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用以象喻为主要言说方式的卦爻辞对卦爻符号进行解释,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象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是以象思维方式展开的,其"取象"过程具有与《周易》象思维类似的具象性、直觉性、整体性特征,最终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喻方式言说。  相似文献   

2.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对作品的解读实际上就是批评者构建意义系统的过程。这一系统是个复杂而丰富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系统型思维。就横向而言,它把文学作品同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产品联系起来,把文学活动同其他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就纵向看,它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历史系统和意义系统的统一:作为历史的系统,它特别重视作品间的相互传承和影响;作为意义系统,它重视文本内部的多层象征和隐喻。纵向的系统型思维对作品的解读路径又分为上位路径和下位路径两种取向;上位取向服从于比它更上一层系统的规律;下位取向主要是把一个作品看成一种由这样三层意义构成的寓言系统:一是文字词典意义,二是隐含的比喻意义,三是由比喻意义而导致的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  相似文献   

3.
“奇思”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传播效果.创新与自由,是奇思的主要审美特征.古人将奇思的获得方式概括为“触景发奇思”.从奇思的表现机制来看,出人意料的比喻可以展现奇思.奇思主要用于诗文批评,而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体批评中较少使用.“奇思”范畴在古代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但由于表现媒介不同,涵义又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倪正茂 《社会科学》2003,28(5):52-59
东亚法治之趋同,有其历史性的渊源与现实性的需要以及客观性的可能,同时又存在着制度性的障碍和价值取向一体性方面的困难。因此,它将是一个滞后于经济一体化的漫长发展过程。21世纪将是东亚的世纪,东亚法学家当为东亚法治之趋同勉力奉献。  相似文献   

5.
论两种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趋同是我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就两类不同性质产业结构趋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不同产业结构趋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古代 ,不同的时期和社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面对既定的现实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应对 ,从而呈现出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从魏晋以来的作者型批评家到明中叶出现的职业批评家 ,直至近代的学者型批评家 ,以及贯穿始终但常不被论及的读者型批评家 ,各类文学批评家因其主客观条件的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各有特长和缺陷。  相似文献   

7.
"奇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重要范畴,蕴涵着古人对于文学表现手法的独特认知,基本含义是指出人意料的用笔。在不同的文体批评中,"奇笔"的含义略有差异。"奇笔"在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二者都受到古代兵法影响。从使用时间上看,"奇笔"在唐代先用于绘画批评,在宋代偶用于文章批评,至明清时期才大量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之中,呈现出从书画批评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从统治到治理,从垂直到平等伙伴关系,去除对立及强制思维,通过互动建立共识、彰显公道,将问题解决在公理之下,这是与网络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理念,也是网络社会管理的根本内容。树立官民共治的理念,将网络公共领域视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场所,去除驾驭思维、管制思维;建立公共的制度性互动平台,扩大官民的参与性;实现公共舆论与现实的互动,以公开性去除个体对整体的绑架。  相似文献   

9.
论旅行社的战略趋同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旅行社的进入,国内旅行社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我国旅行社纷纷采取了横向一体化战略以实现集团优势。旅行社经济中介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纵向差异性和网络的非对称性。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纵向压力迫使作为经济中介组织的旅行社谋求单体规模的扩张,而横向一体化无疑是旅行社合理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规的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同资本主义分配形式相似的隐匿生产过程的作用;文学文本不是被视为一种建构,而是当作文本所描述的社会的自然反映或作者主体性的自发流露,其结果便造成作者与读者连成一气的幻觉,从而导致了一种非生产性的文学批评。而新的、生产性的批评实践,它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的是一种新的可理解的对象:它生产文本。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它从单一、单义的阅读中挣脱,变成便于读者生产的、多义的、矛盾的、可改变的,而批评的任务则是确立文本中未说出的东西,并修正文本以生产真正的历史知识。批评不再是一种认识过程而是生产意义的工作,它不再寄生于既定的文本,而要建构自己的对象并生产作品;作者和读者不再表现为主体之间交流过程中对称的两端,而文本也只有从交流模式的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被有效地运用于阅读过程中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圆形批评是贯穿王先霈新时期以来学术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酝酿到成熟,圆形批评为我国文学批评学建设确立了科学的学科观念,为西方普遍主义影响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当前多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学发展提出了一套整合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区域认识是社会意识的亚层次,是直接渗透于受众群体的社会环境认识,是形成受众群体认识趋同的基本原因。超越是自我肯定基础上的超越,是符合受众群体认识趋同需要的超越。自我价值观超越,不是对那些被受众主体肯定的东西的摒弃,而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及后果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主要表现为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争相发展(或引进)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家电的生产。据统计,目前全国仍有27个省(区、市)生产电视机,23个生产洗衣机,29个生产电冰箱。90年代中期,我国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各省(区、市)在制定的“九五”计划中,集中选择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建筑和建材、冶金、轻纺作为各自重点发展的产业。在30个省(区、市)中(未含重庆和香港),以机械作为支柱产业的有25个,…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异质性的比较 ,分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色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并进而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特点 ,说明我们应在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 ,来寻求文学理论的通约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以建设当代文艺学  相似文献   

15.
词体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词论家在词学批评中不断变异又逐渐趋同于诗论,最终将词学理论转化为中国大一统的诗歌理论乃至上升到文艺美学理论的历史。词论在这一矛盾而统一的过程中,一方面构架独自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将词学审美意识与观念和诗学的审美观念与意识交融汇合,并最终形成境界理论,完成其建设文艺美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既来自于文艺学与美学学科知识更新的要求,更源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本土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挑战,无疑是文化批评历史性出场的根本性原因。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内部成员,它与审美批评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旨趣。它们可以相互补偿,却没有高下之别。文化批评不是审美批评,也不同于庸俗社会学批评。就文化批评与文学自主性的关系而言,文学的自主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一个是制度建构的层面,一个是观念与方法的层面。作为现代性制度建构的文学场的自主性和作为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方法的自主性理论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晖 《东南学术》2008,13(3):99-107
应用对实践具有浓厚兴趣就像理论对思辨充满兴味一样.背负沉重的启蒙与救亡使命,中国现代小说批评操持实用主义立场,其价值尺度的选择与确定因此全部指向现实实践:同时面向启蒙的现实、救亡的现实、小说现代性生成的现实,随之展开了它启蒙的文化实践;救亡的政治斗争实践;发展小说自身特性的文学实践;逐步建立了现代小说批评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18.
高玉 《学术界》2006,(1):98-104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学院批评主要存在着五大问题:教条主义;泛文学批评;职业实用主义;体制病;敬业精神的匮乏。当代学院批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会陷入困境?经济和时代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学者自身,还在于学院批评内部。我们应该提倡学院批评的历史感、神圣感和学术使命感。  相似文献   

19.
欧盟区域经济趋同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盟自1987年之后人均实际GDP差异的研究表明,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欧盟经济存在趋同迹象.部分后起赶超国,如爱尔兰、芬兰有良好表现,而其他一些国家如意大利、德国则出现了结构性衰退和人均实际GDP增长的显著下滑.研究发现,欧盟15国与欧元区并不存在整体上的δ趋同,而β趋同检验显示初始人均GDP与增长率之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但2002年后,区域内人均实际GDP增长率有明显的趋同表现.  相似文献   

20.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注重直觉感悟,写得自然亲切,属于“自发的批评”之列。他结合中国传统感悟式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形成独具特色的印象一感悟批评观念;他的文学批评海阔天空,自由无羁,带有与人谈天说地闲话心情的特点,形成了“闲话风”般散漫的批评文体;他的文学批评语言灵动飘逸,常以多义性意象评论作品,达到曲尽其意的效果,形成“以诗解诗”的语体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