把他的一多“调合”“二重化”的方法论运用于其哲学体系的所有领域,而以人性论体现得最为鲜明。王夫之认为,人之生化,是“气以成形”(《尚书引义》卷三),“天之神笃于生而为性。”(《张子正蒙注》)卷二)人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体与作为社会性的性命,有同有异,同异相即不离,王夫之说:“夫在天则同,而在命则异,故曰‘理一分殊’。……其同者,知觉运动之生,而异以性;其同者,细缊化醇之气,而异以理。乃生成性,而性亦主生,则性不同而生亦异;理别气,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王夫之以为,人有先验(“继善”)之性,亦有后天“日新”(“成性”)之性,它们共存于一体之内。他说:“初生之顷,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无所命,则仁义礼智无其根也。少而壮,壮而老,亦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不更有所命,则年逝而性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西方的自然观不同,前者以“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后者以“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世界的本原是非形非质而贯通于一切形质之中的“气”。“气”是无形的存在,万物之形由气变化而来。如庄子所云:“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篇》)“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张载也认为一切可见之象都是气。“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更重要的是,“气”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具有运动性。《谷梁传·庄公三年》云:“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杨士勋疏引徐邈言:“古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则传所谓天,盖名其冲和之功。”这种“冲和之功”,即气的运行。张载亦云:“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组,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正蒙·太和》)“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组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申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正蒙·参两》)这正指出  相似文献   

8.
谥是周代大夫以上贵族有爵者死后命名的一种称号。此据下引《礼记》各文可以证知: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檀弓》) 先王谥,以尊名。(《表记》) 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玉藻》) 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郊特牲》)《郊特牲》云“死而谥,今也”者,言古者凡有爵者死后乃有谥,而今则虽生时无爵,死后即命谥。故郑玄注云“周制爵及命士,虽及之,犹不谥耳。今记时,死则谥之。非礼也。”虽然《郊特牲》所云古者未必如郑注云“谓殷以前”,但如谓为周之古代,应可无疑。  相似文献   

9.
周苇风  方宜 《船山学刊》2008,(2):195-196
在古人观念中。银汉之宽度原本是目力可接的。班固《西都赋》“似云汉之无涯”。其中“之”不作助词“的”。而是作连词“和”、“与”,并且可以置换为“而”。“似云汉而无涯”,广无崖岸的并非天上的云汉,而是人间的昆明池。  相似文献   

10.
司空图美学理论的精髓,是他的“三外”说: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与李生论诗书》)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与极浦谈诗书》)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所谓的,“三外”,是司空图论述审美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天问》:“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愎应从一本作腹,“腹鲧”犹言腹于鲧(《天问》颇具此种寓被动式于主动式之句法,如“惊[于]女采薇”“何卒官[于]汤”)。《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归藏·启筮》:“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卷23、《路史·可后纪》注引作:“鮌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鲧有腹禹、生禹之故事实无疑。然另一传说,禹系其母吞物破腹而生。如《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女嬉……剖胁而产高密(禹)。”《三国志·蜀书·秦宓传》注引《帝王世纪》:“修己……臆圯胸折,而生[禹]于石纽。”《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高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柝(拆)胸而出。”《竹书》沈约注:“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近世学者或谓曲折反映原始产科手术。此与启母化石、石破而生启之传说基本同型,记载虽晚而其事甚古,盖母系氏族社会之观念也。而《天问》《归藏》却谓伯鲧腹禹,父权已有抬头之势;自修己破肚生禹至伯鲧剖腹出禹,其间殆有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递嬗衍变之蛛丝马迹可寻(鲧禹似已实行“对偶婚”)。  相似文献   

12.
包公人也,而经传奇、戏剧之涂饰渲染则几于神。当时京师“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语(见《宋史》本传)因其面黑而峭严也,后世遂传为实任阎罗。戏剧如《游五殿》、《探阴山》、《铡美案》则大显神威于阴曹地府,又传曾主东岳速报司(见元好问《续夷坚志》)。更有以讹传讹者则包字希仁与范仲淹之字希文相混,戏文中往往自称“名拯字希文”,又自称“包文正”,则并连范谥,实则包谥孝肃不谥文正也。范之宦历,知开封府、龙图(《宋史》本传称以龙图阁直学士副夏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周代的筮书,同时又是西周人的行动指南。《周易大传·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此言《周易》乃常人不可须臾离身的指南性圣典,它犹如师保、父母,教人以隐现、出处的法度,使人知往知来、知患知惧,读透了《周易》,也就掌握了处世的准则。《周易》这种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初,定一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施耐庵之著《水浒》,……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①当时日本有《水浒传》译本,其批语也云:“《水浒》之有益于初学者三:起勇侠,斯尚气概矣;解小说,斯资俗文矣;鼓武道,斯资信义矣”。②燕南尚生因而称道《水浒传》,“作者知立国之道,在于强兵,欲强兵非有尚武精神不可”。③  相似文献   

15.
《庄子·德充符》中有一段话:“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却,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庄子对“才全”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对“知”、“物”关系的看法,是理解、研究庄子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文字.  相似文献   

16.
《庄子、至乐》及《列子·天瑞》篇中都有“青宁(竹根虫)生程(豹),程生马、马生人”之说,意思是人最初是由低等动物竹叶虫逐渐演化而来的。晋人葛洪在其《神仙传》中也体现出世间生物不断发展、变迁的思想。唐人刘禹锡也说“人动物之尤者也”。万物“乘气而生,群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为智最大”。这也说明  相似文献   

17.
“道可逆,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管锥篇·老子王弼注》(下称《管》)论云云,基本属“名可名,非常名”,未属“道可道,非常道”.按如以《道德经》而论,则道与德对;道客观,德主观.如以本章而论,则道与名对;道为实,名为虚.全书论道文字,除本章而外,宜重视二五章与一四章. 二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云云描述“道”,一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云云描述“道纪”,皆可解“道可道,非常道”,非仅解“名可名,非常名”也.二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马王堆帛书本无”周行”一句,似有重视圆心更胜于圆周之象.如以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参之,则“独立而不改”甚是,周天法非究竟也.一四章之“执今之道”,马王堆帛书甲乙本皆作“今”,河上公、王弼诸本作“古”,当以“执今”为是,执今御今而能知古始,是即“道纪”.知“道纪”则古今时空,皆可变化,“迎之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首尾皆消解,通古今也、严复评首章曰:“常道、常名,无对待故,无有文字言说故,不可思议故.”《管》谓“道”为言辞,名为文字云云,且悬搁象数格物  相似文献   

18.
周克庸 《晋阳学刊》2001,(3):102-103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整体上晓畅简明 ,唯“耳顺”二字颇为费解。对“耳顺”的解释 ,大致有两种。或以“耳闻”训“耳” ,以“不逆”训“顺”。如郑注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皇疏 :“顺谓不逆也” ;朱熹集注 :“声入心通 ,无所违逆” ,并引程子曰 :“耳顺 ,所闻皆通也” ;《四书味根录》 :“言之入于耳者 ,无所距 (拒 )亦无所迎 ,无所疑亦无所悟 ,顺焉、适焉” ;《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7年版 ) :耳顺 ,“能听得进…  相似文献   

19.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3,(2):105-108
<正>《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万物始生,艰难重重,然新生之物,创拓精神极强,其势不可挡,越石穿地,克艰而通,通而后达,达而养民,养民乃天下正道。故《屯》卦具备乾道“元亨利贞”、坤道“直方大”之精神。屯道大哉!  相似文献   

20.
“大全”     
张舜徽先生《清人笔记条辨》(一)曰:“明清之际,士子皆为《四书五经大全》所至梏,眼孔极小,固执异常,亭林不惜大声疾呼以激起一世之人,力主博综旧义,以破执一不化之见,遂冒言‘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己.’”按:亭林举“八股、大全”以为世戒,“八股”之为害人知之,而“大全”之妄,人不尽知也.时至今日,人犹喜以“大全”名其书者,如《吉林方志大全》,吉林志乘在全国大部分省志中最薄弱,缘建省与划分州县极晚,《吉林通志》所以翘然独出者,以秉笔得人.民国伪满,芦黄苇白,等诸自郐,不足并论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