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老作家艾芜的三部南行记,指《南行记》、《南行记续篇》和《南行记新篇》。艾芜是三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但他开始文学写作,可以说同他的漂泊生活一样早。一九二五年夏天他离开成都第一次南行的时候,便在脖子上吊个墨水瓶,走到那里,写到那里。一九二六年他在昆明红十字会当杂役时,曾在《云波》半月刊上发表诗作。一九二八年在仰光流浪时又在《波光》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但这些作品都只算是求生之余的文学尝试。真正开始创作活动,那是一九三一年一月艾芜因参加缅甸的反帝运动被殖民地当  相似文献   

2.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有别于其他左翼青年作家。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3.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左翼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截然区别于其他左翼作家,从而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独树一帜。可是,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4.
《南行记》是艾芜的第一个小说集子,《山峡中》是其中的名篇,它的艺术风格在作者前期短篇创作中很有代表性。风格即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的独特标志,它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艾芜: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蒋明玳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  相似文献   

6.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流浪作家,艾芜以自己的流浪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南行记>.本文以作家创作为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作家流浪作品的主题旨趣与审美追求,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视野中解读艾芜的流浪作品.  相似文献   

8.
艾芜在小说集《南行记》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东南亚画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南行记》中,作者不仅将东南亚风光民情的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还生动地展现了西方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地区的众生相。并且,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还成为异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场域。对《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和阐释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艾芜在西南边地的漂泊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体验,也是一种极限体验。极限体验使作者能更贴近地了解流浪者的痛苦,促成其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的成功。艾芜保留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感,对流浪者有所保留和批判。这种批判脱离不了极限体验所带给作者的情感联系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也造成了作品风格和创作手法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多是从题材、人物、艺术方面谈论艾芜小说的独特性,少有人谈论其间反映出的艾芜思想、情感、心理的独特性.<南行记>以"异域情调"为文坛关注,稍后艾芜却转向描写岷沱流域的故乡,显示出与<南行记>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从他乡到故乡,不只是艺术之旅,更是艾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1.
漂泊是中国现代流浪文豪艾芜一生执著的情结,它的生成源自家庭与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合力。从《南行记》中可以看到艾芜“漂泊情结”所蕴含的对奇险、瑰怪的自然美的膜拜,对生命力粗犷、耐苦、勇敢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探索、进取的褒扬的深切内涵。  相似文献   

12.
《漫步遐想录》于1782年问世。是让一雅克·卢梭(1712——1778)一生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众所周知,法国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最高成就。卢梭和《百科全书》的作家们曾被恩格斯称赞说:“在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而开导人们头脑的那些大人物,本身也是非常革命的。”卢梭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在法国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史和宣传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漫步遐想录》(以下简称《遐想录》)是卢梭全部作品的续篇和对人生探讨的总结。在作家理解生活、揭示社会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抒写和剖露作家自我深  相似文献   

13.
开拓流浪汉题材,为中国文坛提供了众多神采卓异的流流汉形象,是艾芜创作的独特贡献。致力于开挖这些人物身上比普通人远为复杂的人性内涵,是艾芜南行篇什的根本主旨。本文以此为重点,探讨了作品对人物所作的深刻剖析,以及所表现的复杂态度。另外,文章认为,艾芜的南行篇什还具有犷放与悲怆两种旋律的交迭萦回以及鲜明的理性色彩等特征,并就这两个特征的具体体现及其形成原因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迦尔洵(1855—1888)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也是鲁迅先生早年所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一九○九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即收有鲁迅先生所翻译的迦尔洵的《四日》一篇,并对作者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绛华》一篇,即自记其状。晚岁为文,尤哀而伤。今泽其一,文情皆异,迥殊凡作也。”这里所提到的《绛  相似文献   

15.
《南行记》中的"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切近鲁迅所说"中国新青年",同时也最切近世界性的浮士德精神的人物。"我"在《山峡中》中的经历,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浮士德冒险"故事。小说全面展示了作为现代人的"我"如何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中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造就自己行动的哲学的内在机制,创造了一种永远向着未来展开的现代性伦理。  相似文献   

16.
一屈原南行的事迹《屈原列传》说: 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连张仪不及。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按《楚世家》,屈原谏何不杀张仪在怀王十八年,屈原谏会武关在怀王三十年。中间相隔十二年,不见屈原言行。这在屈传前段是个大空白。那么长的时间没有一言一行,可见屈原已不在朝,屈原哪里去了呢?从屈原赋中探索,我们发觉,屈原在这段时间有一次南行。所谓南行,就是江南之行,这里特指湖南之行。屈原与湖南的关系特别密切。屈原一生中先后有两次南行入湘。初次南行与再次南行迥然不同。今简略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作家,同时在如何评价问题上,又是一个自来争论较多、分歧意见较大的作家。究竟应当怎样评价,仍然是个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开封师院学报》一九七七年第六期刊载高文、何法周两位同志写的一篇《试论陶渊明的政治倾向》(以下简称《倾向》)对陶渊明的政治倾向作了论述。这里也想谈谈  相似文献   

18.
中国行旅文学发生论纲胡志泽今天弄文学的人,没有不标举艾芜《南行记》和钱钟书《围城城》的。一般人大概都知称道其故事的美丽与文笔的通脱,却不知他们创作所取主题的特殊性─—行旅。这里所说的行旅,乃是与家居不出相对而言的一个语言范畴,文学作品以行旅为主题者即...  相似文献   

19.
易明 《北京纪事》2013,(11):92-94
北京人高星在2006年编了本《中国乡土手工艺(续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他在书里有一个后记,几次阅读都被感动,特摘开头两段:  相似文献   

20.
完成于抗战时期的《文学手册》(一九四一年初版,一九四二年增订,一九八○年重印。以下该书引文,均只标页码),突出地反映了艾芜的文学观,认真研究这一著作,对进一步了解艾芜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艾芜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主观情、理的真实而形象化的反映;他看到了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善的内涵;他更侧重探讨文学的审美特点,并对艺术美创造的诸种因素,作了生动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