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晗根据"明王出世"口号认为元末白莲教起义为明教起义;杨讷认为"明王"是净土宗之阿弥陀佛别号,与明教无关;王见川认为此口号来源于宋元时代佛教异端之金刚禅。以上观点皆有失当之处。"明王"及"明王出世"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不足为明教之证。相对于明教信仰,佛教密宗及孔雀明王信仰在汉地的传播以及在民间的渗透更为广泛,并在元代切实地渗入到白莲教中。藏密中阿弥陀佛形象与汉地之孔雀明王形象颇有类似之处,从其教理上言,孔雀明王可看作阿弥陀佛之化身示现。故"明王出世"实为密宗之孔雀明王出世,大明国号亦来源于此。且"大明"之号见于《易》与《诗》,同时朱明应祝融之瑞,故为新朝不二人选。  相似文献   

2.
商殷王室之婚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殷之王妣均以十干为名。十干分两系,系下有组(表一所示)。 王系之干为甲壬、乙丁两组;妣系之干为癸辛己丙庚戊,组别不明显,似为阴阳两组,即癸辛己一组,丙庚戊一组。 属于王系干名之王,其配必在妣系干中,如祖丁配癸、辛、己、庚、戊(?);属于妣系干名之王,其配必在王系干中,如示癸配甲,大庆配壬。 王系干之乙丁组,从来不作入祀之妣。故妣系干之王配,皆出王系之甲壬一组。虽然契辞有妣丁、母丁,分别见于四期及一  相似文献   

3.
“越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越章乃西周时楚王熊渠少子执疵所封之地。《史记·楚世家》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由此指明了熊渠迁居的南方蛮夷之地的居民,  相似文献   

4.
卜辞常有"王其省"某地"田"或"叀田省"之类辞语,"省"一般认为即"省观"、"省察"之义,而"田"或以为是农田,或读作"田猎"之"畋"。若然前者,则"王省田"即商王视察农田,与"观稼"、"观耕"同义。若然后者,则"王省田"与"王观猎"同义。本文将全部"省田"卜辞排比之后,发现可确切解为"观耕"的卜辞竟无一例。相反,"省田"常与"狩"、"擒"诸字对举,且所涉之地几乎全是田猎地,故卜辞"省田"即"观猎"。  相似文献   

5.
贡嘎山穿越     
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四川的最高峰,素有“蜀山之王”之称。一般的贡嘎山旅游线路都是去海螺沟,看一看那条巨大的冰川。而在这条穿越线路上,你却能够非常亲近地去欣赏贡嘎主峰一蜀山之王的雄奇雄峻。  相似文献   

6.
在风靡一时的晚明浪漫思潮中,李贽堪称搴?前驱的主将,他的出身、环境和经历使之有可能更直接更深切地感受到新的时代脉搏,站在新旧思想交战的最前沿.李贽在四十岁时开始研究王学,以为“唯阳明之学乃真夫子”,继之又结识了王畿和罗汝芳,并拜王艮的儿子王襞为师,转而服膺泰州学派.不过他主要是从王守仁“满街  相似文献   

7.
如众周知 ,至漠北之役以后 ,匈奴已经丢掉了河南地、河西、漠南以及大量的人口、财产 ,公元前60年 ,又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政权已经非常衰弱。公元前 5 8年 ,乌桓乘匈奴握衍朐 (公元前60年至前 5 8年在位 )政权尚未稳固之机 ,大败匈奴东边姑夕王 ,“颇得人民”(《汉书·匈奴传》)。稽侯珊利用这样的政治军事形势 ,在其岳父乌禅幕的支持下 ,联合刚被乌桓大败而且损失颇大、惧怕单于惩罚的姑夕王以及匈奴左地贵人 ,自立为呼韩邪单于 ,并且立即发兵西击握衍朐大单于。《汉书·匈奴传》对握衍朐之死是这样记述的 :“骨肉大臣立稽侯珊…  相似文献   

8.
夏末商初,公刘居邠(今陕西彬县和旬邑),发展生产,势力渐大,“周道之兴自此始”。商后期,古公迁岐(今岐山周原),筑城垦田,经济、军事力量增长,戎狄被逐,小国归服。“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徐中舒先生在《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中说:太伯、仲雍奔荆蛮,“二人所至即江、汉流域;其后或因楚之兴盛,再由江汉而东徙于吴”;“太王之世,周为小国”,故“太伯、仲雍必率周人远征之师以经营南土”,“亦即太王翦  相似文献   

9.
王、圣关系问题,就大体而言,它是文化之纲,关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全局;就实质而论,它是文化之核,决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本质。如果说王与道的关系问题,其根底在于寻求权威合法性,那么王与圣的关系问题,其目标则在于确立权威理想性。圣是道的人格化,王圣关系问...  相似文献   

10.
在永嘉之乱南迁浪潮中,太原王氏家族王柔、王泽两大宗支族人大部分迁往建邺。王柔宗支中的王沉后裔王浚却留在了北方,据《华芳墓志》与《王温墓志》记载,王浚有庶子五人,嫡子二人,庶女二人,嫡女三人。其居地,王浚在其父死后与王泽宗支别居,后因王浚封地与任官于幽州,在北方战乱不已的情况下,永康年间举家迁徙于幽州;永兴元年(304),王浚母姑儿孙具聚集于幽州;至建兴二年(314),王浚被石勒所杀,其庶子之子王准率族人迁往乐浪;至北魏时期,在统治者"辟召贤良方略"政策的感召下,王氏后裔又在王评的率领下于北魏兴安二年(453)迁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后随北魏迁都,徙居洛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丘就却王号分为贵霜翕侯、贵霜王和身后三个阶段。丘就却王号的衍变过程是: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四翖侯,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号大王、王中之王、伟大的、贵霜,称天子;丘就却年八十余死,死后可能增加救世主、胜利者、法者、世界之主称号。  相似文献   

12.
<正> 人们多知《聊斋志异》是小说,而不知其实也是历史,是写明末清初历史的部分侧面。作者既不肯抹杀或歪曲事实,又要巧妙地、曲折地、忽隐忽现地避开时忌。于是用小说手法,嘻笑怒骂,冷嘲热讽,尽情地挖苦清统治者。作者自称“异史氏”,书名标出“志异”二字。其意在于声明:所写为异族之史,为怪异之史,为异族、怪异杂糅不分,表里为用之史。明季朝政腐败,生民乱离,招致清人乘机入关,建号称帝。当时爱国人士有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诸大儒倡义于南;有傅青主抗节于北。蒲松龄与顾、黄、王、傅诸贤有共同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明代《译语》等汉籍史料和17~18世纪成书的佚名《蒙古黄金史纲》等蒙古文文献记载的考订,认为"莽晦王"并非指成吉思汗之弟合赤温后裔,而是成吉思汗另一弟合撒儿后裔科尔沁部最高首领阿儿脱歹王的长子莽晦王;莽晦王所属"冈留三营"并非指哈赤温后裔所属翁牛特、喀喇车里克、伊苏特鄂托克,而是指合撒儿第十六代世孙,科尔沁部莽晦王所属巴尔虎、塔奔、茂明安等鄂托克;明代汉籍史料所载"尔填"部及其酋"可都留"并非指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后裔所属阿鲁科尔沁部及其领主巴衮诺颜,而是指喀喇沁万户及其领主巴雅斯哈勒昆都伦汗;16世纪20至30年代,东蒙古左右翼诸部领主不仅瓜分了兀良哈万户,而且打击或兼并成吉思汗之弟合撒儿后裔嫡系莽晦王所属强大的科尔沁万户。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王畿提出了"先天正心"之说,把"治心"作为"治世"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同时他认为良知的效用可以扩大到政治生活领域;王畿和王阳明一样,强调"万物一体"作为最好人间秩序的意义及其可能性,倡导个体应该破除"意见"之私并承担社会责任;王畿崇尚王道政治,并认为王道政治之根源在于人心之诚;另外,王畿主张"政学合一".认为"学"必须有政治的追求和关怀,而"政"应该是"学"的深入和落实.  相似文献   

15.
一 在实地考察中国岩画时,我有幸两次进入宁夏境内,乃得以觅见众多雄俊伟殊的西夏文物与古迹。尤其是列行于贺兰山东麓的巍峨王(王冢),虽雕零残败,而帝王之余烈犹存。其枕山饮河、俯临沃野之胜舆景象,实令人触景生情地感悟到西夏党项族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雄姿盛况。  相似文献   

16.
一部春秋史,主要是强国争霸史。正如南宋学者叶适所说:“故《春秋》因诸侯之史,录世变,述霸政。”对霸政的研究可上溯到战国时代。孟子较早地把“霸政”理解为与“王道”不同的政治文化,“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其后,荀子著有《王霸》篇,继续探讨王道与霸政的关系,得出了“义立而王,信立而霸”的结论。从此,“王霸之分”成为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有影响的命题。本文拟从天子、霸主、诸侯关系入手,对春秋霸政的一个侧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月》为周大夫刺幽王致使宗周灭亡之作,《雨无正》为携王余臣的暬御之臣表达自己面对"二王并立"政治格局时怨忧情绪之作,此五诗皆作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卫武公率兵救周、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二王并立"之初,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之前;《都人士》为周大夫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时万民麕集、观者如都热烈场面之作,《鱼藻》为周平王大夫美平王自西申归镐京后宴享群臣之作,此二诗当作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之时,在东迁洛邑之前,当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顷。上述四诗,皆作于西周覆亡之后,平王东迁之前,即平王仍都于镐京之时所作,皆属西都之雅。  相似文献   

18.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嘉靖癸末(1523年)受业于王阳明,为王阳明及门高足。当王学风靡天下之际,四方问学于王阳明者甚众,常常先由王畿与钱德洪疏通王学大旨,故有教授师之称。中年以后,讲学于江、浙、闽等地。从哲学思想看,王畿虽亲炙王阳明,但并非仅仅拘守师门。王阳明揭橥致良知说,强调先天本体与后天之致的合一:良知作为先验的道德本体,其形成不依赖于后天的工夫;但这种先验的道德意识最初又只具有本然(自在的性质),要使良知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则离不开主体的致知过程。在王门后学中,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的工夫派,着重发挥了王阳明肯定后天致知过程的思想;与此相异,王畿则将良知视为现成本体,并由此提出了现成良知说。王畿对良知说的引伸和发挥,不仅有其独特的理论意蕴,而且在王学的衍化中有着引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王畿王艮之理想境界观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之既定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道德主体基于社会政治背景而对自身之生存方式、主观伦理诉求的自我感悟与体验。这就表明,在王畿王艮的伦理思想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与个体价值得到了张扬与肯定,道德主体之自然属性亦得到了尊重与高倡。  相似文献   

20.
以往学界认为 ,明成祖在即位后将塞王内徙 ,以天子守边和总兵镇边取代了藩王守边。但对已发现材料的考察表明 ,在永乐十一年四月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 ,成祖之子汉、赵二王曾先后防守北京一带 ;二王拥有较大的军、政权力 ,可以统帅大将 ,抗击蒙古 ,地位接近于洪武末年的塞王 ;永乐初年塞王内徙出于本王自请 ,成祖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永乐时留在北边的其他塞王可起拥有护卫以壮边防声威之效 ,在定位上与洪武末年的安边保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