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写实”这个话题不知不觉已延续了六、七个年头,至今仍然不见消歇.“新写实”从八十年代从容地跨到九十年代,一直占据着小说创作的主流地位.尽管“后现代主义”的话题在中国文坛上已经出现,但小说创作的重心还没有“后”移.显然,“新写实”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注的、为现实时代所决定的、有牢固现实依据的创作倾向或文学流向.尽管人们对“新写实”聚讼纷纭,但“新写实”的基本因素仍然在继续发展,并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2.
郑新安 《中州学刊》2006,(5):270-272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作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无论从思想内涵还是叙事方式上,都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着力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刻画。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历史叙述的挖掘。“新写实小说”虽然也有着种种不足,但它毕竟把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潘海鸥 《阴山学刊》2009,22(6):55-58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崛起于文坛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小说创作潮流: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人的世俗欲求,将日常生活叙事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但是受到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的影响,新写实小说带有种种先天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小说创作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小说创作理念很难维持较长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文坛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新写实主义”。先是有一批中青年小说家,如刘恒、朱晓平、李晓、王朔、刘震云、叶兆言、池莉、方方、苏童、格非、余华、李锐等,创作了一批既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又与近年来我国文坛“先锋文学”有区别的、所谓表现生活“原生态”的小说;尔后有人在理论上加以概括,称之为“新写实主义”;继之则有的刊物,如《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推波助澜。于是,一个新的创作流派悄然而颇有影响地在我国文坛崛起,并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对于这一文学流派的创作,褒贬不一,在理论上也颇有争议。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创作流派的出现,怎样评价他们创作的成败得失,成为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正> 崇尚写实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艺术传统,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小说的“写实”艺术从史家的“实录”中脱胎出来而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需要小说家创作实践的不断超越和理论上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写实”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小说艺术本体而言,《金瓶梅》在“写实”上有着题材拓新、艺术升华和历史超越性的意义。一、《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不重“写实”,叙事描写游离于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成为一个文学史事件的同时,有关“新写实”的文学批评也成了一个颇受争议的理论命题。在现实主义批评内部形成了两派:“折衷派”与“回归派”。“折衷派”认为,新写实出现在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双重低迷的情况下,它是在对两者超越和改造后形成的新的创作理念和倾向。“回归派”认为,新写实小说是对现代主义文学围攻的突破,是传统现实主义在新历史阶段的回归。“折衷派”和“回归派”的理论阐释都体现了在现代主义话语冲击下,现实主义话语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浅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渊源李香枫80年代末,小说创作中引人注目的新趋向,莫过于"新写实主义"浪潮。最先是理论批评界开始注意到某些属于现实主义艺术形态的小说创作的新变化,并在阐述和评论这些新变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新写实小说"的种种特征和看法。嗣后...  相似文献   

8.
池莉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的主将。然而,作为一位“写实”女作家,我们不能忽略其女性本身特有的创作情怀在文中潜性的呈现。这种创作情怀的默默流露是随着她的创作时期不断位移的。作为与时代共进的作家,她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女性特点,她的“女性情怀”也是通过关注女性的成长历程而不断呈现的。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主义”是80年代末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90年代即将过去的今天,人们回视这一文学现象时,却发现“新写实主义”从来就不曾得到过准确的描述,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曾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实这一现象的命名就很混乱,曾有过“新现实主义”、“新现象小说”、“生态小说”、“后现实主义”等不同的称呼,而“新写实主义”一词的流行无疑与1989年《钟山》杂志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并取得很大影响相关。而更为混乱的是对“新写实小说”范围的界定。在批评家笔下,各路作家都有人被圈入“新写实主义”旗下。这不免令人感到困惑,也表明了人们在…  相似文献   

10.
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引进和“两结合”创作理论提出的契机,20世纪50年代“新英雄人物”创作规范逐步建立起来。这种创作规范的建立过程一直处于一种“政治性、理想性、阶级性”与“写实”的张力之中。也正是这种张力的逐渐失衡,孕育并终于造就了“文革”文学中“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的创作主体试图苦心经营出一个“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但实际看到的却是一切“生存空间都已经被集体意志所侵蚀、所消解化了”。他们共同努力,用“人民记忆”抵抗第一世界的“话语渗透”和本土文明的“自茧行为”。这个时期的经典文本虽然隐喻着创作主体的生存“尴尬”,但也寄寓着作者透过文化生产现实生活反思的精神指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 ,我国新时期文学出现了两种创作倾向 :“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它们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形式和内容上的革命。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文学的浮躁。  相似文献   

13.
导师心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心态。新时期作家中 ,张洁始终张扬导师心态 ,而“新写实小说”作家池莉的小说对导师心态发挥着一种解构作用。她们的创作分别体现着对理想主义的显性表现与隐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文学思潮:新写实主义。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艺术还原。新写实主义具有以下艺术特质及文学价值:其一,叙事节奏的碎片化。在新写实小说创作中,历史的样貌构成了碎片化叙事的经纬和脉络。其二,创作手法的悖论化。新写实小说追求平庸,平庸之中却潜隐深度,小说人物意象消解了生活的深度,破除了精神的崇高。其三,叙事方式的尴尬性。新写实小说既要写出主人公在凡俗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又要给读者展示一种无限趋近于真实的虚构想象,并由此产生一种对"世界"的观望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不管人们视新写实主义小说为白猫还是黑猫,大概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几年领风骚于文坛,最能引起读者瞩目者,当是非它莫属了。一些刊物辟出专栏,为新写实小说搭台演出,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范式和角度,纷纷参与对新写实小说的批评。从理论上来看,新写实小说只是人们在谈论这一文学现象时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各家的说法是不尽一致的。对于写实主义,人们并不陌生,它亦即现实主义,是realism的两种译法。“新写实主义”冠之以“新”,我们在寻究它的艺术张力时,自然要从这个“新”字入手。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坛金勇(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自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引进各种西方的“主义”以来,“后现代”应该是叫得最响的一个,大有到了不讲后现代就不懂中国文坛的味道。审视一下创作实际,也确实如此,“新写实小说”对“元叙述”、“零度写作”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九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创作趋向张振金九十年代的散文,默默地在突破和造新。它没有像小说那样有“新写实”、“新体验”。“新状态”之类新潮口号的鼓动,也没有像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那样,一篇作品可以牵动整个社会视听的轰动效应,而只是按照独特的个性去思索和反映变革...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和郁达夫分别以《女神》、《沉论》,共同显示了创造社作为文坛上一支突起异军的创作实绩,掀起了“五四”浪漫派文学的潮流。但两人的作品风格却显然不同。郁达夫主张“有情写实”的创作手法,赞赏史托姆“带写实风的浪漫派”风格,特别偏爱中外那些具有“殉情色彩”的文学作品。殉情主义——毫不掩饰地抒发内心的苦闷、感  相似文献   

19.
文化观念的嬗变、递进,之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愈来愈显出其质朴而强劲的内驱力。如何看待当代文学艺术现象?这除了在文本形态上做一些更深入、更具技术特点的研究、操作外,就是竭力寻觅新型的理论支点和评述角度,进行广阔笃实的文化意义上的分析。后者大多是从文学艺术两者联系、同一的存在中,宏观地开掘、厘定出一定的规律和表征。实际上,在新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创作者与接受者)在感知、心理、观念几方面的更始,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通,某一思潮、某一现象几乎形成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的共振。“新写实”小说的悄然兴起与美术的“新文人”画的出现,在文化心理上存在着极大的相近,对各自所沿继的传统尤其是传统技法,有着同样的宽容和有限的认同。这便是笔者在论及“新写实”小说时,将其简化成“新写实”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新写实小说风行文坛之后,小说家似乎普遍地追求那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写法,平淡人生,平淡故事,平淡讲述。“原汤原汁”“反抗虚构”,“叙述情感隐匿”等等,即便未被列于新写实圈内的作家,也如同被这只无形的魔手抚摸过,很少有人能漠然置之。为意义而营造,为意义而虚幻荒诞好象已是昨天的潮流,昨天的故事。让人不禁疑惑,眼下的小说,在“写实”的墨香中,真的就“实”到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不能动弹?“实”到徒具别无歧义的一种解构:“还原生活”?我们的读者是否因了某些评论的关系正在产生错觉:以为小说虚构的本质业已丧失?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