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治理主体在功能定位、职责权限、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宗族组织、民营组织以及乡村草根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的兴起与参与,又因价值取向、文化水平、自身利益等催化了乡村治理失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以其显著的乡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多元主体提供了主体认同;以其文化意识形态功用,内化民众的思想,促进乡村社会有序发展和自治调控;以其独特的秩序意义助推乡村社会矛盾整合、多元主体价值观趋同以及各阶层利益归一,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以乡土文化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公德意识,通过"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经济、文化双赢,实现乡土社会的良性共治.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城镇化水平进展情况,指出中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初始时期,并在分析城镇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两者良性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就提升城镇快速发展中用地结构调整水准、积极推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乡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对解决人地矛盾和保护耕地的积极作用、不断加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集约利用,合理确定城镇用地规模、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战略问题,结合全国和湖南省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师资源作为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决定性因素,是高校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资源。针对高校师资紧缺的现状,文章就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特殊性和相关解决对策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孟冬冬 《南都学坛》2015,(1):122-124
科技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科技管理体制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产业定位存在偏差、科技资源整合程度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培育实力型的研发团队,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建立高效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究开发模式,完善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政府和市场的科技双投入,提高河南省科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才能为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都在不断进行着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深层次助力了农村的数字经济发展、网络文化丰富、治理体系创新、生态智慧保护,以及信息服务城乡一体,以上都是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一部分。以乡村治理为例,在传统治理方式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数字技术可以突破这些瓶颈,推动乡村治理发展。同样,在乡村治理数字化的过程之中也出现了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要实现乡村善治,就要探索出我国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数字乡村治理稳定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智慧治理中的体现。随着数字乡村治理趋于复杂化,多主体利益交织,有效缓解主体间冲突问题有助于促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根据数字乡村治理多主体冲突关系构建冲突分析图模型,模拟了其内部决策主体的策略选择过程,求解多主体利益冲突均衡解,并进行稳定性分析。为实现冲突均衡、解决数字治理多主体冲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政策引领,实现政府善治;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全民参与;坚持政企合作,推动技术赋能;坚持统筹兼顾,构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从重庆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分析了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因循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何优化配置原则提出了优化配置的总体目的及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生产要素六元理论,对建设项目资源进行界定;结舍建设项目资源配置的特点,定义了资源配置模式;提出了建设项目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效率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生产要素六元理论的建设项目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设计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基础逻辑。要构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 乡村治理体系,应当积极发掘、传承保护、盘活和创新利用好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推进本土化治理,实现乡村善治的终极目标。 彝族传统文化结构中蕴藏有丰富的治理资源,相关学者早从不同视角做过相关探讨或研究。总体看来,目前,虽然学界以“乡 村治理”作为直接视角嵌入的研究尚少,但是早有学者针对彝族的习惯法、家支制度、德古机制、信仰文化、乡村精英等展开相 关研究。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彝族传统治理资源具有强大的治理效能和实现乡村善治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是指教育扶贫作为制度规范或措施以及相应的制度体系或结构对相关客体(贫困群体、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互动关系。教育扶贫在逻辑趋向上是在其理论愿景和现实图景映射下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亦是围绕“教育属性”和“贫困属性”两条主线形成教育扶贫切实可行的逻辑合力。教育扶贫作用机制的发挥需以聚合地方性和全球性力量为核心载体,以重塑“知识资本”为预设目标,以注重“文化自觉”为指引方向,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为技术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扶贫需要从优化战略定位、识别扶贫对象、保障资本投入、提升文化能力和助力全球减贫五个维度构建教育扶贫作用机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资源配置出现许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传统农耕制和散居模式导致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配置不当致使农村资源管理紊乱,农村人才流失造成新农村智力资源的缺失,农村产业协调性不足导致资源回报率偏低,城乡分割造成农村优质资源的缺乏。因此,只有重新配置农村资源,集聚农村土地资源,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体系,激励农村人才回流,促进农村产业之间的协调,构建城乡融合机制,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市场因素的渗入,现代性的社会图景突破了传统村落社区的边界,乡村地域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均发生了巨大转型,解构了原本传统的乡土文化,亦间接地削弱了村民对乡村社会的文化理解力和价值认同感,乡村文化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凸显。在乡村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进程中,村民个体与村落社区的社会关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村民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公共空间萎缩,私人生活领域扩展,社会成员对村落公共事件的关注大大削减。正确把握乡土文化对村落地域变迁的意义,重新整合乡土公共精神,对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尤其是文化治理研究极富重大意蕴。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需创新其制度。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阈引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即跨乡镇行政区划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优化配置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其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规模效应等方面优势明显,并对基层政府角色和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力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的新供给机制,弥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文化资源融合存在流动不畅、国际化进程缓慢、政策和金融支持不到位、智能资源欠缺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思想观念落后、经济体制缺陷、政策法规滞后、管理体系不完善。因此,城乡文化资源融合必须实现优化,路径在于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落实公共财政制度,健全金融支持机制;加大资源宣传力度,培育环境保护机制;深化市场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对甘肃10个样本村入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农户家庭普遍采取兼业化模式,二是个体劳动力有明显的专业化趋势。针对这一特征,建立农户家庭劳动力兼业化配置模型和个体专业化配置模型以理论解释,并通过计量实证考察了农户家庭与个体在劳动力配置决策中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目前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基于边际劳动价值、预期收入、风险和就业转移成本等因素的理性决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与教育投资,建立并完善农村信贷和保险市场,降低农业生产和城市部门就业风险,是加快推进家庭专业化的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说到底是资源配置问题。城乡的资源配置状况,决定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与效果。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要求,整合城乡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政府的调控作用,重视城市的带动作用,重视农村各种载体对资源要素的吸纳、聚集作用,重视制度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补齐乡村环境治理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PPP模式的引入为乡村环境整治提供了新途径。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引入演化博弈分析框架,对不同场景下乡村环境治理的三方(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民)共生条件进行探索,并结合现实案例检验基本结论,结果发现:PPP模式高度依赖政府的有效治理,特别是各级政府的有效监管对达成多方共生非常关键;政府的有效监管、社会资本守约的交易成本和村民在环保治理过程中受益是三方共生的基础,而设计合理的惩罚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失职和资本方的违约动机,博弈结果将趋于三方共生。同时发现,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守约和村民参与恒不成立;村民参与环境治理取决于参与的净收益,与受到的政府奖励无关。由此,可以通过改革乡村治理方式、加强政府有效监管、采取第三方定价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以村民受益为核心加快乡村组织建设、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等措施,不断推进乡村环境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