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森林的社会价值及文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不仅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价值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利用森林价值的文化方式的不同,决定着人们对待森林的态度的不同。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森林文化活动,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森林价值观,更有助于保护森林和环境。  相似文献   

2.
网络正在以其固有的特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无与伦比的快捷和舒适.但网络空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日益暴露在人们面前.如何对待网络的"喜"与"忧"、如何趋利避害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对社会进行改造后所产生的一切成果,是人类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进行实践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包括了人类实践过程中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在这整个过程中,美是一切活动的先导.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它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美贯穿着人的一切活动.作为从人的一切活动中积淀下来、升华出来、成为代代薪火相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约束着人们行动的文化,它的本质即是美.文化实际上就是美化.  相似文献   

4.
清代医生的道德生活是"民医"而非"官医"的道德生活,它具体地表现在对医疗事业、同行、患者和社会的态度上.医生对医疗事业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医生选择医生职业的动机、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和著书立说上.医生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关系又存在着竞争关系,其态度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利益的态度,并通过如何对待医术表现出来.一般说来,清代医生对待其医术时是奉行内外有别的原则的,不仅血缘有内外,而且师承也有内外.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具体表现在对生命健康、金钱的态度和一般的文明举止上.出于生命神圣的观念、出于医生的做人原则和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对待生命,是医生对病人的三种态度;正当谋利、不计较酬金的多少、不受酬报和资助病人并不图回报是医生对待金钱的四种主要态度.医治国家、扬善抑恶、传播知识和乐善好施则被医生视为自己对社会的主要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道德生活似乎失去了久已习惯的秩序,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人们提出了校正道德生活座标系,建立道德生活新秩序的迫切要求。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道德生活座标系。人们的道德生活座标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和自身道德实践经验长期积淀的产物。它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和极大的广泛性。人们用它去评价社会道德生活,去确立对待社会道德生活变化所采取的态度,去指导自身的道德言行。因而,人们对待道德  相似文献   

6.
当前,宁德市婚姻家庭生活相对稳定,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依然传统,对婚姻家庭的敬重心、责任意识、对待性行为的审慎态度是社会主流.传统功利协作多成员的大家庭向现代民主平权、满足精神情感需求的核心家庭过渡,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孕育着现代婚姻家庭的新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灵魂不死观念的形成,改变了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认为死亡不仅是可见的形体的变化,而且是某种不可见的事物的隐遁消失。这种神秘的不可知的改变,只是灵魂的转移和形象的变迁转化。因此,对待死者的态度,主要是对待死者灵魂的态度。 人们对待死者灵魂的态度,既有爱恋敬诚,又有反感恐惧,既祈之,又惧之,既亲之,又恶之,这就是鬼魂观念的两重性在生者与死者之间构成的极其复杂的情感迁移和行为转换,傩,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因此,对傩与丧葬祭仪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所谓勤劳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勤俭兴邦,奢侈覆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说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出”就是说俭朴是品德的全面体现,是道德的根本。奢侈是万恶之首,也是万恶之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向以勤俭为美德。崇尚俭朴、提倡廉洁、反对奢侈,摒弃浮华、…  相似文献   

9.
审美通常被人们等同于艺术修养,其实它的内涵远比艺术修养丰富、深刻,它涉及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基本生活方式等问题。完整意义上的审美的人是指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即形成审美人生态度。从审美眼光、自然之美、艺术沉醉三个方面着力探讨了审美人生态度如何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制度化宗教。民间信仰不仅反映了社会环境和发展水平,也和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对大理地区民间信仰的世俗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大理地区普通民众对待信仰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人生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决定着人们理想的选择和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人生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它的核心是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人的问题。邓小平的一生伟大实践及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都深深打上了其人生价值观的烙印。本文试图就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的人生价值理论体系作一论析 ,并提出了这一理论的目标、基础、主题、实现途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12.
性别比例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不乏质疑的声音,其功能也有弱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时期,人们对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出现了困境。社会认同是发生于人际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评价关系,它不仅直接表达着个人、群体和社会三种主体的价值评价,而且还规定着人们对待他人、群体和社会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困境包括女性自我身份、价值观念以及制度政策的认同困境等三个方面。要优化性别比例政策,关键在于构建积极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论语》中所述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成为人们讨论其对待妇女的态度问题究竟如何的争议所在,(可参见周远成、王红霞等学者的文章)随着近现代女权意识的觉醒、发展,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探讨孔子的女性观还是要从其生活的大环境出发,结合时代社会的特色,分析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并结合与孔子关系密切的相关文献,进行浅要的探讨辨析,才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作品是作者精神状况的物化形态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者对美的追求 ,是从生活的感受出发 ,真诚地对待艺术的结果。优秀的艺术作品征服着人们的心灵 ,陶冶着人们的情趣。人们在美的创造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优秀的艺术作品并能抚慰人心 ,给人鼓舞或助人奋斗。  相似文献   

15.
死亡态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一个事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人们的死亡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分析人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研究人的死亡态度,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合理把握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宗教对于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托克维尔与韦伯等人对此均持肯定态度。宗教信仰对于民间社会及生活在其中的个人在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民间社会目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道德与信仰危机,妥善地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并适当地加以引导,对个人、社会与国家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社会进程中存在的基本样式,生活方式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也综合地体现着社会改革、科技繁荣、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及对生活的影响.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最终决定因素,传统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而21世纪我国全面进入工业社会的现实,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转变.据此,本文论述了21世纪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六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蒋韵小说《心爱的树》在精心锻造大先生君子风采的同时,因为所采取的是传统性别视角,从而使文本中的两位女性成为"牺牲"。梅巧和大萍因为对待大先生——文本中的君子,也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的不同态度,而定格为决然对立的女性形象。由此可见,在意识形态中仍然存在着对女性的蔑视和贬低,传统文化的中心价值仍然浸淫着每个生活于其中的人。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就有两个炎帝,一个是作为历史人物的炎帝,一个是作为信仰符号的炎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待炎帝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一种是神化的态度.前者导致科学主义的炎帝观,后者导致信仰主义的炎帝观.科学主义炎帝观,既重视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的价值,更重视考古资料的实证价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仰需要是导致炎帝信仰化的重要原因.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进一步推动着炎帝信仰的普及.我们应该以尊重历史、尊重群众和尊重信仰的态度对待民间信仰中的炎帝崇拜.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由于本身的载体是一群对新生事物极其敏感的大学生,网络对高校的教育的影响也日见其盛。网络不仅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